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為什麼要認真思考自己的生活

為什麼要認真思考自己的生活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30 07:02:21

為什麼要認真思考自己的生活?轉載/林骥下面我用自己的故事,結合對《高效學習 7 堂課》的理解,介紹高效學習的 36 種思維,從中反思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也相當于做一次複盤總結,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為什麼要認真思考自己的生活?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為什麼要認真思考自己的生活(用36種思維去思考生活的人)1

為什麼要認真思考自己的生活

轉載/林骥

下面我用自己的故事,結合對《高效學習 7 堂課》的理解,介紹高效學習的 36 種思維,從中反思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也相當于做一次複盤總結。

1. 目标思維

2008 年,我正在讀研究生,再過一年即将畢業,那時實踐能力比較弱,對未來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

我當時的首要目标就是先找份工作,解決溫飽問題,再尋求突破。

2. 排除思維

有了目标之後,我到招聘網站投了很多簡曆,發現就像石沈大海一樣,沒有回音。

我對此做了反思,自己用廣撒網的方式投簡曆,效果太差,應該學會聚焦,排除那些明顯不适合自己的公司和職位,隻保留一個求職方向。

因為我的專業是數學,感覺數據分析師這個職業挺适合自己的,所以我排除了其他選項,修改自己的簡曆,盡量去貼合數據分析師的要求。

3. 串聯思維

通過聚焦,我終于找到了一份數據分析師的實習工作,剛開始實習的時候,把全部業餘時間都用于學習 Excel、SQL、SAS 等數據分析工具,并在實際工作中應用,提升工作的效率。

後來,我意識到技術的進步是沒有止境的,不能隻關注技術,還應該培養其他能力,因為在不同的階段,需要的能力結構也是不同的。

要獲得進步,就要打破原來的能力邊界。所以我主動去與業務相關的人進行溝通交流,理解業務的需求和痛點,想辦法解決業務中遇到的問題,讓數據更有價值。

再後來,我成了團隊的領導,要帶領團隊成員一起去完成更多的任務,這時,我迫切需要學習的是管理能力,經過摸索實踐,我學習了一種 OKR 工作法,希望打造一個學習型的技術團隊,讓團隊成員具有自我成長的能力,營造一種激發全員創造力和積極性的文化。

我努力把自己變成一個教練型的研究者和設計者,而不是命令型的控制者和監督者。我知道這條路還很長,自己的能力還有很多短闆,但是有了方向,分階段去學習,把每個階段學到的能力串聯起來,相信總有一天,我能到達期望的終點。

4. 标簽思維

2012 年,我開通了微博賬号,網名「數據化分析」,寓意用數據化解分析難題,從此我把「數據化分析」作為自己的一個标簽。

我用「數據化分析」這個網名在博客上發表文章,有的文章獲得大量轉發,一篇文章的最高閱讀量有 5 萬左右,讓我在數據分析領域有了一點小小的影響力。

5. 平台思維

比較遺憾的是,我的平台思維相對比較薄弱,當大家紛紛開始運營微信公衆号的時候,我忙于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内,基本放棄了寫作,錯過了借助微信公衆平台放大影響力的黃金時間。

直到 2019 年,我逐漸恢複寫作,在微信公衆平台發表文章。因為我不想被「數據化分析」這個标簽束縛住我的寫作題材,所以我把微信公衆号的名字改成了「林骥」,這樣隻要是我認為對讀者有價值的東西,我都可以發表,比如說,我的讀書筆記系列文章等。

我努力用高質量的輸出倒逼高質量的輸入,用利于他人的思維進行寫作,通過一點一點地積累自己的平台勢能,争取幫助到更多的人。

6. 地鐵思維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每天重複着報表的制作,沒有對數據進行思考和分析,不知道數據分析的目标是什麼,感覺自己正在逐漸淪為「報表制作的機器」。

在技術不斷進步的時代,連機器都在不斷學習,機器正在變得越來越智能,越來越多的工作将被機器取代,這樣發展下去,我想我的職業前途堪憂。

我意識自己應該洞察數據背後有價值的信息,并把信息結構化,變成知識地圖,進而讓自己對事物發展具有前瞻性的智慧。

有一張 IBM Watson 執行架構師繪制的圖片:MetroMap to Data Scientist,翻譯成中文就是:數據科學家的地鐵線路圖。

點擊圖片可放大

7. 行家思維

為了建立像專家一樣的視野和格局,我曾經搭建過一個知識框架,後來我經過思考、實踐和調整,按後台、中台、前台進行分類,并用思維導圖畫了出來:

