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林則徐小時候的詩

林則徐小時候的詩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1 07:02:24

林則徐小時候的詩?福州是林則徐的故鄉,是其經世緻用思想的形成地,探究林則徐在福州的事迹、交遊是林則徐研究的重要一環,其懷念父母、親人的詩文彌足珍貴,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林則徐小時候的詩?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林則徐小時候的詩(林則徐懷念父母親人的詩文)1

林則徐小時候的詩

福州是林則徐的故鄉,是其經世緻用思想的形成地,探究林則徐在福州的事迹、交遊是林則徐研究的重要一環,其懷念父母、親人的詩文彌足珍貴。

林則徐懷念父母及緻妻兒親人的文章、書信、詩作等表現出了很高的文學修養。其《先考行狀》《先妣事略》纡徐平淡,情緻綿邈,雖然寫的是平凡瑣事,卻抒渾厚之深情;緻妻兒親人的詩作,則滲透着憂時憫民的情懷,折射出深沉的愛國激情。

清道光四年(1824年)正月,林則徐年四十歲,以江蘇按察使署布政使任。此年閏七月十七日,林則徐母親陳帙在家鄉福州逝世,享年六十五歲。此時林則徐正忙于江蘇大水災後的善後工作,得知母親病逝的噩耗,林則徐于八月十九日趕回福州守孝,并含淚撰寫《先妣事略》。

這是一篇傳狀題散文,作者在追述亡母生前事實時,不禁流露異常悲痛之情,語言質樸而有感染力。其叙述亡母生前的種種情景,全用客觀叙述方法,而以“勞苦”為全篇布局的線索,因為是親見親聞,所以極真實;舉的是尋常瑣屑事,款款叙來,極親切有味。作者能做到“即事以寓情”,不言情而情自顯。

文中記述由于家庭經濟貧寒,陳帙還需從事女紅及制作手工工藝品,以換取一些收入以補助家用:先妣工針黹,又善剪采為草木之花,大者成樹,其小至一莖一葉,皆濯濯有生意。歲可易錢十缗,遂資其值,以佐家計。

林則徐對母親困苦的狀況,寄以極大的同情和深切的尊敬。這種從平淡家常語中透出的一股淳樸、深厚的情韻,是每個讀者在閱讀時都會感受到的。作者以最樸素的文字造成感情最深刻的意境,令人不忍卒讀,不禁使人想到明代大散文家歸有光的同名散文。歸有光的《先妣事略》,用疏淡的筆墨追念和表彰亡母生前德行,言近旨遠,充滿了真摯的感情。清初散文大家黃宗羲曾說:“餘讀震川文之為女婦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細事見之,使人欲涕。蓋古今事無巨細,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長留天壤。”林則徐此文亦可作如是觀!

母親去世後的第三年,道光七年(1827年)閏五月,林則徐擢江甯布政使後,立即派人迎父親林賓日到江甯。八月,林賓日由則徐的弟弟霈霖随侍,從福州啟程。九月二十七日,林賓日行至浙江衢州府城時不幸病逝,享年七十九歲。十月十九日,林則徐聞父訃訊,即南歸奔喪,于十二月初八日抵衢州,奉靈車返原籍福州。林則徐在籍守制時,寫下了《先考行狀》。

林則徐父親林賓日,原名天翰,歲貢生,一生以教讀講學為業,晚年與裡中老人組真率會,探求經世緻用之學。生林則徐時年三十七歲。

僅僅三年,林則徐連失雙親,悲痛欲絕。在此長文中,林則徐表達了對父親無比沉痛的悼念之情。文中寫了林氏家世。在兩晉南渡時,屬中原士族入閩八姓中的九牧林氏,始落籍莆田,宋代遷至福清。清初,林則徐的五世祖林學弢遷至省治福州左營司巷。文中記述了林賓日的優良品質及對自己的精心培養和諄諄教導,深切表達了林則徐對父親的真摯和深厚的感情,可謂催人淚下。

從林則徐所撰《先考行狀》《先妣事略》可知,林則徐生于書香門第,父親林賓日乃一介秀才,卻是貧儒;母親陳帙賢惠能幹,相夫教子,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培養。林則徐幼承家訓,接受良好的家庭熏陶,家雖清貧,卻能刻苦問學,形成儉樸、正直、勤勉、膽略超人的優秀品格。這一切都源自父母親的精心培養與輔育。

清嘉慶九年(1804年),林則徐考中舉人,旋與曾任河南永城知縣的鄭大漠之女鄭淑卿結婚。嘉慶十六年(1811年),以二甲第四名中了進士。次年十月,二十八歲的林則徐攜妻鄭淑卿從福州洪山橋上船進京,開始了宦海沉浮的一生旅程。

