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減脂期間攝入多少大卡比較合适

減脂期間攝入多少大卡比較合适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18 15:09:39

「A calorie IS a calorie」和「A calorie IS NOT a calorie」這兩個說法的鬥争,在減脂領域,可以說是曠日持久。前者認為,不管你吃什麼,隻要熱量定了,脂肪和體重變化就定了,不管怎麼吃,隻要吃進去的熱量一樣,結果也一樣;而後者認為,卡路裡的「質量」會影響脂肪和體重的變化結果,同樣的熱量帶來的脂肪變化結果是不同的,用不同的方式吃同樣的1000大卡,脂肪變化結果也不同

經常看變形大師的讀者應該都知道,船長是客觀,公正,嚴謹,理性的溫和保守派,很少發表極端觀點,所以我下面想說什麼:

前者牛逼。

為什麼做這種評價,為什麼我絕對支持「A calorie IS a calorie」這個說法,根本原因在于在于「實踐意義」:對于普通人減脂者的實踐來說,「A calorie IS a calorie」這個說法,幹脆利索的描述了普通人減脂實踐的兩大關鍵點之一——熱量平衡,具有極強的實踐價值;而後者,雖然在理論上是正确的,但隻會帶來實踐誤導

本文并不全面分析「A calorie IS a calorie」和「A calorie IS NOT a calorie」這兩種說法的矛盾,隻講同樣吃1000大卡,結果到底會有幾種,分别是什麼,為什麼,以及,這種差異,為什麼沒有實踐指導意義,也不值得被關注

吃1000大卡 ≠ 攝入1000大卡

很多人會以為,熱量平衡等式中的「攝入熱量」,就是「吃進去的熱量」,事實并非如此:你根據營養标簽,算出來自己「吃進去」1000大卡的食物,但真實的攝入熱量,一定不是1000大卡。

造成「吃進去」熱量和「攝入」熱量差異的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1、營養标簽上的數據并非完美精确;

2、食物中熱量的吸收率不确定。

無論是食物包裝上的标簽,還是MFP等食物數據庫,其中的熱量數據,都不是完美準确的。此類熱量數據,往往都是通過「1g蛋白=4大卡,1g碳水=4大卡,1g脂肪=9大卡」這個公式,累加不同宏觀營養的熱量求和得到的。然而,相同的宏觀營養的不同子類,熱量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并不是每種碳水都是4大卡,也不是每種脂肪都是9大卡。此外,在計算過程中,數據還經常被四舍五入。這些事情,最終導緻你能看到的食物熱量數據,都不是完美準确的。

除了數據問題之外,吸收率問題的影響更加顯著,吃1000大卡,最後吸收進去的,可能很接近1000大卡,也可能隻有700大卡(如果腹瀉的話則更低)。影響最終吸收率的因素也有很多,主要的有:

  1. 食物的類型:比如,精加工食物的吸收率接近100%,天然食物的吸收率最低差不多80%;堅果類食物雖然熱量密度很高,但可能有30%左右的熱量都不能被吸收(未被完全證實);碳水和脂肪的吸收率要高于蛋白質;不同類型碳水脂肪的吸收率還不相同;
  2. 吃食物的方式:混合食物的方式會影響吸收率,一次吃的食物的量也會影響吸收率(一次性吃的越多,熱量吸收率越低);
  3. 人的差别:就是都是健康的人,消化的能力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同樣吃1000大卡,你的閨蜜隻能吸收899大卡,你卻能吸收900大卡(易胖體質???)。

減脂期間攝入多少大卡比較合适(結果可能是不同的)1

TEF熱效應:想賺100,先花10塊

食物的TEF熱效應,指的是「消化食物所消耗的熱量」,你想吸收500大卡,得先消耗100大卡用在消化上。TEF的存在,也使得同樣1000大卡的食物,對熱量平衡的真實影響有所不同

不同類型食物的TEF大小不同,比如脂肪的TEF隻有2%,而天然的蛋白質食物,TEF高達30%左右,也就是說吃100大卡的蛋白質,會自動帶來30大卡的消耗

TEF是消耗,不屬于攝入,但從效果來看,可以把TEF對熱量平衡的影響,看成是對攝入,而非消耗的影響。同樣的1000大卡,如果都由高TEF的食物組成,那麼真正賺進來的攝入,要比1000大卡少一塊。

體成分:減脂不等于減重

「減脂不等于減重」是我極其反感的一個說法,但用于解釋同樣熱量帶來的脂肪變化差别時,肯定是用得到的。

簡單來說,一坨含有充足蛋白質的熱量,要比一坨不含蛋白質的熱量,帶來更好的脂肪變化結果,因為充足的蛋白質,會降低肌肉的流失比例,或提升肌肉的增長比例,變向影響脂肪變化。

如果在減脂時,你吃的1000大卡中含有足夠的蛋白質,就會減掉更多的脂肪,不含足夠的蛋白質,就會減掉更多的肌肉。

這裡需要提示一些不知情者,蛋白質攝入一旦高出一定範圍,對體成分就不再有影響,并不是說無限吃蛋白質,就能無限獲得體成分的好處。

So what? So nothing.

