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字上方再疊個草字頭,得“莼”,念“chún”。看到它,便仿佛感受到一絲來自遠古的草木芬芳,随着春夏之交柔軟的風一起,拂面而來。
在中國,自古來一草一木、一蔬一果,都寄托着先民對時令最敏感的察覺、對大自然的感恩。這樣的熱愛,早從《詩經》裡便可窺得——“思樂泮水,薄采其茆。”茆,即莼菜。
莼菜是一種嬌嫩的植物,常見于池塘湖沼中,性喜溫暖,适宜于清水池中生長。水越清,品質就越高;采得越早、越嫩,就越值錢。
西湖種植莼菜曆史悠久。明代《西湖遊覽志》記載,西湖蘇堤望山橋曾種植莼菜。如今的西湖莼菜,大多産自杭州市西湖區雙浦鎮及周邊地區,這裡也是現在莼菜為數不多的産地。
“西湖莼菜勝東吳,三月春波綠滿湖。”莼菜,與其說是一種美食,不如說是一份寄托。《世說新語》記載,西晉文學家張翰,在外為官,因思“吳中菰菜、莼羹、鲈魚脍”,棄官回鄉,此後莼菜便有了思鄉之意。
莼菜味道清香,營養豐富,可用來制作西湖莼菜羹、莼菜黃魚羹、蝦仁拌莼菜等杭州名菜。尤其5月中旬到7月中旬的莼菜,莖葉肥壯,蛋白質多,品質最佳,口感最好。
雙浦鎮湖埠村的莼菜田,面積不算多,狹長地“長”在山凹裡,被縱橫的田埂分割成不規則的塊狀。
幾乎每片莼菜田邊都靠有一艘簡單的小木船,在等待着春風吹又生後,莼菜肆意生長,再等待着莼娘們提着水桶,采撷而歸。
每年4月底5月初,是莼菜開始采摘的時節,一直要持續到10月底。越是珍貴的食材,采摘便越艱辛。采莼菜是件辛苦活——
早晨4點出門,下午3、4點結束,一艘木船、一個水桶、一頂帽子、一個飯盒,采摘莼菜的莼娘們須趴在小船上,一邊用手當槳劃着水,一邊從水裡挑起蜷卷的嫩葉,丢到船艙内。一天在水上“漂”10多個小時,做無數次同樣的動作。一天下來,泡在水裡的手便會發白起皺。
莼菜質量按葉片分為三等,最好的是剛長成的嫩梢,不到1厘米的芽頭外裹滿稠液;次等的則是2-3厘米長的卷葉,嫩葉還未張開;最下的葉片已基本張開。
蜷卷的嫩芽、展開的嫩葉,收購的價格可是不一樣的。勞作一天回家後,莼娘們還需要再對莼菜進行篩選,把嫩芽、嫩葉分裝,再拉到市場上去賣。
高品質的莼菜,當地人吃得很少,大多經過加工後,出口到日韓等國。
但今年情況有些特殊,受疫情影響,一些靠采摘莼菜收入為生的村民們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危機:
出口帶不動,市場上很少能見到前來收購莼菜的老闆,辛辛苦苦種植幾畝田、采摘小半年,一桶一桶摘回家的“辛苦葉”卻面臨着無人收購尴尬境地。把莼菜拉到市場上零零散散賣,無奈供大于求。
莼菜剛剛上新,如果你在餐廳看到莼菜羹,不如點一碗嘗鮮,如果你有更多需求,不妨去當地找幾戶村民,以一己之力幫助村民們出口轉“内銷”。
畢竟一葉一芯,來之不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