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品牌

 > 國産運動品牌前五

國産運動品牌前五

品牌 更新时间:2024-06-29 14:08:59

國産運動品牌前五?2022年北京冬奧會閉幕式将于2月20日在國家體育場舉行這場冰雪盛會不僅多次登上熱搜,還引發了全民對冰雪運動的熱情,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國産運動品牌前五?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國産運動品牌前五(國産運動品牌離國際一線還有多遠)1

國産運動品牌前五

2022年北京冬奧會閉幕式将于2月20日在國家體育場舉行。這場冰雪盛會不僅多次登上熱搜,還引發了全民對冰雪運動的熱情。

除了運動健兒的比拼,國内外運動品牌的“競技”也引起人們的關注。雖然安踏、李甯等國産運動品牌在本屆冬奧會上收獲了不少的流量,安踏更已成為市值居全球第二的運動品牌,但當國際品牌在全球資源壁壘、市場方向話語權上具有顯著優勢的背景下,國産運動品牌如何突破目前面臨的困境和難題,在未來如何面對競争對手全方位的挑戰進一步走向國際,仍是值得行業思考的問題。

國産運動品牌從小作坊起步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國産運動品牌的市場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獨步江湖的“大哥”李甯如今被安踏超越而屈居第二,361°和特步在競争中漸漸顯頹勢,與安踏、李甯的差距越來越大。

回看在國内運動品牌的崛起,有一個地方是繞不開的,那就是福建晉江。四大運動品牌安踏、李甯、361°、特步中,有三家誕生于福建晉江。

九十年代的福建晉江,制鞋小作坊遍地開花。

21歲的丁世忠,家裡經營着一家制鞋代工廠。在“北漂”賺到第一桶金後,他回到福建晉江,極力勸谏家裡人要做品牌。于是1991年,安踏成立。緊随其後,361°、特步也在晉江橫空出世。

不同于出身于家庭小作坊的安踏,特步的前身是三興公司,聲名顯赫。

1990年,退役的李甯創辦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自“李甯”面世的那天,便自帶奧運基因,公司成功獲得1990年亞運贊助權和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贊助權,直到2004年雅典奧運,公司都是中國代表團的官方贊助商,其他品牌難以望其項背。

1999年,安踏的老闆丁世忠力排衆議,花費當時全年三分之二的利潤,聘請乒乓球運動員孔令輝擔任代言人,随後,又豪擲380萬元在央視黃金時段做廣告。

2000年悉尼奧運會,孔令輝奪乒乓球男子單打冠軍。穿着安踏的運動服,站在悉尼奧運會冠軍領獎台親吻國旗,這一場景打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借此,孔令輝“我選擇,我喜歡”的廣告引爆市場,安踏銷售額達到3億元。

其他品牌紛紛複制安踏的成功,邀請明星代言,從頂級體育明星到娛樂圈名人,先後成為各品牌代言人。營銷的效果立竿見影,各品牌影響力提高,迅速崛起。2004年,李甯在香港上市。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安踏、特步、361°先後成功登陸港股市場。

深陷庫存危機令行業洗牌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李甯手握奧運聖火,踏着七彩祥雲,在鳥巢半空中緩緩奔跑,點燃主火炬塔後,全場沸騰。

這是李甯公司的高光時刻,也是國産運動品牌的營收巅峰。上市後,各品牌跑馬圈地式開店,快速擴張帶動營收提升。然而,當時的渠道經營以批發模式為主,品牌商無法直接了解到零售端的實際情況,當市場的需求跟不上貨品大量增加的速度,便産生大量的庫存積壓。供需錯配,信息不對稱,庫存危機一觸即發。整理各品牌财報數據可以發現,2011年平均存貨和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已經分别上升了14和13天,行業危機四伏。

2012年,國内四大運動鞋服公司關店2100家。其中李甯更是關閉了1800家店。為應對危機,李甯采用批發轉型零售戰略,但回購的經銷商庫存導緻了高達13.3億元的存貨和應收賬款減值準備計提,當年虧損金額19.8億元,三年連續虧損總金額高達31.52億元。

安踏也未能幸免。公司大刀闊斧關停過剩産能:将多級分銷取消,直接設立一個銷售營運部,由這個部門面對市場,店主直接給總部下訂單。

在這次危機中,維持了十年的行業格局被徹底打破,安踏取代了李甯的龍頭位置。行業分化也被拉大。

2014年底,李甯回歸。2015年,在将電商渠道占比從5%提升到25%—30%後,李甯才真正平複了危機。2018年,李甯推出全新子品牌“中國李甯”。搭上“國潮快車”後,李甯近年來整體業績“節節高”,2018年營收突破百億後,2019年淨利潤同比增長110%。但依舊難重回首位。

