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照,葛健豪帶領兒女們和留法學生在巴黎街頭遊行。
一百多年前的湖南深山,偏遠閉塞行走艱難,一位裹着小腳的婦人卻邁開三寸金蓮,攜兒帶女跋山涉水,走出了大山走向全國,更走到了萬裡之外的法蘭西。20日晚在琴台大劇院首演的京劇《母親》,不僅收獲了武漢戲迷的如潮掌聲,也在研讨會上得到了來自全國各地戲曲界的專家們的肯定。
京劇《母親》由武漢京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出品,武漢京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武漢愛樂樂團、江漢大學音樂學院演出,是武漢市為建黨百年華誕傾力打造的巨作,也是迎接第十七屆中國戲劇節的重點劇目之一。該劇由著名劇作家趙瑞泰編劇,著名戲劇導演黃定山執導,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得主、武漢京劇院院長劉子微和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藍天(特邀)領銜主演。
40年深挖“一口井” 《母親》既真實又傳奇
京劇《母親》的編劇趙瑞泰和蔡家有着43年的淵源,他曾經五次去湖南省雙峰縣深山中為葛健豪掃墓。2001年趙瑞泰創作的話劇《母親》正是以葛健豪為主角,曾獲得第十屆文華新劇目獎。時隔20餘年,京劇《母親》應運而生,這也是趙瑞泰以蔡家為題材進行的第六次創作。研讨會上,趙瑞泰戲稱,自己是“四十年挖了這一口井,挖一輩子也值得。”
中國戲曲學會原會長、中國戲劇家協會顧問薛若琳評價,《母親》從當初的話劇劇本到如今的京劇版本,足見編劇功力:“該劇是真實性和戲劇傳奇性的有機結合,耐人尋味,引人入勝。”中國戲劇家協會原副主席、原分黨組書記季國平說:“編劇趙瑞泰抓住葛健豪奇女子和烈女子的特點,選擇她一生當中幾個重要事件,令人感到震撼和感動。”
解放軍原總政宣傳部藝術局局長汪守德認為,“從話劇到京劇,《母親》要重組架構,唱腔要精煉,從中可見趙老師筆力的老辣。”戲曲理論家汪人元對蔡家的事迹有一定了解,他說:“趙老師不拘于史,對素材有取有舍,甚至也有局部的變化和虛構,去繁存簡,讓該劇的故事更集中、更具有戲劇性,為這出戲的成功奠定了根基。”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原院長歐陽逸冰評價:《母親》結尾中有一句唱詞是“搖搖籃的手搖動世界”,“這是全劇曆史價值、思想價值最高、最形象、最準确的概括,任何一個強大的民族、任何一個英雄的民族都首先有自己英雄的母親,有自己偉大的女性。這些偉大的女性昭示這個民族是不可征服的。”
歌隊舞美有新意 守正創新達到新高度
《母親》中大膽将西洋歌隊和中國戲曲結合,還有精心設計的“小腳舞”“跳繩舞”“巴黎遊行”等段落,也收獲了專家們的贊譽。
著名文藝評論家、中國文藝家協會原主席仲呈祥評價,《母親》在京劇現代戲的創作守正創新的探索上功不可沒,劇中不僅有戲曲傳統的程式,更用開放的眼光吸納了歌劇、話劇、舞蹈以及現代傳媒的諸多元素,征服了今天的觀衆。
歐陽逸冰說:“我們非常崇敬京劇‘一桌二椅’的表演體系,但我們也同樣允許京劇用各種藝術和科技手段打磨得更漂亮。”他認為,劇中歌隊的多次出現,意義不僅僅隻是歌唱,而是演繹了那個時代的人民,他們理解葛健豪,他們歌唱葛健豪,而且歌隊每一次出現都是在人物内心最激動的時候,都是挖掘人物内心最隐藏、最光彩的寶貴時刻,這就是導演黃定山的創新之處。
薛若琳評價,歌隊的出現使舞台氣氛雄渾有力,“跳繩舞”“巴黎遊行”兩段舞蹈則是氣勢恢弘。
劇中葛健豪揮舞着寫着求學權、生存權大旗的段落,使用了全屏投影來配合,向警予犧牲的時候天幕上灑落血迹,充滿了視覺的沖擊力。汪人元評價:“這出戲的舞美、燈光結合投影視頻立體、多層次使用,在戲曲寫實景表現上達到新的高度。”
青衣跨行演活老旦 劉子微表演突破自我
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武漢京劇院院長劉子微,從青衣跨行當以老旦演繹了葛健豪這個角色,表現亮眼。
薛若琳認為,劉子微在劇中的表演,不僅突破了行當,也突破了自我:“她本來是演青衣的,在過去的京戲當中,她常常借鑒花旦的表演形式,可是她這一次演老旦,實現了自我超越。她的表演既有塑造人物的功力,也有征服觀衆的魅力,體現了一位優秀的表演藝術家不斷的創造。”
原空軍政治部編導室主任、一級編劇王儉分析說:“劉子微演繹的老旦不僅在唱腔上和青衣不一樣,她的身段也呈現出老态,我形容就叫風擺楊柳,還有她的念白,充分體現了劉子微在行當藝術中的創造力、突破力和表現力。”
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于蘭,作為演員更懂得劉子微的付出:“我非常心疼劉子微,整場演出穿着跷加在一起前前後後要5個小時。同時,她塑造的人物也有閃光點、戳心,非常難得。”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馬也對劉子微的表演給出了四句評價:“藝膽包天、不留餘地、挑戰邊界、文化重建。”馬也表示,之前劉子微和武漢京劇院推出的“漢口女人三部曲”系列,是為武漢這座城市造像,而京劇《母親》不僅是為母親造像,更有為漢派京劇造像的内涵:“她在藝術探索上沒有邊界,敢于實驗,為中國現代戲發展注入了活力。”
除了劉子微,劇中扮演蔡和森的藍天、扮演蔡榮峰的尹章旭、扮演向警予的邱璇,表演都收獲肯定。
現場專家們建議,該戲在劇情設計、呈現方式、多元素的融合等方面可進一步打磨,讓京劇《母親》更上一層樓,成為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作品。
撰文:範雅琴 武漢京劇院供圖
來源: 長江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