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多次出行北歐國家,挪威夏日還曾到訪過,挪威是一個充滿情調的國家,無論是漫天的澄澈,抑或是明媚的陽光。他們都無時無刻的不充盈着挪威人的熱情。感受到挪威的放縱之後,便想着追求一分甯靜。順着奧斯陸的大路向前走着,興許是昨天剛剛玩了一場滑雪,今天似乎想平靜的享受享受這種漫遊的感覺。這條路上走走停停,順着微風漂流的痕迹,竟然不知不覺得走到了蒙克博物館,雖然對美術沒有什麼特别的理解,但是就懷着一份欣賞的态度徜徉在畫作之間吧。接下來,便一同與筆者探索蒙克博物館的秘密吧!
初中時,一次偶然機會翻閱畫報知道挪威表現主義畫家、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年)。
愛德華·蒙克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其主要作品有《呐喊》《生命之舞》《卡爾約翰街的夜晚》。1944年1月23日,愛德華·蒙克于艾可利逝世。
挪威是一個文化發展極為迅猛的國家,有着世界頂級的藝術與展覽。蒙克博物館與挪威國家美術館是挪威的兩大館,這座博物館内收藏着挪威著名的畫家蒙克的畫作。愛德華·蒙克是挪威堪稱國寶級的存在,出生于奧斯陸的蒙克将他的畫作與奧斯陸點點滴滴糅合在一起。當然,作為挪威的美術博物館,館内也收藏着畢加索、莫奈等印象派大師的畫作。但是因為蒙克是挪威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所以這座博物館也被稱為蒙克博物館。在挪威參觀博物館還是極其的優惠的,在購買了蒙克博物館的門票後還可以用來參觀當代藝術館、建築博物館等。
蒙克博物館是為了紀念挪威著名畫家愛德華·蒙克而建。館内收藏了約5000幅蒙克的作品,其中包括傳世名作《呐喊》(The scream)的兩個版本。
很多年前第一次我去奧斯陸的蒙克美術館明明是夏天,但在我的記憶裡仿佛是冬天的感覺。蒙克就是冬天。
那天早上起來後就一直在下雨。我們住在山頂酒店Scandic,可以眺望煙雨迷蒙的奧斯陸的一部分城區。從氣溫上講,北歐沒有夏天,我們從到了北歐之後,基本就沒有脫下過厚外套,有的時候,還必須圍上圍巾來抵禦早晚的寒氣。雨中的奧斯陸更是陰冷,天空始終被鉛灰的厚雲堆積遮蓋。這跟蒙克的氣質倒是非常匹配。
10點開始在蒙克美術館門前排隊。隊伍不算長,沒排多長時間。細雨連綿,排隊的人悄然無聲。我看着入口,努力回想是在什麼時候開始閱讀蒙克。想不起來。一見傾心且毫無厭倦,這種緣分真是太難得了。對蒙克,就是這樣。一般來說,我更喜歡筆觸細膩的藝術家,比如安德魯·懷斯(WyethAndrew1917~2009美國20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威爾漢姆·哈莫休伊(1864年-1916年,丹麥畫家)、安東尼奧·洛佩斯·加西亞 (Antonio Lopez-Garcia,1936年出生在西班牙的鬼才畫家)……
蒙克的筆觸可以說超越了所謂細膩與否這個範圍,他在他的筆觸中創造出了一種精神上的特别的氣息,非常高貴,相當自由,但又有一種無法擺脫的自我囚禁的意味。
蒙克童年不幸,終生坎坷,5歲喪母,14歲時病魔從他身邊奪去了他最親愛的姐姐索菲,從而加深了其父遺傳給他的抑郁性格。他的主要繪畫作品都是他自身和家庭命運的寫照,由于貼近生活,所以極具感染力,這也恰恰印證了真正好的藝術作品都來源于現實生活。蒙克一生中創作的繪畫、版畫、蝕刻、素描、木刻和水彩畫多達1.7萬多幅,其中有不少被鑒賞專家認定為精華和傳世之作。蒙克曾在奧斯陸、巴黎、柏林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大部分都很成功,受到觀衆的好評。
根據蒙克本人的遺囑,把其個人所有的繪畫作品無償捐獻給奧斯陸市政府,市政府為此決定專門撥款為蒙克的畫作建一博物館,取名為蒙克博物館。很多參觀過蒙克博物館的遊客,都曾被其畫作的感染力所打動。有機會到挪威旅遊的朋友,建議你去參觀一下,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蒙克美術館老館被稱為“老Toyen博物館”,1962年開放,一個平房建築物,因占地面積有限,館藏面積較為狹小,開放之後的幾十年一直想方設法擴建而沒能實施。我們遇到的是老館最後的文獻展,之後将閉館,進入藏品歸納整理打包的階段,然後搬遷至新館。因為是老館最後的文獻展,展品十分豐足,盡量展現家底雄厚。我通過各種畫冊看過很多蒙克的作品,但在現場我發現還有很多是我以前沒有看過的,這回我們不僅看到了,而且看的是原作。這份運氣好得不可思議,不知道說什麼好。好上加好的是,現場可以拍照。
當年因事前往奧斯陸,但心底滿滿就是沖着蒙克來的。這份展覽禮遇,讓我感覺千萬裡奔赴之後,迎面一個溫暖的微笑。北歐夏天的冷雨也感覺暖洋洋的。
