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廈門漆線雕技藝

廈門漆線雕技藝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2 18:36:02

廈門漆線雕技藝?■人物簡介李志剛,從事雕漆技藝36年,潛心鑽研制作工藝、在傳承中創新,逐步形成獨特風格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北京市特級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産雕漆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2013年出任北京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雕漆專業顧問;2015年被聘為北京工藝美術職業技能鑒定所評審組專家;2016年獲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稱号;2016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8年被評為全國技術能手,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廈門漆線雕技藝?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廈門漆線雕技藝(漆雕技藝非遺傳承人李志剛)1

廈門漆線雕技藝

人物簡介

李志剛,從事雕漆技藝36年,潛心鑽研制作工藝、在傳承中創新,逐步形成獨特風格。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北京市特級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産雕漆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2013年出任北京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雕漆專業顧問;2015年被聘為北京工藝美術職業技能鑒定所評審組專家;2016年獲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稱号;2016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8年被評為全國技術能手。

想讓非遺鮮活起來、活在當下,就要“見人、見物、見生活”。這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雕漆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志剛一直以來堅定不移的信念,也是他始終如一的追求。

雕漆這門古老的藝術傳承至今,已經有1400多年的曆史。15歲接觸雕漆技藝,數十年來,李志剛在創新路上不斷摸索,另辟蹊徑,讓古老的技藝展現出當代藝術的光彩。同時,李志剛還有一個重要的使命,那就是為雕漆工藝注入更多新鮮的血液,讓雕漆這項穿越千年的“中國紅”,在傳承與創新中煥發生機、驚豔時光。

情懷融入血液,堅守傳統技藝

1980年,15歲的李志剛考入北京工藝美術職業高中。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傳統工藝美術為國家出口創彙和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學校完成三年理論知識學習後,李志剛開始進入工廠實習。“那時的工廠裡,樓道堆滿了各種雕漆産品,訂單需要工人每天加班完成。當時,從事雕漆行業的技術人員的數量也相當可觀,各個車間的工人加起來超過800人,到處是一派熱火朝天。”

進入90年代,計劃經濟開始向市場經濟轉型,傳統手工藝在轉型過程中出現了不适應的情況:手藝人隻知道埋頭做事,絲毫不懂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如何開拓市場。外貿體制的轉變,讓包括雕漆在内的很多傳統工藝的生存舉步維艱:以前是外貿公司下訂單“統購包銷”,做多少收多少。但當出口轉向内銷,當時的國内消費者對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費能力幾乎為零,加上與景泰藍、玉雕等相比,雕漆更為“小衆”,衆多原因讓雕漆行業陷入低谷。專業人員不停轉行、轉業,一派熱鬧景象的工廠逐漸冷清,800多人最後隻剩下不到100人,車間廠房隻能出租,靠收取租金艱難維持。

在1980年與李志剛一起進入雕漆工藝高級班的同學有30多人,後來有幾乎一半人因為對漆過敏、無法适應艱苦的工作環境而轉到其他專業。經曆了工藝美術行業的至暗時刻,又有很多已經掌握了雕漆技藝、頗有造詣的同學放棄繼續堅守,或是下海經商、或是從事其他行業。面對種種情況,李志剛也曾經在轉行和堅守之間猶豫:猶豫雕漆這項傳統的手工藝是否還被現代生活需要,是不是就應該讓它随着曆史滾滾而去。

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當時的北京工美集團接到北京市政府的任務,要為澳門回歸創作一件北京送給澳門的禮品。當時的李志剛在業内還算是一個新人,經過數輪篩選,他的設計方案超越了很多前輩和大師,最終被評委會選定。

在那件作品中,北京頤和園和澳門媽祖廟的绮麗風光被雕刻在直徑1.08米的紅色圓盤上,呈現出“花好月圓”的美好寓意,獲得了各方的肯定。随後,李志剛為中南海懷仁堂設計出總面積近20平方米、3塊組合式雕漆大壁畫《四合如意》,幾乎是雕漆技藝曆史上的首創。現在回想起當時,李志剛覺得正是這兩件事,堅定了自己堅守的信心。

