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在敦煌的鳴沙山和月牙泉留下詩文。“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自漢朝起,這裡即是“敦煌八景”之一。當我第三次來訪的時候,才發現它們真正的美在于相伴與堅守、輝映而合道。
它們動靜相對。月牙泉很靜,像瑤池裡的仙女,嬌小婉麗,清純羞澀,面帶微笑,又似敦煌的眼睛,晶瑩透徹,幽藍靜深,高貴冷峻。鳴沙山喜動,像不知疲倦的樂手在彈奏着各種曲子,發出嗡嗡的響聲。風是它的搬運工,勤奮地勞動着,将沙子拖上來滑下去;又是它的美容師,日夜梳理着,維護着它整潔的模樣。
它們虛實相宜。月牙泉是空靈的,如三界外遺留的一塊寶玉,澄靈碧透,神秘莫測,鑲嵌在空曠的沙漠裡,在星月之夜給你講述遙遠的絲綢之路的故事,引發你無窮的遐想;又似佛祖手中的金色婆羅花,無形中點化世界,示人以智慧,除卻你心頭郁積的陰霾。鳴沙山卻是實在的,憨厚純樸,堅貞不屈,心無旁骛,踏踏實實蹲在那裡,任憑風吹日曬,雨雪風霜,無論鐵馬金戈,滄海桑田,永遠忠實地充當着守護神的角色。
它們剛柔相濟。月牙泉溫柔無比,綠樹掩映下,水光潋滟中,彎彎的月牙就像一個絕代佳人,翡翠般地澄澈柔美。而當晚霞落盡,弦月倒映泉中之時,你會更加體會到女為悅己者容的意味,這時候,鳴沙山懷抱裡的月牙泉是那麼地溫順柔和!相較之下,鳴沙山是剛強的,健碩的,遠遠望去,繪畫一般的線條勾勒出挺拔的脊梁和輪廓分明的身材,倔強的腦袋和堅毅的臉龐像朝聖者一樣,頑強堅守在大漠戈壁,虔誠地匍匐在天地之中。
它們陰陽相生。看見月牙泉,感覺好像天河裡的一勺水,清涼、潔淨、陰柔,與之相遇,能夠洗去長途跋涉後的一身塵土,慰藉一時倦怠的精神;又如坐在一片陰涼的菩提樹蔭下,微風吹過,躁動的心會立時沉穩下來,讓人感受到大漠深處的清靜與和諧。再看鳴沙山,是陽光的,雄壯的,興旺的,紅、黃、綠、白、黑五色的沙粒在陽光照耀下閃着光芒,散發着熱騰騰的陽剛之氣,你會赤着腳,或躺或坐或滑動,沉浸在沙海的沐浴裡,心中禁不住燃起莫名的向往與希望。
它們主輔相成。月牙泉隐藏在鳴沙山的背後,緊緊依偎着鳴沙山,烘托着鳴沙山的高大雄壯,同看一隊隊駱駝迎着朝陽沿着山脊走過,留下串串鈴聲。鳴沙山摟護着月牙泉,撫慰着月牙泉,執着地保佑着它的美麗純潔,讓她靜靜地躺在那裡,享受這塵世間的安甯,免得被說不清的喧鬧所打擾。
它們還與不遠處的莫高窟遙相守望,一脈相連,天人相合。一邊是萬載的沙泉,上蒼的化育,一邊是千年的造像,人工的奇迹,共同演繹着敦煌的傳說,吟唱着敦煌的過去、現在與将來。正所謂,日月和佛窟常伴,清泉與沙漠共存。
當我乘坐飛機離開鳴沙山和月牙泉的時候,腦海裡依然浮現着它們的影子。有人說,“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莫高窟澄懷”,大約是吧。
編輯:榮
文字:中國文物信息網
圖片: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