2021年10月重新開館的蒙克美術館新館位于奧斯陸海濱,一座60米高13樓的建築,上面的一部分樓層“斜插”在下部,另外附有貝殼狀的裙樓。整個建築群在晨光和夕照中俯瞰峽灣,落成即成為奧斯陸的地标。蒙克美術館收藏有4萬2000多件藝術品和物品,有些作品尺幅巨大,我們在老館的演講廳看到過一幅近50平方米的畫作,占了整整一面牆。後來看新聞說,搬遷的時候,先是把這幅畫取下來用木箱打包,然後把房頂給掀了,再用起重機給吊出去的。至于說怎麼進的新館,我還沒有看到相關報道。今年雖然再訪奧斯陸,因時間有限目睹了新館外貌,卻沒有再進入浏覽,甚是遺憾。
接續前文,當時來到舊美術館内,便想着追尋蒙克的蹤迹,感受這位藝術大家的藝術魅力。蒙克的畫作是極其具有渲染力的,所以在衆多的畫作中你可以一眼辨别。如果你無法分辨的話也沒關系,其實,美術館内的作品大部分都是蒙克的。蒙克的畫作大約有五十八幅作品。蒙克在現代主義畫作中的突出貢獻使得蒙克的蹤迹早已經滲透到挪威人的心中,他們懷這一份敬仰之心,尊重這位大作家所做的每一幅畫作。蒙克博物館内的裝飾也是極其的較為低調奢華,這些裝飾是與蒙克先生的畫作呈現着一份相恰的。所以,來到奧斯陸觀看蒙克博物館還是很有必要的。
蒙克的畫作大部分是表現主義的,他從印象主義和象征主義吸取營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畫風成為表現主義的先驅。他的作品表現了人類心靈特征,他的藝術帶有強烈的悲劇性。當然,這些悲劇色彩與他的生活經曆不可分割:蒙克的母親勞拉在蒙克年少時便去世了,而蒙克的父親卻患有精神疾病,他日複一日的不斷向孩子們灌輸了一種對地獄根深蒂固的恐懼觀念。所以,受其父親的影響蒙克的畫作大多充滿一種恐懼,一種不安,一種難以釋懷的糾結的心緒。當然,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便将這種心緒淋漓盡緻的揮灑出來。果然,畫作是最能反應一個人的内心世界的。《呐喊》是愛德華·蒙克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類對待“世紀末”的憂慮與恐懼。
通過畫作,我們可以清晰的察覺到蒙克創作這幅畫時的經曆。某一天晚上,沿着小路漫步在城市的一條路上,一邊是隔離的城區而另一邊在我的下方是峽灣。這時停下步伐朝峽灣那一邊眺望:太陽漸漸地西落連,白雲被染得紅紅的,像血一樣。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我不禁的捂住自己的耳朵發出一聲呐喊。
很難描述蒙克的畫。最傑出的畫家,畫面就說明了一切,語言在其上無處容身。在他的畫前,我感到深深的悲傷,但又深深地被慰藉。很多年前,我閱覽過一部讀畫随筆《碎舞》,書中有描寫蒙克的文字。現在也不想再讀了。歲月走到後面,解釋越來越少,也越來越沒有必要。相比之下,我似乎更願意回想一下我感受到的奧斯陸的風景,這是蒙克的眼睛看出去的城市。北歐城市都相當清冷,奧斯陸更甚,如果不是一個人的家鄉的話,外來的人估計很難适應。我在想,安東尼奧·洛佩斯·加西亞在馬德裡街頭寫生,一筆一筆長時間細緻描繪,他需要尋找熙攘的街頭的清靜時刻,蒙克也有很多的風景作品,在随時都十分清淨的奧斯陸,他内心的時間反而加速,用他那種特别的迅疾的筆觸和色彩來定格時間和空間。在奧斯陸的時候,目睹這個清冷之地,存在的主角不再是人,是自然本身,天、海、雲、樹,還有那些厚重的建築和空曠的街道,真的就有一種内心的時間加速的感覺,似乎感覺一輩子很容易就能滑過去,了無痕迹。
其實,很多人不大喜歡蒙克的畫風,因為他的畫作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這種感覺說不出,但就是令人莫名其妙地有一種不安的感覺。但是,抛開這種情感,你更能體會到的是這些畫作背後的深刻含義,這是一種淋漓盡緻的表現,是一種揮灑自如的率真表達。他的畫作是一種情緒化的宣洩,除去這幅畫作,蒙克的其他畫作也是令人難忘的。畫作中的每個人物都是具有一種特定的動作,特定的服飾,以及一種特定的情緒。所以它的畫作很難找出兩幅相似的。所以,我們可以懷着一份欣賞的态度來浏覽這些畫作,無須摻雜一種複雜的情感。
順着樓梯走出博物館,紅磚的建築在這時更加具有一種威風凜凜的感覺。回想着當天的遊覽,或許有份沉重,但是相比這份沉重而言則是一番深思。蒙克的畫作似乎直擊心靈般将每一絲情緒,每一處筆調都極為恰當的表現,這樣的美術大家真是令人佩服啊。其實不缺乏其他的畫家,但是我卻對這位蒙克先生更為的欽佩,不愧是現代表現主義的先驅啊!希望每一位來到蒙克博物館的人都會深刻的感受這份别緻。
閱讀更多文章請關注作者公衆号——“鷹瞳世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