現在你看到了,同樣吃1000大卡,結果确實很可能是不同的,但是這能怎麼樣呢?—— 對于普通人的減脂實踐來說,不能怎麼樣。這個規律的存在,并不會影響你的減脂實踐操作,你可以完全無視這個規律,該怎樣操作還怎樣操作。

至于原因,簡單來說,食物對于減脂的大局意義,隻與這個食物的「真實」熱量,和同樣真實熱量下帶來的「飲食體驗」有關,與人們主觀認為的這個食物的熱量,沒有關系。而食物的真實熱量,和同樣真實熱量下帶來的飲食體驗,都是客觀存在的,不受主觀認識影響。

我們假設有兩套飲食模式A和B。A模式下,1000大卡的吸收就是1000大卡;B模式下,1000大卡的吸收是500大卡。假設你的消耗是2000大卡,想做500大卡熱量差來減脂,那麼在使用A模式的情況下,你吃1500大卡,因為攝入也确實是1500大卡,你就真實得到500大卡熱量差;在B模式下,你吃1500大卡,真實攝入其實隻有750大卡,熱量差達到1250大卡,比計劃的500大卡還多出一倍多,減脂速度也快上一倍多,看起來賺大了,是嗎?—— 未必。

隻有在飲食體驗一緻的情況下,B模式才是真正賺的。如果在B模式下吃1500大卡,與在A模式下吃750大卡的體驗一緻,那麼顯然,無論你選A還是選B,結果都是一模一樣的。隻不過選A時,你是按照750大卡吃,選B時,你按照1500大卡吃,你的主觀認識存在差異,但客觀上真實攝入的熱量,和飲食體驗,在AB兩種模式下都是一樣的。

是的,這一切都隻是數字遊戲而已。最終決定減脂大局的,是真實的熱量差大小(熱量平衡),和長期的飲食體驗(可持續性),并不是你「認為」你吃進去的熱量的數字,當然也不是食物的熱量轉化程度。

如果你在一開始,認為選擇B模式對減脂有優勢,隻是因為你的腦子裡存在一個即定的假設,那就是同樣1000大卡的攝入,B模式帶來的飲食體驗,與A模式是一模一樣的。而這個假設,顯然是無依據的。

從現實來看,即使單位熱量的飽腹感差别再大,真實攝入500大卡帶來的飽腹感受,也不大可能接近真實攝入1000大卡帶來的飽腹感受,更不要提滿足感的差别(低轉化率的食物有很多都是你不愛吃的「健康食物」)。而如果B這種低轉化的飲食模式,無法帶來接近的飲食體驗,顯然就會失去意義,你可能需要吃2000大卡的B,才能趕上1000大卡的A,這樣最終的熱量吸收就沒區别了。

食物選擇,需要系統考慮

我們是不是需要盡可能的選擇「低轉化」的食物呢?

從實踐角度簡單的回答,就是No。

普通人減脂者對食物的選擇,需要系統的考慮多方面因素,最終仍然是為「熱量平衡」和「可持續性」服務的。隻不過最終,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你經過系統考慮選擇出來的食物,恰好有很多,是屬于低轉化類型的

出現這種巧合的原因很簡單,高熱量密度的加工食物,大多都有很高的熱量轉化率,而低熱量密度的天然食物,又有很多屬于低轉化食物(天然蛋白質食物,水果蔬菜)。

減脂者從熱量平衡和可持續性角度出發,對食物進行選擇,必然會選擇很多天然食物,很容易帶上很多低轉化食物。但熱量轉化率本身,并不是直接的考慮因素,出于對飲食體驗的顧及,減脂者也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很多高轉化類型的食物。


總結

如果較真的講,「A calorie IS NOT a calorie」是對的,吃同樣熱量的不同食物,你真實攝入的熱量完全有可能是不同的,最終的脂肪變化結果也有可能的是不同的。但是這個規律的存在,至少對于普通人的減脂實踐來說,并沒有什麼真實的意義。

同樣按1000大卡吃,無論真實的攝入是多少,都不會改變你的diet方式:體重下降速度不理想,你都需要下調熱量,饑餓感太強,你也都需要提高熱量。最終你還是要在體重變化程度(熱量平衡),和飲食體驗(可持續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在這個平衡點下,你認為吃進去的是多少,是1000大卡也好,100大卡也好,還是10000大卡也好,并不重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