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人有一個特點,總喜歡運用莆仙方言俗語。講出的話既生動又形象,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今天就給大家講幾個莆仙方言俗語典故來源。這幾個俗語都産生于宋朝,所以咱先來講講這個曆史背景~
宋朝曆史背景
宋代經常發生饑荒,每次發生饑荒時都出現大批的難民,多時達到數十萬或數百萬。宋元符元年(1098),淮東路設官房,供給那些遭了天災的居民和無家可歸的乞丐居住。每月供給口糧,有病的人提供醫藥,徽宗時賜名為“居養院”。
直到北宋末年,蔡京當國,下令各州縣設置居養院、安濟坊和漏澤園,其中安濟坊用于慈善醫療,漏澤園用于安葬無人認領的屍體。這個措施一直延續到南宋中葉。北宋時的居養院主要由國家直接補助。到了南宋,居養院的錢糧轉變為由地方單位以獨自确保财源的形态發放。
孤老頭大樣
在當地鄉紳和村民眼裡,孤老院是官府在楓亭地方設置的一種機構,那麼孤老院中的管理人員都是有身份的人。因此,鄉村中若是每當逢年過節或有什麼重大事情商議,如募捐、修橋、做路等,村中的鄉紳們就把孤老院中的孤老頭作為官府機構中的代表人,敬請他參加。
話說這個孤老頭,本是一個在官老爺面前唯唯諾諾的無權無勢衙兵,初次能被當地人捧為貴賓邀請去參議村中大事,頓時感到榮耀無比。
某個元宵節之前,村中鄉紳又到孤老院邀請孤老頭參加村中的歡慶大宴。酒足飯飽之後,這位孤老頭醉熏熏地回到院裡,躺在床上細細地回思,鄉紳們為何屢屢邀請他的原因。忽然他想到,我雖然是個不入流的衙兵,可畢竟是官府裡的人。而那些鄉紳,别看在鄉村中有權有勢,再有什麼權勢,也不過是沒有一官半職的民丁百姓仔。相比之下,我是官,他們是民,他們當然就要敬我捧我。想到這裡,首次嘗到了權勢的滋味。
從此以後,孤老頭參加鄉紳們邀請的會議一多,就由初次的拘束,慢慢地變成了自然的習慣,随之也就慢慢地大模大樣地托大了起來。直到後來,他每參加會議,就大咧咧地坐在首席的位置之上。鄉紳們見到這位孤老頭這麼托大,也不敢吭聲,每次都知趣地把大位留給他坐。底下的村中百姓可看不慣,便議論紛紛地說:“這個孤老頭,真厄這曹(這麼)大樣。”大樣,就是托大坐大位,或什麼都要管。久而久之,“孤老頭大樣”這句發洩不滿的話,也就成了人們口中的一個俗語了。
莆仙方言詞彙中有個規律,即是詞頭的第一個字往往會變音,如“孤老”一詞的第一字“孤”,發音時就音變為“古”。為此,有些地方的人就把“孤老頭大樣”俗語,說成“古老頭大樣”。
同時,在“孤老頭大樣”這句俗語中,會衍生出好幾個莆仙方言詞彙來。如,在日常中會聽到這樣的一句話:“你大古。”或“你會這麼古。”其意思都是嫌說,你怎麼會這麼托大。其中的“古”,實際上是用孤老中的“孤(古)”簡縮了“古(孤)老頭大樣”的整句的含意。這是由于莆仙方言中存在着一種不言而喻的語境。
為此,聽到“古”這一字,聽者就會心領意會地明白是嫌他“古(孤)老頭大樣”。有時,人們也用孤老中的“老”來代替“古”,說成:“你真大老了。”或者說:“你會這麼老。”有時也說:“你怎麼老老到給坐這裡。”表達的意思都一樣,都是指托大,什麼都要管。
石頭浸久就會象綠階,椅仔坐久就會象蛀人或多或少都有貪小便宜的習慣,楓亭塔鬥山下孤老院中的老頭也不例外,剛到楓亭孤老院時,念救濟院内這些孤寡老人孤苦伶仃,對他們的日常起居照顧,還算是盡心盡力,認真負責。久了,就慢慢地有了貪小便宜的念頭,剛開始隻從救濟糧米中偷偷地克扣一小點,後來越來越膽大起來,不但克扣,而且向上謊報糧食的消耗量,把額外加撥的官糧也敢貪污走了。院内的孤老們明明知道孤老頭克扣他們的口糧,就是忍聲吞氣,不敢聲張。
