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許沒聽說過流水線寫歌為何物,但當你聽到以下歌曲時,你一定覺得有那麼點異曲同工的流水線上下來的機油味兒。
這條流水線上的人常用一種名為”BEAT創作“的方式,即選擇一首适合主題意境的歌曲伴奏,在伴奏基礎上譜出全新的旋律。
互聯網音樂版權公司的CEO宋孟君解釋道,“BEAT創作的概念就如同一個管道概念,你得先打點,然後再打線,然後再把主一主二、副一副二做出來。”幾番拆解,寫一首歌就像幾個零件的拼接。
這條洗腦神曲之後的流水線最近被曝光,擊碎了人們從前對作詞作曲人”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幻想。
原來寫個歌,這麼容易的?
這些歌曲往往走紅于幾大短視頻平台。
小夥失戀後跪在街頭,用一瓶礦泉水從頭往下澆;打扮雷同的“小姐姐”們在路上“手撕渣男”,頭發一甩潇灑離開;網紅們在樹林或馬路牙子上叨叨一些人生哲理……這些時候,沒有一兩首這樣的“硬曲”撐場面,簡直就像炖小雞裡沒放蘑菇。
簡短的小故事,必須點開就是副歌——一嗓子嚎出來,情緒才算到位,才算“短視頻”。
這些曲子,加上混音,或是被改造成奇怪的“DJ版“,跟着小視頻們循環往複,直到你聽吐為止。
愛的魔力轉圈圈、學貓叫一起喵喵喵、想要帶你去浪漫的土耳其……這些歌已經能在一天内被生産出來,且總是呈病毒式傳播。
據刺猬公社報道,這個已經基本成熟的産業中,靈感可能來源于網絡流行語,可能來自音樂app評論區的一句高贊評論,甚至可能來源于近期熱映的電影。這被解釋為一個”C2B“的過程,即企業監測到用戶對于音樂的需求,根據這些需求來作詞作曲。
音樂已經從藝術的神壇緩緩走下來,成為了可以精準定位大衆痛點的快銷品。你想聽什麼,他們就造什麼;大家聽什麼,你也不自覺地聽什麼,這誰能頂得住啊?
沸騰君(ID:xjb-feiteng)覺得,雖然每個人的品位都應該被尊重,但如果一味追尋市場趨利的本能,這類朗朗上口卻沒有營養的歌曲被大量生産,長此以往,真正讓人共鳴、産生更深一些感受的歌曲的市場就會被擠壓。
如果有一天,我們的流行音樂市場再也沒有“你是一種感覺,寫在夏日晚風裡面”,沒有“是否在我左右,你才追求,孤獨的自由”;沒有“誰能憑愛意要富士山私有”這樣,有故事,有畫面的歌,而全是一點開就能猜到大緻走向的口水歌,也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吧。
□葛書潤(大學生)
編輯 王言虎 實習生 葛書潤 校對 陸愛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