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兒童,總有聊不完的話題,因為他們代表生機、代表希望,如同從東方冉冉升起的太陽,既有夢想又好可愛。
所以,自古就有很多文人雅士,用他們獨到的視角、毫不惜墨的童心,寫下了大量的詩詞,來描述他們的可愛與童真。
古代孩子沒有現代孩子這麼多的玩具和娛樂平台,但是他們依舊有很多遊戲和玩耍的方法,如:
宋代詩人楊萬裡從建康返回臨安述職時,途經一地,略作停留,當他看到了孩子們捕捉蜂蝶時的一幕,于是見景生情,有感而發,寫下了“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的小失落心情。又如:
清代詩人高鼎晚年遭受主和派的打擊,壯志難酬,于是歸隐農村,在甯靜的早春二月,草長莺飛,花開燕回,兒童紙鸢,此情此景令詩人心情愉悅、童趣頓生,由此寫下了“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的歡快場面。再如:
唐代詩人杜牧,到任池州刺史不久,聽說有一個叫杏花村的地方,那裡既有杜湖、東南湖等美景,還有美酒可飲,于是在清明時節踏上了尋訪之路,路遇一小童便問“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熱心畫面。
總之,寫兒童的詩句舉不勝舉,而将小童寫的既調皮又可愛,堪稱經典中的經典,恐怕隻有胡令能的這首《小兒垂釣》了。
一、詩人與寫作背景
胡令能,生卒于公元785-826年,唐代詩人,隐居今河南中牟縣。年少時以修補鍋碗盆缸為生,人稱“胡釘鉸”。他的詩語言通俗易懂,生活情趣很濃,現僅存4首七絕。
這首《小兒垂釣》,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是詩人去農村去尋找朋友時,向釣魚小童問路後所作。
二、《小兒垂釣》,寫出小童不問世事的可愛形象,我們開始讀詩
詩曰: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首聯,“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這兩句重在寫形。詩人說一個頭發蓬亂的小孩兒正在水邊學垂釣,側身坐在青苔上綠草映襯着孩子幼小的身影。
寫出山野“蓬頭稚子”的本來面目,既可愛又真實可信。
而且從詩人的字詞中,可以感受到這個小孩兒的聰明。因為是初學垂釣,所以小孩兒所找的地點很重要,因此從“莓苔”一詞,可以斷定孩子選的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絕佳位置,可見此童的聰明。
尾聯,“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這兩句重在傳神。詩人偶來此地,因不熟悉地理,恰遇小孩兒釣魚,于是想上前問路,卻見小孩兒老遠就搖晃着小手,唯恐大聲應答,驚走了正在靠近魚鈎的魚兒。也刻畫出一個似乎不問世事的可愛想象。
“遙招手”一個可愛的動作,一個可愛的反應,似乎說明小孩兒對路人的問話毫不關心,隻是以動作代替回答,是怕把魚兒驚散。一個瞬間的事,如此描寫,可謂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結語
在唐代,寫兒童題材的詩很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前兩句寫小兒體态,後兩句寫神情,既沒有絢麗的色彩,也沒有刻意的雕飾,所以詩中透露更多的就是純真和無限的童趣。
總之,此詩以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筆法,将小兒垂釣,與路人問答的瞬間,寫的既調皮又可愛,堪稱經典中的佳作
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有侵權 告知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