我把圖中的相關知識點,寫成了數據化分析的系列文章。

8. 歸納思維

歸納思維是由個别到一般的過程,比如說,金、銀、銅、鐵都能導電,由此歸納出一般結論:金屬能導電。

在《金字塔原理》這本書中,有一個 MECE 原則,也就是要做到各個部分之間相互獨立、所有部分完全窮盡。在實際的工作中,運用歸納思維的時候,可以搭配使用 MECE 原則。

比如說,人可以細分為男性和女性,因為人隻有男性和女性這兩種性别,所以這樣細分既相互獨立,又完全窮盡。因此,根據男人有兩隻手,女人也有兩隻手,就能歸納總結出人人都有兩隻手的結論。

假如你把人細分為男性和小孩,那就不符合 MECE 原則,因為小孩也有男性和女性之分,所以這樣細分既沒有相互獨立,又沒有完全窮盡。因此,假如你發現男性和小孩都不塗口紅,但你不能據此歸納出人人都不塗口紅的結論。

9. 自學思維

建立了知識框架以後,我開始一步一步地自學相關的内容,此時我的學習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我以前看一本書,通常都是從頭看到尾,可能看到後面忘了前面,學習效果大打折扣。自從有了知識框架以後,我變成了按需學習的模式,針對某個知識點,我可能會看好幾本書,看看不同作者分别是怎麼寫的,增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如果還是不明白,就去網上搜索相關資料。

比如說,我在寫 Python 系列文章的時候,就同時看了好幾本相關的書,參考了 Pandas 的官方文檔,還看了一些公衆号作者的文章,就是想通過高質量的輸入,讓自己輸出高質量的文章。

10. 木桶思維

一個人的能力木桶由 3 個部分組成,硬能力是底闆,軟能力是圍闆,軟素質是箍繩。

我從事的數據分析工作,硬能力是要掌握數據分析的工具和思維,軟能力是要學會溝通和表達,軟素質是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包括細心、耐心和恒心。

數據分析專業領域的研究,可以窮盡一個人一輩子的精力,假如隻有硬能力,沒有軟能力和軟素質,那麼很可能木桶就圍不起來,就很難獲得合理的回報。

11. 長闆思維

在擁有了一個木桶之後,接下來應該做什麼?

我的做法是盡可能把長闆變得更長,用心打磨「數據化分析」這個專業能力,寫作數據化分析系列文章,提升數據分析的硬能力,同時練習寫作的軟能力。

學習某一項技能,目的通常都是為了解決某一類問題。

比如說,我現在練習寫作能力,是因為文字是人與人交流的重要工具,而良好的寫作能力能更好地傳遞思想。

12. 換桶思維

木桶有大有小,一個人的成長,就是不斷升級換桶的過程。

我從一個在校學生,到成為一個數據分析師;從帶領一個人,到帶領一個團隊。

回顧這個過程,正好符合前面說的 3 種思維:木桶思維、長闆思維、換桶思維,也就是先打造一個小木桶,再做一個有長闆的木桶,然後換一個大木桶。

13. 逆襲思維

請不要用工作量的積累,掩飾自己低水平的重複,這樣永遠不會像高手那樣逆襲。

我剛開始使用 Excel 做數據分析的時候,有大量簡單重複的操作,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買了一本《Excel 實戰技巧精粹》,熟練運用之後,很多原來需要半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半個小時就搞定了。

要想辦法從低水平的重複工作中解放出來,才有時間和精力去完成更大的目标,才有逆襲的可能。

14. 高手思維

要成為某個領域的高手,往往需要 10000 小時的刻意練習,而不是 10000 小時的簡單重複。

比如說,很多人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超過 10000 小時,但是英語水平低下的人卻比比皆是。

在技能練習方面,有一個公式:

快速掌握技能=好的練習方法x足夠的時間x合理強度x專業教練反饋

我剛開始學習數據庫查詢語言 SQL 的時候,看的書是《 SQL 入門經典》,作者是數據庫教學與應用的專家,與網上那些雜七雜八的文章和教學視頻相比,我覺得看經典書的學習效果要好的多。

好的練習方法,我認為是要在實際工作中加以應用,用于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獲得專業教練的反饋變得更加便利。如果經過認真思考,通過搜索也無法解決問題,那麼可以試着去找專業的高手進行提問。

15. 成本思維

學習一項技能,達到專業水平要花 10000 小時,如果每天學習 4 小時,每年學習 250 天,就要花 10 年時間。

人這一輩子,能有幾個 10 年用來學習呢?

