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沒有靈感寫不出好詩?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電視台播出瓊瑤劇《梅花三弄》,主題曲唱道:“紅塵自有癡情種,莫笑癡情太癡狂若非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古人沒有靈感寫不出好詩?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電視台播出瓊瑤劇《梅花三弄》,主題曲唱道:“紅塵自有癡情種,莫笑癡情太癡狂。若非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這段歌詞的後二句,其實出自唐代著名高僧黃櫱禅師的一首佛谒,名叫《上堂開示頌》。這部電視劇在用的時候,進行了一點改動,原文是激勵人奮進的千古名篇。
《上堂開示頌》賞析《上堂開示頌》——唐·黃櫱禅師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這首詩的大意是說:想要遠離塵世間的勞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倒不如先将串起佛珠的繩結打牢靠。正如盛放在冬季的梅花一樣,假如沒有經曆一番嚴寒,怎麼會有芳香撲鼻。
“上堂”不是指衙門升堂審案,這裡的“上堂”,是指禅宗的高僧大德,開壇說法,向信徒傳授佛學相關的知識。所謂《上堂開示頌》,就是黃櫱禅師在開壇講法時,說的一段開場詩。
這種開場詩的目的,為的是“點化”信徒。佛家的這種“開場白”和古人創作小說和戲曲時的開場形式,在形式上有一些相似。
古人創作小說、戲曲腳本時,時常在卷首、篇首寫下一首“開場詩”,用來點明整個章節的主題,随便闡述一些淺顯的人生哲學和道理。
佛家的詩歌,其最終的用意也和小說、戲曲的“開場詩”差不多,隻不過這些道理都是源于佛學的思想而已。
黃櫱禅師開壇講法,開口就要“點化”受衆,好讓大家都能夠明白:想要通過修禅擺脫塵俗的煩惱,到達金剛彼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大家不要指望聽了自己講的一堂課,就能夠立馬“登堂入室”。與其有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還不如“緊把繩頭做一場”。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佛門子弟,成日都離不開誦經。一個高僧大德的修成,也不知道要把經文念上幾十年。
佛門中人念經時手上往往攢着一串念珠,這些珠子是用繩子串起來的。所以打好繩結,讓你的念珠串得牢靠,才可以日複一日地把經念下去。
這是在勸導世人,想要修成正果,你得把基礎打牢實。跟着師傅修行,看上去學到的都是一些基礎知識。但是你也不能就此放棄,因為禅門崇尚“苦修”。
于是禅師打了一個比方說,如果沒有經曆過嚴寒的磨砺,哪來梅花的芳香撲鼻呢?中國古代有“花中四君子”之說,其中包括梅、蘭、竹、菊四種傳統文人偏愛的植物。
梅花位列四君子之首,自古以來被人稱頌。唐代張謂寫《早梅》時說:“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在這首詩中,張謂是感歎梅花的潔白與耐寒。
宋代盧梅坡寫《雪梅·其一》時說:“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在這首詩中,盧梅坡是在贊美梅花的外形與香氣。
王安石寫的《梅花》是“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是寫寒梅的清高與孤傲。王冕寫的《墨梅》是“不要人誇顔色好,隻留清氣滿乾坤”,是在寫梅花的高潔與傲岸。
但是黃櫱禅師這首詩卻不同,旁人隻誇梅花的芳香幽遠、潔白殊衆,卻未說明梅花為何會如此與衆不同。黃櫱禅師認為:梅花之所以能有這樣的芳香,是因為它經受住了嚴冬的肆虐。
中國的士人大多是儒家弟子,他們個個都想當仁人君子。但是若要成為梅花那樣高潔、傲岸的真君子,必須要經受得住磨難。正如唐僧經曆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取得真經一樣。
佛家的這個道理,其實與儒家《孟子》所說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是不謀而合的。
《上堂開示頌》的後兩句比喻形象,道理淺明,所以在民間影響力很大。不過這首詩真正的精華,同時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視的地方,卻在第二句“緊把繩頭做一場”上。
前面我們曾經提到過,佛家修行做日課,主要的活動是誦經。而誦經之時,僧人們手上往往會握着一串佛珠。
這些珠子是由紫檀木、花梨木、陰沉木等名貴的材料,或者是犀角、瑪瑙、翡翠、水晶等寶物制成。
但是無論什麼材質,都需要用繩子串起來。隻有先打好繩結,把珠子串牢實了,佛珠才會耐用。不管你想做什麼事,一切都應當從打好基礎做起,這是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
正所謂: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除非患上“超憶症”等奇怪的疾病,每當我們普通人想要學習一門新的手藝或者掌握新的知識時,無不是先從“入門”開始。
通過大量閱讀、反複記憶,再動手實踐,一步一步地達到熟練的程度。然後在熟練的基礎上學會“思考”,學會“舉一反三”,直至最後得到“領悟”,才有可能取得一些小小的成績。
整個求學、開悟的過程,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相當漫長的,尤其是追求佛門的“正果”。比如一個人想要上大學,從6歲開始讀書到22歲,要花費16年的時間,但是修成“正果”要多久呢?
且不說成仙成佛,我們假設修成“正果”的标準是成為有道的高僧,一方主持。即使如此,這也是大多數人一生都不能達成的目标。
因此之故,佛門創造了一個“轉世說”。叫大家不修今生,隻修來世。如此一來,佛家弟子到底要怎麼樣才算修到了盡頭?答案是:當你的呼吸停止時。
可想而知,佛門修行的時間,到底有多漫長。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管你信佛不信佛,反正你隻要還有一口氣在,你就永遠都不可能擺脫塵世的痛苦。
黃櫱禅師把這首詩作為“開示頌”,正是在告訴大家:假如你不願意打好根基,又挨不過修行的寂寞與清苦,那麼就擺不脫塵世的痛苦。
結語《上堂開示頌》裡面揭示的道理隻有兩個,把它們換成現代的大白話來說,就是“萬丈高樓平地起”和“玉石不琢不成器”。
這兩個道理基本上就是勸世人在前進的道路上,做人要腳踏實地、耐得住寂寞。不要急于求成,時刻惦記着一鋤頭挖出一個金娃娃。
佛家說:不修今生修來世。不過個人認為:無論是今生還是來世,都不要去“苦修”。人生與其隻執着于一個目标,為之嘔心瀝血。倒不如找準了一個方向,一路走來一路看。
一邊欣賞沿途的風景,一邊為自己的理想去奮鬥。人心太貪,想要的實在是太多了。唯有寵辱不驚,腳踏實地地活着,隻問耕耘,不問收獲,才會得到真正的精神愉悅和“解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