“我于1983年進廠,對雕漆的情懷已經融入了血液,雕漆也是我的志趣所在。我也堅信雕漆這項傳統手工藝會得到國家和各級政府的重視,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作品突破傳統,不拘泥于先人老路

2004年,中國加入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2006年,包括雕漆技藝在内的傳統手工技藝被評定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成立了工作室的李志剛,也在回望曆史、汲取養分的同時,思考着如何跳出傳統、看向未來。

古代的雕漆工匠揚長避短,很少創作複雜的立體人物圓雕作品。在一次跟随着漆農采漆的過程中,李志剛體會到“百裡千刀一斤漆”的辛苦,從漆樹上流淌下來的液體更是讓他深深感歎,這種天然賦予的美材千百年來一直哺育着雕漆技藝的成長。“我就想能不能通過一個母親的形象,來反映我們對天然的敬畏。但用雕漆的技藝刻畫人物,無論是髹漆、結構、造型、比例關系等方方面面,都幾乎沒有可參考的前人作品,是全新的挑戰。”

這尊名為《漆母》的作品造型取自一個哺乳期的婦人,站立前行,舉止樸素端莊,如同站在遠處的母親望着蹒跚學步的孩兒,眼神中充滿慈愛和溫暖。身上的雲紋、卷草紋、車輪狀現代紋,代表了雕漆工藝從遠古到現代一路走來的曆程。母親一側的乳房部位繪以舒暢的流水紋,寓意着母親流出的乳汁哺育了中華民族的子孫萬代。

《漆母》完成後,在業内引起了很大争議,有行業專家認為,這樣的作品并不屬于傳統工藝美術的範疇。但李志剛覺得,工藝美術發展到現在,就應該多元化、多樣化,要有多種表現形式,要融入當代,不拘泥于先人的老路。“《漆母》是我的創作經曆中很特殊的一件作品,後來也有很多人想要購買這件作品,但我一直沒有賣,我一定要保留它,它對我、對雕漆技藝都有着特殊意義。”

而李志剛從敦煌藝術寶庫中汲取養分、創作的《伎樂天》,更是在雕漆發展曆史上有着非比尋常的實驗價值和時代意義。敦煌壁畫人物手持各種樂器、身體形态各異,身着盛裝、飄帶裙裾飛舞……要将這樣的美感付諸雕漆,過程複雜,更是要對雕漆技藝進行多項突破。2016年,《伎樂天》獲得“天工傳桑蓮一帶一路民間工藝美術展”一等獎。李志剛說,《伎樂天》還将完成作品系列,包括花絲等技藝技法,他也将考慮融入其中。

非遺走進生活,匠心融入現代科技

如何讓雕漆技藝活下來、成為有生命力的藝術,是李志剛近10年來一直苦思冥想的課題。“傳統工藝需要和人越近越好,與現代生活走得越近,才能促進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在李志剛看來,雕刻刀在漆上的雕刻,其實就是用自己的心去雕刻,每一刀下去都應該是創作者情感的投入。用作品去抓住人心,才能把整個工藝美術行業帶動起來。

“傳統工藝應該跨界,應該在傳統的材料、技法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的材料和工藝。”他思考再三,決定另辟蹊徑制作一把雕漆官帽椅。雕漆的原材料大漆莊重渾厚,與之“碰撞”的材料應該是晶瑩通透,但玻璃、人造水晶等材料從重量來說過大,并不實用。最終,李志剛大膽地選擇了亞克力,還創新性地采用了數控高科技的手段和3D打印技術,讓匠人一絲不苟的匠心與現代科技工業化的嚴謹相結合。

雕漆輔以亞克力材質,一把有着水晶玻璃般玲珑通透、結合剔紅雕漆極緻手法的官帽椅,形成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反差美。而比美感更讓李志剛興奮的是,這代表着雕漆工藝完成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身,傳統的工藝不再是僅依靠手工藝者一刀刀雕刻的“孤品”,它可以插上現代科技的翅膀,完成量産,有可能從高高在上的工藝品,走進人們的生活。

李志剛覺得,這件《雕漆·福椅》是今後傳統工藝美術的一個發展方向。傳統與現代的材料技法、多種藝術的表現形式、欣賞價值與實用價值,多種元素的跨界融合,才能讓中國傳統技藝的血脈,綿延數千年不斷,在吐故納新、守正創新中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傳道授業新生力量,培養年輕中國工匠

