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為什麼普通老百姓都不能随意佩玉戴玉藏玉?而隻有皇室與上層階級才能享用?
那是因為——和田玉,作為稀罕之物,一直都有很嚴格的“等級”。
玉的世界,永遠繞不開等級。
等級是什麼?就是我們常說的“禮”。
孔子認為最好的制度就是周禮,最好的朝代就是周朝。
正所謂“夫禮者,所以别尊卑,異貴賤”。
但尊卑貴賤,關石頭什麼事?這得從人類發現石頭的尊卑貴賤說起。
距今7000年前,江南一帶磨制技術發展到空前成熟,人類經過摸索,終于發現了玉跟石頭是不一樣的.....這一摸索,就是幾十萬年,人們開始将治玉與治石區分開來。
此後,玉質生産工具大幅減少,絕大多數則被做成裝飾物,裝點身體,裝點權威,裝點神靈。
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北方的紅山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正式開啟“玉器時代”。他們和從前的最大區别,在于較系統的用玉制度的形成,也就是說,玉與等級之間嚴格的對應關系開始确立。
到後來信奉的”唯玉通神“,對玉的獨占就不僅僅是對财富的獨占,更是對通神權利的獨占。
不隻祭祀用玉、政治用玉,就連日常服飾用玉,也屬于禮玉範疇。
老百姓不可能戴玉組佩,國君不可能不戴玉組佩;第一夫人的佩玉規格一定最高,再受寵的小三小四小五,用玉等級也不可能超越正室。
在唐、在宋、在明,甚至到了21世紀的如今,這種功能也并未完全停止,隻不過轉化為「默認」模式。
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史前文明,就已經定下了玉的宿命:逃不脫的等級的物化,躲不掉的身份的象征。
直至今天,演變成價值經典且身份富貴的奢侈寶物。千金易得,良玉難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