更失落的,也許是特步和361°。關店、削減訂單、加大折扣、整合渠道,盡管兩個品牌積極采用多種方式減少積壓的庫存,但仍然元氣大傷。

2011年後,特步業績一路跌宕,再難恢複榮光。即使2021年上半年營收增速超過70%,也未及10年前的盈利水平。361°花了8年時間,2019年業績到終于恢複到2011年水平,達到56.32億元。但歸母淨利潤始終未及2011年,長年在4億元左右徘徊。如今361°市值約為安踏的1/40,李甯的1/25,特步的1/4。

庫存危機造成行業洗牌,但同時也促成零售渠道改革,DTC模式(指直接面對消費者)逐漸成為品牌們試水的新路徑。DTC包括線上和線下直營,國信證券研究報告認為,以往傳統的産業鍊模式下,存在過多的環節和過慢的響應速度,容易将供需錯配的情況放大,而通過有效的DTC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行業庫存危機發生風險。近年來,安踏、李甯和特步紛紛提出DTC轉型升級戰略,361°仍沒有相關動作。

品牌逆襲決戰高端化

時間走到2021年6月29日,安踏迎來“高光時刻”。當天開盤,良好的業績表現加持下,安踏體育以股價186.6港元/股,總市值達5023億港元(約合647億美元),超過阿迪達斯的626.9億美元市值,位居全球運動品牌第二。

國産運動品牌業績大增離不開行業整體增長。艾媒咨詢CEO張毅認為全民健身時代到來,給運動鞋服造就了巨大的增量市場,品牌無疑是受益的。另外,随着國潮興起,中國年輕消費者對國産品牌有信賴感和自豪感。在此背景下,國産品牌擁有巨大機會。

不過,國産運動品牌就此完成對國際一線品牌的逆襲了嗎?在營收和規模上,或許國産運動品牌在步步逼近甚至超越,但在品牌上卻不一定如此。記者搜索在某電商平台發現,耐克和阿迪達斯官方旗艦店裡銷量最高的鞋價格在700-900元之間,而安踏和李甯官方旗艦店裡銷量最高的鞋價格在200-300元之間,後者價格隻有前者1/3左右。

如何擺脫“品牌鄙視鍊”?沖擊中高端市場成為國産運動品牌共同的選擇。安踏選擇堅守“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戰略,通過收購多個海外品牌進入中高端市場。李甯則堅持“單品牌、多品類、多渠道”戰略,通過紐約時裝周等高端活動推出時尚領域的中高端産品系列,将運動本身與中國傳統文化、複古潮流融會貫通。特步嘗試通過收購尋找第二增長曲線,通過合營或收購,将高端品牌索康尼及邁樂、蓋世威和帕拉丁等納入旗下。

國産品牌和國際大牌在中高端市場短兵相接,什麼是制勝關鍵?貝恩咨詢數據顯示,運動人群在購買産品時,60%會考慮産品功能,44%會考慮智能科技,二者在所有考慮因素中位居前列。在高端市場,運動品牌們“卷”起科技競争。

事實上,各個品牌都争先推出自己的“黑科技”,安踏有“氮科技”,阿迪達斯有Boost,耐克有Zoomx,李甯使用?科技、匹克推出“态極”中底等。但目前,在國際市場上,依然以耐克的Zoomx緩震科技與阿迪達斯的Boost顆粒為主。

“黑科技”的誕生離不開大量的研發投入,同時這也是上市公司保持高成長性的重要支撐。根據财報,李甯與安踏的研發投入比始終保持在2%-3%,而阿迪和耐克的研發投入比常年維持在7%以上,國産運動品牌在研發創新方面仍有較大的追趕空間。

安踏集團傳播部高級總監姚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以冰雪裝備為例,國外有些品牌的核心技術能夠兼顧輕薄與保暖,在極端惡劣的天氣條件下,擁有核心技術的運動裝備至關重要。但目前中國的戶外品牌還缺少此類技術資源,要盡快将技術和研發補上去。

“國産運動品牌要想持續成長,需要不斷創新,每當提起國産運動品牌,希望我們提到的不僅僅隻是性價比有多麼高,而是這個産品的功能和專業性同樣強大。”武漢大學經管學院吳先明教授認為,國産運動品牌在受到更多消費者青睐的同時,應該進一步推進運動科技相關研發創新,用更好的産品來吸引消費者。

作者:黃曉韻 周中雨

來源: 南方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品牌资讯推荐

热门品牌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