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最好吃的沙茶面?不久前,友人發來一張照片,一家面館,招牌紅豔豔的:220辣肉面館,下面還有一行小字:楊浦味道接受上海灘任何挑戰,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中山路最好吃的沙茶面?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不久前,友人發來一張照片,一家面館,招牌紅豔豔的:220辣肉面館,下面還有一行小字:楊浦味道接受上海灘任何挑戰。
傳說中的220辣肉面館開分店了?友人說:是的,這已經是第二家分店,開在淮海東路,220路公交車老西門終點站不遠處。有意思,原來那家店就是在220松花江路終點站附近的!老闆是不是準備在220路沿線每一站都開一家?想象中,能有如此宏大構想并推出如此霸氣廣告語的老闆,一定是個有腔調的上海老爺叔,個頭高大,膚色微黑,闆寸頭,皮帶上的扣子亮眼,脖子上一條粗粗的金鍊子……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終于,輾轉聯系到了老闆。電話裡傳來的聲音粗粗的,也很低沉,但,分明是個女聲:“人家都叫我夏阿姨!”
在松花江路2号,我見到了78歲的夏妙珍。從1987年到今天,這碗面,她和她的家人做了34年。
開在延吉東路弄堂裡
夏妙珍是騎着自行車來的。她個頭不高,褐色的搖粒絨外套配粉色的絲巾,黑色的有檐帽,身上沒有任何名牌,就是一個整潔得體的上海阿姨。她身闆靈活,目光炯炯,動作敏捷,說話語速很快,看上去隻有60多歲。
哐當哐當哐當,距面館十米多,是一條市區不多見的鐵路,不時有火車開過。店面很樸素,招牌沒有淮海東路店那麼多花樣,淺灰的底色上幾個白色的大字:220辣肉面館。下面還有5個小字:争強飲食店。
一個黑色的大海碗,盛着一碗湯面,面條上是滿滿的辣肉,油汪汪、亮閃閃的,色澤豔紅,點綴着幾粒碧綠的蔥花,一看讓人食欲大增。這就是幾乎所有進門的顧客都會點的招牌辣肉面,18元。吃上一口,發現這辣肉和别處不同,用的是肉糜,一陣結結實實的香辣沖進鼻孔,入口卻帶着甜味——上海人喜歡的甜口。香、辣、甜,味蕾頓時被喚醒,面條筋道,澆頭濃郁,湯寬味鮮,一口面一口辣肉一口湯,不知不覺,一大碗面就下肚了,額頭上也冒出了汗。
夏阿姨打開了話匣子。
夏妙珍是1944年生人,24歲那年,她進了楊浦區的樂家福食品廠當工人,就在雙陽路,做月餅、重陽糕、薩其馬等各種中式糕點。她勤快肯幹又愛鑽研,曾經在上海市點心比賽中獲得過桃酥制作第二名。35歲那年,丈夫不幸去世了,她有3個子女要養活,不得不拼命掙錢。上世紀80年代初,山東德州食品廠聘用她為技術人員,開出工資360元,“翻上海幾個跟頭(當時上海工資隻有50多元)”,她就去了,幹了兩年,又有江西的食品廠聘請她當技術員。後來企業生意不好,她回了上海,調到煙糖公司工作。當時市場經濟剛剛起步,她有技術,就想自己開食品廠,但一位老領導對她說,開廠資金周轉慢,你很難支撐的。她想想也對,就決定開家點心店。于是,她成了原單位第一個辭職下海的人,申領了個體戶營業執照,“争強飲食店”就開出來了。那是1987年下半年。
“當時也沒有門面,就是延吉東路115弄,我在過街樓下用鐵皮搭了一個棚,像車廂,一半桌椅擺在外面,每月交300元錢。當時我做大馄饨、小馄饨,肉包、菜包,還有面條。店雖然小,但營業執照還是挂在牆上的。因為弄堂正好在220公交車延吉東路終點站後面,所以人家常說‘到220吃面去’,叫着叫着就變成‘220辣肉面’了。”她說。
