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太谷方言日常用語

太谷方言日常用語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1 22:56:05

河南省太康縣是一個農業大縣,百姓們均有耕作技能和習慣,在日常耕作中難免會使用一些農具,各類農具也就成了司空見慣的物件了。但因各地方言土語的不同,一些農具的叫法在發音方面也有所不同,這裡簡單收集上世紀中後期至今,日常勞作中退出使用或尚有使用一些農具,與普通話對照列舉,看看與各地的叫法都有哪些出入之處。

太谷方言日常用語(太康農村方言描述各種農具的方言土語)1

(農村常見農具)

簡單農具

鐵鏟子——一種木把兒的鏟子或鐵鏟子頭兒,如今多改為鐵質,多用于除草。

長“把兒”鏟子——過去機械化耕作落後時,用一根1.5米左右的長木棍,前端裝上一個鐵鏟子頭,用作搶(割)麥、搶草之用。

鍋鏟子——不能作為農具理解,它是形似鏟子的一種炊具,鏟子前端平頭略小,多作為刷鍋之用。

木鍁——鐵木鍁、尖頭鐵鍬、平頭鍬的統稱。木把兒裝上鐵質的鐵鍬頭,多作為翻地、鏟土、鏟裝土肥之用。

揚場掀——平頭木闆狀,是用于揚場或翻曬糧食的一種農具,過去多是平頭木闆樣式,釘上一個木把兒,除了釘子以外,全是木質制作,如今多是采用塑料制作而成。

尖頭木掀——尖頭鐵鍬。

平頭木掀——平頭鐵鍬。

大掃帚——中原一帶多用于清掃樹葉、垃圾,一米多長的竹竿把子,前端綁紮一些碎竹枝,雖是全竹質制作,但在竹子主産地卻很少有這種掃掃帚。

小苕束兒——材質多樣,多是用碎竹枝、高粱穗、稻草、野生草棵(kuo)子編制而成。

木杈——過去多是采用桑樹制作成的桑木杈,長柄約1.5米左右,前端有三根空隙均勻的杈齒,如今多是采用鐵制為主了。

揚杈——和杈略有不同之處在于前端有多根齒,木質較多,鐵制很少。過去多用于揚場,如今已漸漸退出了使用。

椤筢——在一根方條木上鑽多個孔,裝上向裡稍彎曲的木齒,方條木中間側面安上一根一米多的木把兒,多作為耧莊稼、柴草之用,如今已不多見。

木“把兒”鐮——帶木“把兒”的鐮刀,鐮頭是鋼鐵打制的,如今多改為全鐵質的鐮刀。

撅頭——前端稍像斧頭形,上頭有一圓孔,在圓孔裡裝上木把兒,多作為砍玉米棵子、高粱棵子、柴草棵子之用,如今多為鐵質制作,已不多見。

糞叉——多是四根齒,齒上端結合處帶有圓形孔,孔内裝上木把兒即成。有粗齒和細齒兩種,圓形孔多稱為“庫子”,細齒多不帶“庫子”,用于鏟裝農家肥或偶爾用作翻地。

抓鈎——多是三根齒,小型的四根齒,與糞叉不同之處在于:糞叉“庫子”是直通的,抓鈎“庫子”則是向裡彎了一個90°的彎脖,多用于锛地、出紅薯之用。

鋤頭——是鐵匠打造的一種農具,由鋤褲子、彎脖、鋤闆等組成,裝上木棒後供翻鋤田地之用。在鋤頭的基礎上,農民朋友又加以改進,便又有了勻鋤、摟子、翁推子等自制農具。

驢夾闆子——窄木闆或木片兩頭鑽孔,穿入繩子,分别捆紮在驢騾脖頸兩側,以供拉套幹活之用。

吽梭子——多選用帶吽梭彎的兩股杈木段,做成人字形吽梭子,搭在牛脖頸處作拉套幹活之用。

紮脖子——用細小布袋裝上麥稭柴草之類的填充物,圍繞馬脖頸一圈,在脖頸上方用繩子拴緊兩頭,防止拉套幹活時磨損牲口脖頸。

牲口套兒——指前端是驢夾闆子、吽梭子之類,另外穿上兩根套繩挎在牲口身子兩側,末端用一根短木棍橫撐将兩根套繩隔開,防止磨損牲口腿部,橫撐上裝有鐵環,供挂犁子、耙之用,犁子、耙前端用鐵鈎子挂住鐵環,即能讓牲口拉套幹活。

