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東台西溪濕地公園

東台西溪濕地公園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07:30:38

東台西溪濕地公園?這裡,是喧嚣都市中的一方淨土,心靈的栖息地,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東台西溪濕地公園?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東台西溪濕地公園(延續千年文脈展現人間大愛)1

東台西溪濕地公園

這裡,是喧嚣都市中的一方淨土,心靈的栖息地。

屹立千年的海春軒塔,曆經風雨洗禮的八字橋,承載千年記憶的犁木古街,文化地标西溪古城……曆史的文明與滄桑,在這裡有迹可循。

與許多旅遊景區不同,這裡的打開方式,是每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動人傳說,董永七仙女的愛情故事在這裡落地。無論是為愛見證的千年老槐樹、董家垛裡的“你耕田來我織布”,還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景演出仙女飛天,都是一把把愛的鑰匙,打開每一位遊客的心扉。

這裡便是東台西溪旅遊文化景區,國内首家董永七仙女文化園坐落于此。在這裡,白天是人間,夜晚如仙境,令人神往。仙湖洞天、夢幻飛仙、古鎮奇緣成就西溪的天仙緣文化。如今,根植于西溪愛的基因,已成為一種大愛精神,讓新時代西溪有了更加豐富的内涵,以及更多對美的崇尚與表達。

文化浸潤,

千年古鎮煥發獨特氣質

與許多景區相比,古鎮西溪不僅美在高顔值,其獨特的精神氣質更是被賦予靈魂和生命。走進西溪,宛若打開一本記載着2000多年曆史的古籍, 傳統文化魅力讓如今的西溪更加光彩奪目,令人向往。

西溪充滿古韻,唐塔、宋橋、古寺,皆為厚重的曆史積澱;西溪美在仙韻,董家垛、老槐樹、仙湖、愛情傳說為這裡披上神秘面紗;西溪以文為脈,海鹽文化、孝賢文化,傳統文化在這裡融合傳承。

來過西溪的遊客,流連于這裡的曆史遺存,以及流傳千年的故事:董永賣身葬父,仁愛孝道,此乃為“仁”;尉遲恭遵照其母之命,監造海春軒塔,讓漁民出海辨别方向,此乃孝義;重文尚德,神聖的開城門禮見證西溪對禮儀的尊崇;曆經滄桑,無地基卻能千年不倒的海春軒塔,彰顯出古人的智慧和力量。

文化的力量,已浸潤西溪的日常。

清晨的西溪被一碗東台魚湯面喚醒,魚湯面館裡座無虛席,上海、南京、鎮江等地食客慕名前來打卡,西溪将有着200多年曆史的東台魚湯面推廣至上海、無錫、淮安等城市。而利用古城牆閑置空間興建的陳皮酒體驗式酒館,集制酒、售酒、藏酒為一體,将源于北宋範仲淹等所制的孝母藥酒完美呈現,生态康養和孝賢文化在這裡緊密相融。中國國家地理标志産品東台發繡堪稱一絕,西溪與中國美院合作,共同打造發繡非遺館,巧奪天工的技藝讓人感歎。

現代科技的加持,讓古韻西溪煥發青春。近年來,西溪大力發展“旅遊 影視”,建成集影視創作、精彩演藝、文化休閑為一體的旅遊影視綜合區,成為省級影視基地之一,影視産業發展如火如荼。目前,景區正在實施影視創客中心二期工程,緻力于打造優秀孵化基地,吸引遠景影視、華影公司等影視企業入駐,同時也帶來先進的發展理念、技術人才和管理模式。“以劇帶景、以景帶劇”,西溪年拍攝網劇、電影10部以上;并以舉辦全國大學生微電影比賽為契機,讓更多人感受到西溪獨特的美景與其深厚的人文底蘊。

非遺加持,

中華天仙緣打造核心IP

走進西溪景區晏溪河社區,一口千年缫絲井,像穿越時空的安詳老者,靜靜地注視着這座城市的過往。若将時光倒轉千年,那時的這裡有着門庭若市的繁華,如今這時光,已被打磨成光滑的井圈。