那辣肉面是怎麼成招牌面的?“大概兩年後,當時不是流行辣肉面嗎?我也就到外面去考察,然後回來試制。先是用肉丁,但是不大能入味;還加過花生,也不怎麼樣。後來吃到一次肉糜,覺得入味,于是用夾心肉做肉糜,油水足,再研究調味,把幾種調料按不同比例配在一起。大概也就試了三四次,調出的味道大家都說好。于是,辣肉面就推出了。我做餐飲大概有點天賦的,我做的肉饅頭也很好吃的,不放醬油不放肉皮凍,但有湯水,面是手工揉出來的,用老酵發酵,加堿水……”夏妙珍如數家珍。
當時,小店的生意很火,附近有上海電纜廠、上海機床廠,都是幾千人的大廠,工人下班都是成群結隊來吃面。弄堂地方小,隻有6張長條桌,每張坐4個人,經常有人站着吃。附近還有機電學校,學生們中午放學穿過弄堂就來吃面了。“這幫小朋友,吃飯吵得不得了。”随着面條的生意越來越旺,其他點心就不做了。店裡最出名的還是辣肉面,夏妙珍記得很清楚,1.1元一碗,還收糧票。
那時候,她每天4點多起床,帶着4個小工,炒辣肉,燒大排、肉圓、素雞,還有其他澆頭,一天要賣三四百碗面,用掉150斤面條。一年365天,除了過年,夏妙珍一天也不休息,發高燒也咬咬牙挺過去,等關店後再去醫院看病。
那時候,過街樓裡擺了3個煤爐,一個蒸饅頭,一個炒菜,一個下面條……日子,就在這下面條、炒辣肉的氤氲熱氣中,一天天地過去了。3個孩子也都長大成人,完成學業,有了工作。
搬到松花江路鐵路旁
這一做,就是20年。2008年,延吉東路弄堂動遷,夏妙珍的店面沒了。這時她也60多歲了。一位街道幹部對她說,夏阿姨,你的面在長白地區蠻出名的,關了可惜。松花江路有個門面,你來嗎?夏妙珍去看了,就在鐵路旁,對面是個小醫院,沒有其他商業網點,這生意怎麼做啊?不過,她也舍不得苦心經營的面店就此消失,就去了。新店60平方米,和原來的弄堂棚子相比,鳥槍換炮,自然租金也高了好多。剛開業時确實冷清,但一個月後,生意就做起來了,老顧客都追來了。“酒香不怕巷子深嘛!”說着,夏阿姨有點小得意。
現在,在松花江路店裡忙碌的是楊藝,夏妙珍的大女兒,今年58歲。店搬過來以後,規模比原來大了,而夏阿姨年歲上去了,也比較吃力。當時楊藝在醫藥公司做銷售。夏阿姨問她,是不是願意來店裡做,如果願意就來學,先從下面條做起。楊藝答應了。于是,40多歲的楊藝利用雙休日來這裡“當學徒”,幾個月後,她把老媽的手藝基本上都學會了,炒出來的辣肉味道一點不走樣。“女兒長得像我,做事風格、說話腔調也像我,動作快,甚至還有客人會認錯。”夏阿姨說。
“做面館有勁嗎?有勁!吃力嗎?吃力。我早上3點半就起來了,4點多第一個到店裡。5點,其他員工到了,進貨、洗菜、炒澆頭,做準備,5點45分就營業了。創業容易守業難。堅持下去要有毅力的。這十幾年,我基本上天天在店裡,旅遊都不去的,外孫女十歲生日也沒有請假。有一次出了車禍,做了CT回去後隻睡了一個小時,不放心,又趕到店裡來。”楊藝說,“怎麼說呢,要想生活好一點,總要吃苦的。一方面,這個店總要傳承下去的,畢竟兩代人了。這麼多年,忙得很充實,員工都像姐妹了。另一方面,我也喜歡這一行。我是老大,以前在家買菜燒飯也是我。做餐飲我好像有天賦的,就說炒辣肉吧,我加作料多少從來都是憑感覺的。”
都是“有天賦”“憑感覺”,這對母女還真挺像的!
門口收銀的是兒子楊文。他是老三,文質彬彬的。他十年前從單位辭職後,也來這裡幫媽媽和姐姐一把。楊文至今還是手寫菜單,寫滿一頁交給廚房。菜單上字很少,幾乎都是數字“密碼”,見記者十分好奇,楊文一一“破譯”:“第一個圈内數字是分量,3是三兩;‘幹’是幹挑;後面數字是澆頭價格,16是一客辣肉,8就是半客辣肉,加三角形的是大排,有‘大’字是大肉;‘旦’是荷包蛋,‘旦’圈起來就是鹵蛋;打個框是不要生蔥;最後一個數字是出面的順序……”這些暗語,是從夏阿姨的弄堂面店一直傳下來的。這張菜單,也是獨一份的。
雖然店交給了兒子女兒,但夏阿姨仍不時會來,比如親力親為敲大排。“一塊大排,要敲50多下。正面橫的敲十幾下,豎的十幾下,反面一樣。周六周日大排就要敲兩三百塊,一站就是四五個小時!”餐飲店的刀要比家裡廚房的刀重得多,夏阿姨的手勁,在這個年齡,堪稱“獨孤求敗”!