拉套——即牲口幹活,套上牲口犁地、耙地。“拉幫套”說的是唯恐累壞了幹活的牲口,再拉來其它牲口套在一旁,牲口多了,活兒就幹快了,也都累不着牲口;還有一種“拉幫套”則是說男女關系方面,大意是女方有了丈夫,又與其他男人一起生活勞動,收獲所得歸女方所有,也指男人明知女人有丈夫,又故意獻殷勤,幫女人幹活,不取報酬,貼補女人,這兩種拉幫套的情形,一般都是女人的丈夫明知,卻不去或不敢過問,默許女人與其他男人來往。

籠啐子——用竹枝或藤條編制,碗狀帶多個不同形狀的大小孔,邊沿上綁上繩子成提籃狀,戴在牲口嘴部,繩子套在牲口脖頸處,防止牲口啃食莊稼,或因貪吃耽誤了拉套幹活。

鞭杆——是用兩三根細小竹杆擰在一起,末端栓上一根皮條,多作為驅趕牲口賣力幹活之用。

編制類農具

馍筐子——多是竹編或高粱杆編制,形狀各異,多是平底,上方或圓形、或六楞兒形、或八角形,多用于吃飯時端馍端菜。

馍籃子——是一種竹編的籃子,扁鬥狀帶一個半圓形挎彎兒,多用于串親走友時放置禮品、或平常作為盛放饅頭所用,俗稱“馍籃子”或“竹籃子”。

籮頭——是一種荊條編制的農具用品,與籃子樣式相同的叫扁籮頭,挎彎兒是三叉型、圓形平底的叫圓籮頭,比平常籮頭偏大的一種叫“糞籮頭”,沿上不帶挎彎兒、隻有兩個“鼻兒”的多叫“糞筐”。

篩子——是一種用木片、鐵絲細網片、鐵絲制作的農具用品,木片多是柔性木質,窩成圓圈狀,鐵絲變成一個平底圓鬥狀,網片根據需要裁剪,兩層木片分别夾住上沿兒,釘牢紮實,多用于篩糧油作物。

抪籮——和腮子形狀相似,但用料卻是荊條之類的編制,底是實的,多用于盛放面粉、饅頭或糧食作物。

簸箕——是一種敞口式農具用品,三面窩起約十公分的上沿兒、中間是平底,底前端用兩片竹片或木片壓緊、沿兒上用竹篾或軟木片包纏沿實,多用于簸篩糧油作物之用。

圓鬥——多是荊條編制,高約二十公分左右,圓柱形深底,上沿兒用竹篾或軟木片包嚴紮實,多用于盛裝糧油谷物。特别用于喜慶場合的“天地桌”上,一般都是盛滿糧食,插上榆香、杆稱、銅堂鑼,這種風俗直至今日尚有沿用。

秫稭薄——是用高粱杆或麻杆等編制的一種用品,約1.5米左右的高粱杆,整齊地一根一根順長擺放,擺放時用細麻繩一根一根拴緊,編成後約1.5米左右寬、2米左右長,多用于晾曬糧油果蔬之類的農産品,用于室内隔擋視線的話,則稱作“剝離子”。