所以,學習也要有成本意識,絕大部分技能,并不需要練到專業級别,也許隻需要用 1000 小時,達到熟練程度,就可以滿足工作需要。

比如說,我練習寫作,并不期望達到作家的水平,我隻要能夠熟練寫出自己的思想,達到讓讀者容易理解,并且能夠有所收獲的程度就可以了。

16. 教練思維

高水平的教練,懂得控制訓練難度,知道循序漸進,并變換自己的訓練方案,讓人能夠堅持進行艱苦的訓練。

有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内容有 15.87% 是新知識時,難度适中,學習效率是最高的。當難度太高,人就容易焦慮,而當難度太低,人又容易覺得無聊。

我曾經買過一本 863 頁的書:《深入解析 SAS —— 數據處理、分析優化與商業應用》,當時我還沒有 SAS 編程基礎,這麼厚厚的一本書擺在我面前,讓我産生了畏難情緒,結果這本書到目前為止都沒有看完。

如果我當時知道教練思維,估計就不會在還沒有入門的情況下,去買這麼一本厚厚的專著。

後來我開始學習 Python,總結之前的經驗教訓,先是看了一本《笨方法學 Python》,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才開始看《利用 Python 進行數據分析》等書。

17. 整合思維

現代社會,時間正變得越來越碎片化,如果我們能把零散的碎片時間整合到一個目标上,用知識框架整合碎片時間的學習成果,那麼學習目的就會更加明确,注意力就會大大提高,經過日積月累,也能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平時的工作很忙,還要經常加班,隻能想辦法把碎片時間充分整合起來。

我目前的做法是,在上班和下班的路上進行學習,坐車的時候看一看書,走路的時候聽一聽音頻。

我會利用空閑的時間,把一些零散的知識,整合到相關主題中去,從而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雖然分支變得越來越多,但是都能與目标關聯起來。

18. 網絡思維

雖然互聯網倡導的是網絡互聯,但是現在很多大型的互聯網公司,考慮到自己的商業利益等因素,實際上正在變得越來越封閉。

所以,不要指望僅靠一個網站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搜索不同類型的問題,建議使用不同的網站。

比如說,當我要找數據分析算法的代碼,我會優先去 github 搜索。當我遇到程序相關的專業難題時,通常會到 Stack Overflow 上去尋找答案。

19. 搜索思維

我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都嚴重依賴搜索思維,每次遇到問題就喜歡搜一下,基本上 80% 的問題都能通過搜索找到答案。

以前,我囤積過大量的電子書等資料,甚至把這些資料妥善整理并保存到移動硬盤中,花了大量的時間去下載收集和分類整理,結果卻發現,這些資料隻是靜靜地躺在那裡,幾乎從來不會被用到。

學會搜索技巧之後,我隻對少數非常重要的資料進行整理歸類,而對于那些通過搜索就能快速找到的資料,就不再浪費時間去整理和存放了。

20. 焦點思維

在信息時代,每天的信息就像洪流一樣湧現在我們面前,如果沒有焦點,就容易感到焦慮。

當我看到一條信息時,往往會先想一想,這條信息對自己是不是有用?如果沒用的話,就采取「閱後即焚」的模式,看完直接删除或關閉。

對于真正有用的焦點信息,我會盡量納入自己的知識框架,讓它和已有的知識産生關聯。

比如說,我在寫讀書筆記的時候,有時候會鍊接一些以前寫過的相關文章,這樣不僅複習了以前的知識,而且增進了對新知識的理解。

在關注焦點信息的同時,我注意到有一個詞叫「功能性文盲」,指的是有些人在不斷地印證自己的舊有觀念,陷入到「信息繭房」中不能自拔,不願意接受新的觀點和看法,即使看到了對舊有觀念構成挑戰的信息,也統統視而不見。

