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太守行
唐代: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向日 一作:向月)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譯文及注釋馮浩非、徐傳武、于海娣等
譯文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雲翻卷,想要摧倒城牆;我軍嚴待以來,陽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閃爍。秋色裡,響亮軍号震天動地;黑夜間戰士鮮血凝成暗紫。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郁悶低沉。隻為報答君王恩遇,手攜寶劍,視死如歸。
注釋⑴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調名。雁門,郡名。古雁門郡大約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與北方突厥部族的邊境地帶。⑵黑雲:此形容戰争煙塵鋪天蓋地,彌漫在邊城附近,氣氛十分緊張。摧:毀。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陽發出的閃光。金鱗:是說像金色的魚鱗。這句形容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陽閃出的光。甲,指铠甲,戰衣。向日:迎着太陽。亦有版本寫作“向月”。向:向着,對着。金鱗開:(铠甲)像金色的魚鱗一樣閃閃發光。金:像金子一樣的顔色和光澤。開:打開,鋪開。⑷角:古代軍中一種吹奏樂器,多用獸角制成,也是古代軍中的号角。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這裡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現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戰場血迹。⑹臨:逼近,到,臨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縣,向東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遠,此借荊轲故事以言悲壯之意。戰國時荊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衆人送至易水邊,荊轲慷慨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不起:是說鼓聲低沉不揚。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戰鼓聲沉悶而不響亮。聲不起:形容鼓聲低沉;不響亮。此句一作“霜重鼓聲寒不起”。⑻報:報答。黃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國燕昭王所築。《戰國策·燕策》載燕昭王求士,築高台,置黃金于其上,廣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⑼玉龍:寶劍的代稱。君:君王。
賞析二“雁門太守行”系樂府舊題。此詩共八句,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黑雲壓城城欲摧”,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衆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将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緻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内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雲變幻,一縷日光從雲縫裡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隻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銳,嚴陣以待。這裡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據說王安石曾批評這句說:“方黑雲壓城,豈有向日之甲光?”楊慎聲稱自己确乎見到此類景象,指責王安石說:“宋老頭巾不知詩。”(《升庵詩話》)其實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能等同起來,敵軍圍城,未必有黑雲出現;守軍列陣,也未必就有日光前來映照助威,詩中的黑雲和日光,是詩人用來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地氣氛。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顯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正在進行。“角聲滿天”,勾畫出戰争的規模。敵軍依仗人多勢衆,鼓噪而前,步步緊逼。守軍并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号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戰鬥從白晝持續到黃昏。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車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面,隻對雙方收兵後戰場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極富表現力的點染:鏖戰從白天進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戰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迹,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呈現出一片紫色。這種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地的悲壯場面,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将士依然處于不利的地位,為下面寫友軍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鋪墊。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隐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