和220路是奇妙的緣分
中間四張桌子,靠牆兩排桌子,28個座位。中午時分,店裡滿滿當當坐了30來個人,門口還排起了隊。
“兩碗辣肉面,一碗湯面,一碗幹挑,湯面加荷包蛋,再要一塊蘭花幹兩個人分。”兩位女顧客點了兩碗面邊吃邊聊,她們一個住虹口,一個住黃浦,是開車來的。“味道沒有變。從18歲吃到現在,都是青春記憶啊。”“那時候就開在延吉東路弄堂口,我在旁邊的紡織制品廠工作,吃好直接上班去了。”“記得嗎?那時候店面就是一個‘車廂’,長條桌……招牌也沒有的。”“他們不需要招牌的。”“搬過來後,我們還是經常來吃。我兒子在外地讀大學,放假一回來就到這裡來吃面。”
來吃面的顧客中,除了懷舊的,還有很多新的粉絲。近年來,220辣肉面成了網紅,很多人遠道而來吃面,曾經門口停滿兩排車,夏阿姨和楊文還有一個“重任”就是幫顧客看車。
“對了,你們家的湯是用什麼炖出來?雞湯、骨頭湯?”記者問。楊文揭秘:什麼也不是。其實就是開水!湯之所以好喝,因為加了紅燒大排、雞腿的湯汁。“湯面帶回去就不一樣了,所以我們是不做外賣的。當然,也有人要打包,如果路遠,建議他直接買幹拌的面,給他另加一點大排湯汁,帶一點蔥花,回去用開水一沖就行。”
“最近楊浦有好幾家,号稱是我們的分店,其實根本不是。就憑一點:他們都做外賣的!這就是正宗的220辣肉面和山寨的區别。生意再差的時候,比如去年疫情嚴重期間,很多店都做外賣了,老媽也堅決不讓我們做外賣。”楊文說。
讓人想不到的是,夏阿姨還有不少社會職務,是個體戶中的模範。她是長白新村街道個體協會主任、上海市工商聯會員,她被評為“2001-2002年度上海市先進個體勞動者”“2000年度楊浦區先進生産(工作)者”,2005年還榮獲上海市私企協會和個協頒發的“巾帼建功奉獻愛心獎”。“我這個主任,也是為大家服務的。以前長白有位個體戶闵炳忠,為了救小孩被壓斷了腿,你們晚報報道過的,我們一起為他捐款治療。多年前,街道組織助學,我和上理工的一個大學生結對,每月資助他100元,他是黑龍江人,父親去世,母親是清潔工,我就逢年過節請他來家裡吃飯,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直到4年大學畢業。我們也要回饋社會的呀!”夏阿姨說。
夏阿姨熱愛生活,喜歡喝茶,能喝酒,也抽一點煙。“我的性格像男人。”她是個閑不住的人,前些年還幫着帶第三代、第四代。現在,她喜歡在手機上看網絡小說,打消消樂之類的手遊,眼睛一點都不花。她還打開手機,給記者展示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照片,以及她和重外孫女跳繩的視頻。一家人特别和睦——這一點很令她驕傲。“這麼多年來,她的經曆,她的性格,她的為人處世,讓我們3個子女除了孝順之外,對她另有一份尊重、尊敬。”楊文說。
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面館都開在220車站旁邊呢?是有意為之嗎?“也沒有。當時我們開在弄堂裡,門口正好是220終點站。後來,我們搬到這裡,發現220終點站也搬到了斜對面。今年,别人跟我們合作的分店開在淮海路,恰好也離220那一頭終點站不遠。”夏阿姨說,“正是這一緣分,讓我們有了感情。220駕駛員來吃面,我們總要照顧的,人多的時候,讓他們優先,甚至出車來不及,讓他們連面帶碗端了走!”
哐當哐當哐當,十米外火車呼嘯而過。歲月,也如火車般疾馳而過,無法挽留。但夏家兩代人的人生,不知不覺已沉澱在了這碗面裡。
轉自:新民眼工作室(作者:邵甯)
來源: 新民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