雞籠——是一種圓籠,多是竹編、藤編或荊條編制,圓筒平底口徑略小,多用于圈養家禽之類的物品。

蚰窟窿兒——是用高粱杆子剝開的蔑兒制作,約幾公分大小的圓球狀、上下有兩個小口,多用于圈養豆田裡的一種蚰子,是一種農閑用品。

紅薯劀子——木闆一段釘上一個鐮刀頭,紅薯放上面推拉,可推出薄厚均勻的紅薯片。

跨簍——是跨在自行車後架上的一種物件,多是藤條編制,兩邊各呈一個筐形,上方連在一起,多用于托載物品。

翁車子——供腿腳不便的人用手推着行走,起到輔助前進的作用。

搖車子——是一種哄孩子睡覺的車子,過去多是方形框子,下方綁上布單之類,底部裝上四個木輪,後來種類越來越多。

紡花車子——用多塊窄木片制作成雙面車輪狀紡架,木片用細繩攀繞牢固,裝在一個木架子上,木架底部用一根木棍連接另一端的錠子處,另一端是用一小塊厚木塊制作的托架,轉動紡車,将棉花絮纏繞在錠子上,逐漸抽細纏繞成圓錐形線穗子,供紡線織布之用。

織布機子——選用優質木料制作的長方形用具,部件繁多,多用于紡織布匹,如今已不多見。

縫紉機子——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流行的一種縫紉用具,可以将裁剪好的布料自動縫在一起,或縫制各類布單、窗簾等。如今多采用電腦打印、刺繡、縫紉于一體的先進工具。

補鞋機子——一種用于修補各類鞋子的小機具,如今已不多見。

玉秫花機子——是一種中間鼓、兩頭稍小的圓筒狀容器物件,配有氣壓表盤和旋轉手柄,将玉米或谷物類糧食倒入容器内,壓緊蓋子,放置煤火桶上旋轉加熱,達到一定氣壓時拎起用腳踹開蓋子,使膨化的糧食崩入特制的雨淋袋内。

杆秤——多是圓形木質細棍兒做成,木棍上釘進銅“星兒”,稱杆頭上裝有兩個稱鼻兒,稱鼻兒下方裝有秤鈎,配以适當重量的秤砣,這個屬于手工制作類農商用具,多用于稱重糧食或其它物品。

耕作類農機具

犁子——過去是人字形木質犁托,前端裝一個犁铧片,後來改為鐵制,如今多是旋耕機配帶。

耙床子——形似梯子,兩根方木棍做“梁子”,中間裝幾根橫撐,多作攀爬或平整土地之用。

木使耙——形似耙床子,但在兩根方木棍上加裝有多個方形大鐵釘,俗稱耙齒子的鐵釘能深入土内約5公分左右,多作平整土地、耙除雜草之用。

拉車子——即人力架子車,上面是車棚子,下面是鐵制車轱辘和橡膠輪胎等。

拖車——即馱車。是一種四方形或稍顯長方形的木框,用牲口拖拉平整土地,或冬季用牲口拖拉在雪地裡作為代步工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女子出嫁時,還有選用坐拖車結婚的習俗,每當問起,總會回上一句:坐拖車來的!

馬車棚子——比人力車棚大很多,轱辘多是汽車類兩輪輪胎,車軸等部件都比架子車複雜一些。與舊時的太平車不同,太平車是四個木轱辘,上方是長方形平闆架,除了鉚釘以外,幾乎是全木結構。

碾子——有石質和鐵質兩種,多為碾壓糧食、平整土坷垃之用,比如“打地碾子”說的就是這種農具,碾子也分很多種,這裡不再一一羅列。

棉柴鈎——短木棍中間釘上一個鐵鈎,供提拽棉棵子之用。棉柴鐮則是一種木把兒鐮刀樣式,鐮刀頭稍短而略向上彎曲,在鐮刀頭處綁一根軟布條之類的提繩,多為拔棉花棵之用。

拔棉柴機——是一種形似小剪割台的農具,采用手扶、四輪拖拉機作動力,省力省人工。

玉米稭粉碎機——是一種形似旋耕機的機具,與打麥機原理利用鋼鐵片旋轉将稭稈打碎還田相似。旋耕機裝的是渦輪狀切割片,利用彎曲旋轉達到攪拌翻耕土地,與建築行業的灰漿攪拌機原理相似。