鄭淑卿與林則徐聚少離多,她一向賢惠持家,雖因林則徐清廉為官,家中子女衆多,生活困苦,加之鄭氏體弱多病,但卻從無怨言。林則徐夫婦一生養育長大的有三子三女:子汝舟、聰彜和拱樞,女塵譚、普晴等。鄭淑卿精心撫育培養子女長大成才,林則徐一生政績,鄭氏有一半的功勞。林則徐與鄭淑卿伉俪情深,在他為數不多的家書與詩文中,不乏寄鄭氏的書信。如道光十年(1830年)四月蘇州任上的《寄内》:古驿寒宵夢不成,一燈如豆逐人行。泥翻車毂随腸轉,風送駝聲貼耳鳴。好月易增圓缺感,斷雲難绾别離情。遙知銀燭金閨夜,數到燕南第幾程?

此詩情真意切,述情如話,與唐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李商隐《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幾乎同出一轍!

再讀這首《辛醜三月十七日室人生日有感》:偕老剛符百十齡,相期白首影随形。無端骨肉分三地,遙比河梁隔兩星。蓮子房深空見薏,桃花浪急易飄萍。遙知手握牟尼串,猶念金剛般若經。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三月十七日,是鄭淑卿五十三歲生日。此時林則徐因實施禁煙和抗英鬥争已被革職。林則徐以複雜而沉重的心情寫了七律二首,這是其中的第二首。此年林則徐妻子五十三歲,林則徐五十七歲,兩人年飧相加恰為“百十齡”。林則徐在詩中備注:“餘留滞羊城,夫人攜兩兒寓南雄,大兒由吳門返棹來粵,尚在途次。”林則徐被革職,留廣州以備查問委差。妻鄭淑卿帶兩兒在南雄(今廣東南雄市)暫避戰亂。大兒汝舟原去年秋天從廣州赴京,行至蘇州時,聽聞林則徐被革職之變局,欲回粵,被林則徐要求在蘇州候信,造成一家人“無端” “分三地”。詩中深切地表達了林則徐對妻子兒女的眷念,同時感歎自己愛國救民的苦心不能見到實效,而且在變幻莫測的政治浪潮中,自己的前途也如浮萍那樣情無所寄、飄忽不定。

一年後,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林則徐與妻子、家人在故城西安告别,獨赴新疆伊犁時,有《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之一):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谪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于戍卒宜。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林則徐在垂暮之年,因禁煙抗英而受流放之辱,其不幸不平之氣自不待言。但他沒有悲觀、消極和絕望,仍與妻子戲談、吟詩,寫下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激昂詩句,這是他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的真實抒發,也是他曠達人生的輝煌寫照,最集中地體現了他對國家民族的一腔熱忱!此詩堪稱林則徐最著名的詩作。摯友林昌彜評:“婉而多諷,怨而不怒,可稱風雅。”

令人唏噓不已的是,鄭淑卿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十月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早于林則徐三年而卒。時林則徐正在昆明雲貴總督任上。

林則徐對福州親友也充滿了深親厚誼。試舉與他一樣,在外宦遊的葉申芗說明之。可讀《西行過洛,葉小庚招入衙齋,并贈兩詩,次韻奉答》:連圻曾愧領班僚,讵有涓埃答九霄。谪宦敢辭投雪窖,捷書尤冀靖天驕。他年馬角誰能料,前度雞竿已暫邀。猶喜宣房差不負,汴城昏墊幸全消。

葉小庚,即葉申芗,字維郁,号小庚。嘉慶十四年(1809年)進士,1840年為河南陝汝道,是林則徐的親家(林則徐的八妹嫁申芗之子預昌,林的次子聰彜娶申芗的侄女),交誼深厚。作為福州同鄉親友,又都在外為官,林則徐與葉申芗相互勉勵、報效國家,他們之間唱和往來的詩作不少,如林則徐作于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秋的《酬葉小庚司馬申芗》、1832年的《道光壬辰四月,小庚年老前輩大人過任城,出庚午雅集圖重摹本見示,并屬題句,燈下草草應命,不值一粲》等。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三月,林則徐在遣戍新疆伊犁途中經洛陽,受到葉小庚的熱情款待,于是寫詩兩首奉答,這是其中的第一首。詩中叙述了林則徐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東河河工的成績,同時表達了他渴望聽到戰事勝利消息的迫切心情。

林則徐在洛陽逗留時,尚有《小庚邀集千祥庵,疊僚字韻奉謝》。同月,葉申芗邀林則徐遊洛陽香山寺、萬佛洞等名勝古迹,林則徐撰有《同遊龍門香山寺記》,文中借景抒情,不忘國事,衷心希望“瀛壖蕩平,寰宇靖晏”,表達了他強烈的愛國思想。可見,即便是在與妻兒家人、親友的交往中,充溢在林則徐内心的,依然是其不計個人死生禍福,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奮鬥拼搏的愛國主義精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