我覺得應該避免變成「功能性文盲」,所以時常提醒自己,關注的焦點不能一成不變,要努力讓自己的視野更廣闊一點。

21. 台階思維

從入門到專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像走樓梯一樣,沿着台階一步一步往上爬。

如果你想踏上更高的台階,前面的階梯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22. 結構思維

回顧我早期的學習經曆,發現大多數時候都是在被動地接收一些零散的知識,不斷地收藏和下載新的資料,卻很少用結構思維進行吸收内化。

直到搭建了知識框架,才形成結構化的輸入和輸出,用于指導自己的學習。

搭建知識框架,前提是要有明确的目标。

比如說,做數據分析,目标是用技術促進業務,幫助業務解決問題,提升業務的效率。

隻有圍繞明确的目标,去搭建知識框架,結構才能牢固,否則可能就是花架子,一推就倒。

23. 拆解思維

學習技能的時候,仔細拆解高手的方法,比自己盲目學習的方法要好的多。

當我看《Excel 圖表之道》這本書時,深深地被劉萬祥老師的拆解思維所折服。書中專業圖表的做法,我理解就是通過一步一步的拆解來實現的。

比如說, 一個簡單的柱形圖,通過對标「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等專業雜志的配圖,從标題、顔色、字體、坐标軸、網格線、标簽、圖标等一系列不同的元素進行拆解,上升為「道」的高度,而不是停留在「術」的層面,大大提升了圖表的專業氣質。

24. 聯系思維

因果分析和相關分析,都是把事物聯系起來的分析思維。

因果分析的代表方法是麥肯錫倡導的「現象 - 問題 - 原因 - 對策」,代表工具是「魚骨圖」,代表步驟是「連問 5 個為什麼」,通過追問前因後果,明确适用邊界,發現問題的本質。

比如說,經過連續五次不停地問「為什麼」,知道生意的本質是流量。

相關性是不能靠舉例子來證明的,倒是可以用數學模型來計算。

比如說,一個國家的人均巧克力消費量,與這個國家的諾貝爾獎得主人數,呈現正相關,但是巧克力吃得再多,也不會導緻得諾貝爾獎的機會增加。

25. 換位思維

換位思考,理解别人的需要,想出互惠互利的方案,這樣的合作才能長久。

比如說,通過換位思維,我理解共讀社群的初衷,是想讓更多的人「真讀書」,那我能為此做些什麼呢?

我選擇給參與共讀的書友點贊鼓勵,在這個過程中,我自己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這是一個互惠互利的做法。

26. 複利思維

寫作具有複利效應,因為寫作可以複用到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比如工作中寫郵件、寫方案、寫計劃、寫總結、寫報告等,學習中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等,生活中寫日記、寫書信、微信聊天等。

如果寫出了高質量的文章,那麼還能帶來認同、鍊接人脈、流量變現等複利。

為了更好地利用複利思維,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我陸續看了很多關于寫作的書,希望通過學習和練習寫作,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專業的人。

27. 躍遷思維

要真正實現躍遷,不能總是停留在低水平的輸出上,而是要對标專業選手去努力。

比如作為數據分析師,學習 Excel 的時候,不能僅僅滿足于會用 VLOOKUP 等簡單的函數,而是要向一流的高手學習,努力掌握數據透視表、數據可視化等更多專業的技能,這樣才有可能實現躍遷。

在《高效學習 7 堂課》中,秋葉老師介紹了輸出的 7 種模式:

(1)記錄筆記:用筆寫勝過用手機拍照。

(2)思維導圖:把所學内容的邏輯畫出來。

(3)解讀文章:帶着自己的想法去消化新的信息。

(4)對外分享:最好的學習就是自己去教别人。

(5)内化實踐:到現實中去印證别人的觀點。

(6)複盤文章:寫出自己的深度心得。

(7)課程研發:做培訓課程或編寫教材。

這 7 種模式的輸出,難度是依次遞增的,可以看作是難度由低到高的輸出躍遷。

28. 問題思維

提出一個好問題,往往能激發出好的答案。

比如說,要了解數據分析領域,不妨先問以下 7 個問題:

(1)數據分析領域涉及哪些概念?

(2)數據分析的發展曆史和前景如何?

(3)最近兩年的數據分析報告有哪些?

(4)數據分析領域最知名的專著有哪些?

(5)數據分析行業的競争格局是怎樣的?

(6)數據分析領域裡頂尖的幾家企業是誰?

(7)數據分析業界有什麼大的活動?