洋車子——即自行車。由方向把、車架、兩個轱辘、輪盤、鍊條等部件組成,多用于代步騎行,或偶爾托載人和糧油等。

洋氣玩意兒——洋氣是時尚、新鮮、稀罕的意思,洋氣玩意兒多指稀罕物件,涵蓋日常用品、勞作農具等。比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老百姓常挂嘴邊的:洋煙即香煙、洋火即火柴、洋胰子即香皂、洋犁子洋耙即純鋼鐵制作的犁子耙、洋樓即漂亮的樓房,幾乎無所不包,足以說明當時貧困時期對新生事物的那種羨慕和渴望。

小手扶——即手扶拖拉機,河南省内多是禹州生産的手扶拖拉機。一個12匹柴油機,配一個車架,三個轱辘,前端兩個、尾部一個,并裝有離合器、前後行進兩個檔位、轉向爪等,人坐在尾部掌握離合及檔位,多用于拖拉犁子、耙、架子車、小馬車等。

小飛彩——說的是一種機動三輪車,多為許昌禹縣車輛機械廠生産。比如今的電動三輪及三輪摩托車稍大一點,柴油機作動力,速度快如飛虎,也有稱“小飛虎”,多用于載物或農閑經營之用。後來,各地機械廠又有了升級版,如五征三輪、時風三輪等都是新一代農用機動車。

小四輪——即四輪拖拉機,河南省内多是洛陽生産的四輪拖拉機。一個17匹左右的柴油機,一個車架、前端兩個小轱辘、後端兩個大轱辘,配有變數箱,1——6檔位及快慢兩個倒擋,尾部另配升降架,安裝犁子、鐵耙後用于耕作。

四輪鬥——是繼四輪拖拉機問世後的産物,形似汽車拖挂,多用于拖拉莊稼、運送土肥。

水“棒兒”——即水泵,抽水澆地用的農具,太康縣内多使用闆橋鎮生産的水泵頭,接上一根黑色橡膠管放到機井内,配以柴油機帶動渦輪旋轉,将水從機井裡抽吸上來。

攏(luen)溝——在田地裡攏起窄窄的一道高于田塊的水溝,便于引水澆地。

澆地管子——是一種白塑料或其它塑料制成的筒狀澆地用具,一般多是采用聚乙烯複合材料制成軟管,便于卷縮在一起。

噴灌機——水泵抽出的水,接上适當長度的軟管,軟管末端裝上能噴射水霧的噴槍頭,下方支起三根腳架供旋轉或轉換方向噴射,灌溉澆地。如今多是新型潛水泵替代了過去的水泵,噴灌機也大有改進。

剪割台——最初時是一次收三攏,供手扶拖拉機配裝,後來增加了一次收六攏,供四輪拖拉機配裝的收割機雛形,功能是将麥子或稻子剪割下來,不能脫粒。直至如今改為了大型收割機,剪割台部件仍保留,但已改為一次收十多攏或更多攏的先進器械。

糠麥铟——或糠麥芯,即聯合收割機,是集剪割粉碎、脫粒分離于一體的先進機具,目前農村仍以收割機作業為主。

由于過去手工制作的農具種類繁多,加之如今的農業機械機具更是舉不勝舉,所以很多農具、農機具未盡收錄進來。另外農村方言土語發音方面确實很難掌握,有些字詞純屬農民朋友在生活勞作中創造出來的,也有些字詞是模拟普通話時發音出現偏差,即“叫轉了”。有些字詞若按實際讀音标注的話,恐怕隻能選擇拼音标注的方式,這些方言土語多流行于河南沿黃一帶、安徽渦河流域、山東部分地區及其它省份的少數地區,各地之間還是稍有差異之處的,諸多遺漏和不足之處,敬請多加諒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