周邊的村民偶爾與孤老交談接觸,從孤老的臉上表情也就知道他們是受孤老頭欺壓的無奈情狀。村民們本來對孤老頭在逢年過節或重大會議中所表現的大模大樣托大官相就很不滿,現在又可憐孤老們的處境。于是,就有人想要找機會來整治整治一下這個孤老頭,給他一個教訓瞧瞧。
中秋節前的一個夜晚,村中一個好作弄人的小青年,偷偷地跑進村中祠堂,把那把大位的交椅鋸斷後又再假安上。第二天,鄉紳們和全村人濟濟一堂地聚在祠堂中,等待着孤老院孤老頭的到來。這時,孤老頭姗姗來遲,隻見他腆着肚子,搖搖擺擺地走進來,大模大樣地往大位交椅上一坐,蓦地“啪”一聲,摔了個四腳朝天。瞧他那仰天摔倒的熊樣,樂得衆人偷偷掩口暗笑。鄉紳們慌忙不叠地将孤老頭扶起。孤老頭爬起身來,一把抓過交椅細瞧,頓時臉色一變,一聲不吭地悻悻走出祠堂。鄉紳們見狀,暗暗叫苦,這下子可闖了大禍。
果然,第二天,孤老頭就把村中的鄉紳告上縣衙,說是特意設計侮辱官差,以傷官府面子。縣令即差派縣尉淩景陽到楓亭調查此事。
縣尉淩景陽為人正氣,來到楓亭之後,首先詢問村中鄉紳,鄉紳們也一時說不出其中的原因詳情。特意設計侮辱官差,是個不輕的罪,若是罪名成立的話,必定會連累全村的百姓。這時,村中一位知内情的私塾先生遞給淩縣尉一張字條,隻見上面簡單地寫着兩行字:“石頭浸久就會象綠階,椅仔坐久就會象蛀。”并在“坐久”和“象蛀”下面畫了圈。
淩縣尉見這字條,思索了良久,即刻明白其中的意思了。原來這字條中的意思,既是申辯孤老頭是因為坐了象蛀的交椅而摔倒的,并非有人特意設計害他的理由。又是暗指那個孤老頭在孤老院中位置“坐久”了,必定會“象蛀”。淩縣尉看了這字條,他即刻聯想到在縣城中早有耳聞楓亭孤老院的孤老頭有不端的行為,即刻将調查的重點轉向孤老頭。經過嚴密細緻的調查,果然查出孤老頭種種不端的事實,憑實上報縣令,經坐實,縣令就将這位孤老頭繩之于法,以警效尤。孤老院的孤老們和村民無不拍手稱快。
此事傳出以後,“石頭浸久就會象綠階,椅仔坐久就會象蛀”這句話,也就成了當地的一句俗語。
麻瘋食俸祿、麻瘋蟲認親、麻瘋不惜方便仙遊設二處安濟坊:楓亭塔鬥山下和榜頭林碑。
當時,對居養院和安濟坊這兩個機構,官府是專款專用地給予優惠地定時定量撥款撥糧。到了南宋,由于财政緊縮,就将安濟坊合并居養院裡,既收留孤寡老人和無家可歸的乞丐,也收留嚴重患病之人。當時由于醫療條件不好,麻瘋病很難醫好,所以住進孤老院的病人多是患麻瘋病的人。當地人把孤老院也稱為“麻瘋院”。
在當地一些老百姓的眼裡,在麻瘋院裡患麻瘋的病人,終日隻吃不幹活,卻能每年每月定時定量地從官府那裡領到錢糧,簡直是享受着跟官府裡官員或當差領俸祿一樣的待遇,為此心裡很不平衡,就稱他們為“麻瘋吃俸祿”。
以後,人們就把那些做輕活或不幹活而能享受到優厚待遇的人稱為“麻瘋吃俸祿”,說是他們像麻瘋病人一樣坐享其成。不久,也就演化成一句俗語而在人們口頭中流傳。
社會上一些遊手好閑的人,看到住在麻瘋院裡人不幹活卻能吃得好住得好,比自己“要吃着去做”強多了,幹脆冒充沒有生活來源的乞丐,以賄賂或蒙騙的手段方式混進麻瘋院中,與孤老和其他沒勞動能力的人住在一起,享受同樣待遇。
後來,住在麻瘋院裡原有的孤老和乞丐們知道了此事。認為混進院裡的這些人是要搶奪他們口糧的。為此他們就想出一個辦法,串通麻瘋病人,叫麻瘋病人特意到他們的住處去串門。又特别關照那些假乞丐無賴說,麻瘋蟲見到生人很快地就會暗暗地飛沾到他身上去認親。
第二天,果然有麻瘋病人到孤老和沒勞動能力人的住處來串門,吓得冒充乞丐的人紛紛躲閃,邊躲邊喊說:“你們這些麻瘋阿,會這麼不惜方便,越往我身邊擠。”“不惜方便”即是說,隻顧自己方便而随意行動。
不久,人們就将此事中的“麻瘋蟲認親”和“麻瘋不惜方便”話語傳了出去,以後便成了人們常用的兩句俗語。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