如果我們帶着類似這樣一組結構化的問題,去觀察、學習和交流,并把信息梳理成知識體系,就能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

29. 視覺思維

數據分析圖表、思維導圖、視覺筆記、流程圖等,都屬于視覺思維的輸出形式,如果應用得當,就能明顯提高信息傳遞的效率。

我認為視覺思維不僅要有視覺上的美觀,而且要有思維上的邏輯。

數據可視化有十大黃金準則:

(1) 明确數據可視化的目的;

(2) 通過對比來反映問題;

(3) 提供數據指标的業務背景;

(4) 通過從總體到部分的形式,展示數據分析報告;

(5) 聯系實際的生産和生活,對數據指标的大小進行可視化;

(6) 通過明确而全面的标注,盡可能消除誤差和歧義;

(7) 将可視化的圖标,同聽覺上的描述,進行有機的整合;

(8) 通過圖形化工具,增加信息的可讀性和生動性;

(9) 允許但并非強制,通過表格的形式,呈現數據信息;

(10) 目标是:讓受衆思考呈現的數據指标,而非數據的呈現形式。

30. 清單思維

怎麼避免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犯下低級的錯誤?

清單思維是一種比較好的辦法。

比如說,在工作中,我們應該重視職場的郵件禮儀,為了發郵件的時候不犯低級的錯誤,我總結了郵件發送前的檢查清單:

(1)發件人的顯示名,用自己的中文真名。

(2)标題是郵件核心内容的總結,少于20字。

(3)正文盡量用短句,不要有錯别字。

(4)如需附件,不要忘了添加,更不要添錯。

(5)前面要有稱呼問候,後面要有自己的簽名。

(6)字體的大小和顔色要美觀、簡潔、幹淨。

清單思維就是把執行細節标準化,用來指導和規範日常的行為。

31. 成果思維

學習之後,寫讀書筆記,畫思維導圖,列檢查清單,都屬于學習成果,但最根本的成果,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說,我做數據分析,想找一個恰當的分析方法,通過搜索,找到了合适的分析方法,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能力。

高效學習者之所以高效,往往是因為他利用所學的成果,解決了現實中的問題,用高質量的輸出檢驗能力,而不是用低質量的輸出來感動自己。

32. 挑戰思維

想進步,就要挑戰自己的舒适區。

比如說,我學習了 Excel,後面擴展到 SQL,再擴展到 Python 和人工智能等領域,就是一步一步挑戰自己的過程。

除了提高專業能力,還要訓練寫作能力、溝通能力、管理能力等,這些都是挑戰。

我相信,在工作中勇于挑戰,不斷精進,就能獲得成長。

33. 重複思維

我在學習數據分析的時候,往往會把數據分析的思維、方法和模型,重複應用,多次訓練,不斷去印證、改進和完善,也就是「舉三反一」。

比如說,我學習一種算法,除了參考書中的例子去練習以外,還會想辦法應用于實際的工作和生活當中。

當所學的知識或能力得到消化以後,再去多個領域「舉一反三」。

34. 套路思維

不同的問題,往往有不同的套路,有時候老套路能夠解決新問題。

比如說,「斷舍離」是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概念,我試着用來解決現代社會信息過載的問題,我卸載了手機和電腦大量的軟件,專注于那些對自己确實有幫助的信息。

有時候新套路也能解決老問題。

比如說,我學習一些新的人工智能算法,用來解決以前難以解決的老問題。

35. 建模思維

我在讀研究生的時候,參加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大賽,獲得過二等獎,在參加建模大賽的過程中,我覺得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的意識、模式創新的思維都得到了鍛煉。

建模思維有助于提升「模式識别」的能力,大多數人的模式識别方法過于簡單,在沒有經過訓練之前,很難快速地做出理性的思考。

比如說,專業的投資機構,往往是通過數據建模來開展工作,而業餘的股民,常常依賴直覺或小道消息來買股票,因而後者更容易遭受損失。

36. 合作思維

互惠互利的合作,已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哪怕生産一支普通的鉛筆,也需要有很多人的分工合作,經過一系列非常複雜的工序,才能把鉛筆制造出來。在這個世界上,甚至沒有一個人,完全掌握制造鉛筆所需要的全部知識。

合作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交易。作為一名公司的職員,其實就是在用自己的技能和時間,獲得相應的工資報酬,然後再用賺到的錢,去購買生活所需的其他東西。

最後的話

我們所從事的工作,本身就是促進能力成長的最佳舞台,關鍵是要選好方向、搭好體系、請好教練、用好網絡,做好總結、強化成果、輕松跨界。

以上就是高效學習的 7 種能力:定位力、框架力、精進力、聯機力、複盤力、輸出力、遷移力,而這 7 種能力的背後,其實就是高效學習的 36 種思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