“環佩遙遙不可遇,荒原徒倚暮雲遮。”清代詩人吳嘉紀為“缫絲井”留下詩文,增添了無窮意境。“這井口雖然小,但井底寬廣,甚至能放下一張方桌。井水每年一換,甘甜清冽。相傳,七仙女為幫董永贖身,一夜織就300匹雲錦,就是從這口缫絲井取水。”老一輩傳下來的故事,晏溪河社區居民陸俊祥耳熟能詳。

“天仙配”的佳話,為西溪注入愛的基因。2006年,董永傳說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作為全國首家以“董永傳說”為主題的大型愛情主題公園——董永七仙女文化園,這裡建有董孝賢祠、浮雕長廊、十八裡亭、鳳凰池等24個主要景點,每個景點都有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近年來,西溪以愛情文化為主線,将多種文化深度融合,推出“董哥哥仙仙妹”核心IP,傾力打造特色“天仙緣影視小鎮”。

“中華天仙緣,因愛而生。”東台西溪旅遊文化景區負責人認為,“天仙緣品牌,表面上看是董永和七仙女的神話傳說,骨子裡卻包含三層‘愛意’:自然之愛、社會之愛、家庭之愛,是從小愛到大愛的精神表達,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凝聚和結晶。”

去年春節期間,西溪首次推出戶外大型飛天實景演出《天仙緣》:七位仙女身着彩衣從天而降,300匹錦緞騰空而起,觀衆席上方天女散花,董永七仙女乘着鳳凰幸福而歸的壯觀場面吸引衆多遊客慕名驅車趕來觀看。

緊扣愛情文化主題,西溪景區堅持“景、産、人、文”融合,發展文化創意、高檔民宿、夜間經濟等項目,打造中華天仙緣非遺品牌,做好業态、質态、形态3篇文章,構築高品質的休閑消費空間。

做活“旅遊 ”,

鄉鄰一技傍身緻富有門

董家垛,西溪景區内實景還原董永居住的村落。

每天,55歲的錢存衛都會來這裡上班,穿着演出服,給遊客表演打鐵技藝。作為本地人,老錢年輕時跟姑父學過打鐵,不過那時是為了生計,而現在的每一次錘打,都充滿快樂和力量,那是老錢對傳統技藝的敬意和傳承。爐膛的火燒得正旺,模具用得越發順手,老錢揮錘流汗,遊客們乘興互動。

董家垛裡,“老味道”還不少,篾器加工、陶藝展示、豆制品生産,手工藝人們在這裡找到自身價值,朝九晚五上下班,月入3000多元,讓他們收獲滿滿的幸福。

産業的發展,帶動越來越多的西溪群衆就業緻富。花開成景,種植花草不僅扮靓西溪,而且還是許多村民緻富的來源。“晏溪河社區的前身是花園村,再往前推是人民村,家家戶戶都愛養花種草,村民個個是花農。”西溪養花人黃安盛說,因為對花草的喜愛,人民村最終被改名為花園村。

犁木街位于晏溪河北側,從明初到晚清年代,這條小街上40多家門面房皆是從事犁木生意的店鋪,小街一邊是犁木店鋪,一邊是臨窗晏溪河,河面上運送犁木的船隻往來不斷,人稱“犁木街”。

沒有曆史如無源之水,沒有更新會江河斷流。為再現千年盛景,2017年7月,西溪景區特邀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牽頭規劃設計,精心打造晏溪河兩岸古民居,複原當年犁木街的繁華景象。

因加工犁具而聞名的犁木街,“盛産”木匠,如今的他們,在這裡接受新的挑戰。“我們負責景區文化園裡的水車,甚至是城樓上大炮的制造。”陸俊祥的連襟王寶祥做木匠多年,感覺現在做的不再是簡單的木工活,而是藝術。随着犁木街等景點項目的打造,以及采摘、農家樂、民宿等一系列“旅遊 ”新業态的落地,越來越多的西溪本地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徜徉西溪,總能讓人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或古老或現代的故事,讓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活”起來,千年古鎮,煥發蓬勃生機。 本報記者 卞小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