包括雕漆在内的傳統技藝複雜繁瑣、費工耗時,普通人難以掌握。時代更叠,年輕人面對更多的選擇和機會,或許會對傳統工藝美術“敬而遠之”。李志剛說,自己現在最害怕有學生很鄭重地說“李老師我想和您說個事兒”,“一旦這樣說,十有八九想要轉專業了。”

北京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招收的第一批學習雕漆的學生隻有10個人,雕漆班被大家戲稱為“熊貓班”。在成立這個專業之前,學校做過一次調研,全北京從事雕漆行業的不足百人,而且平均年齡在60歲左右,年輕的後備力量相當匮乏。

2022年9月18日,北京市昌平區馬池口鎮白浮村北京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志剛(左一)在為學生進行雕漆示範。

“非遺的傳承發展需要人才,需要大批的新生力量。”為了減少學生們的枯燥感,李志剛盡可能地豐富課程内容,帶着學生去參觀各大博物館,開闊眼界。他還有意識地讓學生去參與一些重要作品的創作,而這在傳統的“師帶徒”模式中幾乎是不可能的。“比如,2017年我們接到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為外賓創作國禮的任務,我會讓我的學生去參與,哪怕隻有一個小小的局部,我也鼓勵他們去完成。你可以感受到學生在制作這麼重要的作品時,那種小心翼翼,當他完成了作品時的那種信心滿滿。”李志剛說,他仿佛看到了年輕時候的自己。

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克服重重壓力和阻力留在了雕漆行業,這是雕漆技藝永恒的魅力使然,也是熱愛雕漆的人們對工匠精神的不懈傳承。李志剛的兒子李根也走上了雕漆之路,跟随父親進行雕漆藝術創作,培養更加年輕的中國雕漆工匠。“我深深地懂得傳統工藝美術在學習和創作中的艱辛與枯燥,其實當有的學生跟我提出要離開這個行業時,我雖然唏噓不已,但我覺得他學習雕漆的這一段記憶,一定是非常寶貴的。他也可以向身邊的人去介紹雕漆技藝,讓更多人去了解、關注這項古老的技藝,這也是一個特别好的傳承方式。”

■匠心解讀

如何理解匠心精神?匠心精神如何堅守,如何傳承?

李志剛:匠心精神有兩個方面,一方面代表對傳統工藝的敬畏,把心沉下來,踏踏實實學習;另一方面代表了傳承創新的能力,要讓技藝得到發展,并後繼有人。匠心精神對于我來說,就是從事着我喜歡的行業、精益求精地創作我的作品。我經常會在工作室一幹就是十幾個小時,在外人看來很辛苦,但我不覺得苦,我能感受到隻有在不斷打磨、創作過程中的樂趣。

雕漆藝術早已融入我的生活,與我不可分割。匠心精神感動的是周圍的人,對于我自己來說,匠心精神是喜愛、是對這個行業的敬畏。

■匠人心聲

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東西是你一直堅守的?

李志剛:堅守對我所從事行業的敬畏,要做就做最好,做精益求精的東西,把我所從事的行業融入到當代生活。

什麼時候是你認為最艱難的?能夠堅持下去的原因是什麼?

李志剛:我覺得最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了。其實對我來說,艱難可能更多的來自于外界,比如工藝美術行業的生存很艱難的時候。但是我認為工藝美術、雕漆是我的興趣所在,有了興趣我也就不覺得苦,也是我一直堅持下來的原因。因為我熱愛我所從事的行業,它是我的生活、我的血液。

你希望未來還取得怎樣的成就,對于未來有怎樣的期待?

李志剛:我就隻能做好自己。我是雕漆技藝的傳承人,我也是一名教師,我希望能夠培養出更多年輕的技術人員,能夠讓他們好好地守住這門手藝。

你感覺你獲得的最大的快樂是什麼?

李志剛:最大的快樂就是看到現在有很多的年輕人加入到我們的傳承隊伍當中,而且能看到他們的作品得到大衆的認知和認可。

新京報記者 王萍/文 李木易/攝

編輯 王琳

校對 翟永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