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年剛過,壓力就來了。今天看到人民網的一篇文章《千萬規模高校畢業生再襲,中國能否頂住就業壓力?》,對部分人來說,焦慮值瞬間拉滿。
據估計,2023年中國高校畢業生超過1150萬人。2022年,畢業生是1076萬人。2022是第一次畢業人數超過千萬,2023比2022多74萬人。這個就業壓力不小。
不用看這些數據,2023畢業生早已感受到這個壓力了。2023考研報名人數達到了474萬,創曆史新高,這個數據跟普通本科招生數量差不多。就是說,每個上本科的學生都會考慮考研的事。2023國考報名繳費人數達到了194.8萬人,參加考試人數是152.5萬人,參加考試人數與錄用計劃數之比約為41 : 1。如果沒有新冠疫情爆發,這個比例肯定會更高。
這幾年,大學生就業一直難,而且是越來越難。
這些難有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脈沖式就業壓力。大學生畢業跟春運差不多,時間短數量大,大家必須在畢業之前搞定工作,短期提供千萬量級的工作崗位非常不容易。因此,這些年,大學生就業越來越趨于慢就業,也就是找工作花費的時間越來越長。
第二,學生所學專業和就業市場需求不一緻。這句話說來話長,有的是大學的鍋,比如法學很熱門,開課也沒有什麼門檻,所以各個大學都開設了法學專業,培養的人才超過社會的需求量。有的專業課程很老舊,比如不少材料專業,老師脫離實踐,脫離科研,學生學了沒啥用。還有的專業太新,每年大學專業都會更新,大家都喜歡新名詞的專業,但用人單位變化沒這麼快,有些過新的專業用人單位不招聘。
有的則是學生的鍋。大家都認為自己是大學生,學富五車,上下五千年說起來頭頭是道,所以工作也應是高大上的,結果很多工作不如意,不願意下工廠,不願意去工地,嫌棄工資低,甯願蹲家裡。
第三,科技和社會的發展,讓很多工作消失了。比如教培人員少了很多,這跟政策有關。翻譯的需求少了很多,跟AI和大家受教育程度有關。随着AI的發展,會計、美術工作,甚至碼農都會少很多。
不過,如果大家了解一下曆史,會發現大學畢業找工作任何時候都不容易。中國一開始大學生包分配,這個是不受自己控制,那時的大學畢業生非常少,是真正的天之驕子,但在分配的時候,很多人就分配去了邊遠地區。當時不少工廠、科研單位都在三線城市,非常艱苦。
後來自主找工作,在上世紀90年代初,工作機會并不是那麼多。劉強東在大學做生意,原因是他學的社會學系,知道自己畢業後會失業,所以折騰。前一陣有個爆火的清華機械系校友畢業30周年校慶,他說當年機械就是過剩産業。因此,才會有北大中文系學生去賣豬肉,清華學生去當保安。這個跟現在北大博士去當城管沒啥區别。
大學擴招到現在,每年1千萬畢業生,這是個巨大的數字,像新西蘭一共才500萬人,沒有哪個國家能提供1千萬個大學生工作的。所以,大家隻能放低姿态,一些城市不好,就業環境不好的工作,或者不需要高學曆的工作也不要嫌棄。數據擺在這裡,大家再無奈,也隻能接受。
還有,現在社會的變動非常快,随着科技的發展,工作的形态也發生了不少變化,靈活就業已經變得非常普遍。大家在找工作時,要有這個心理準備,不要怕被裁員。變化是永恒的,不變才是稀有。很多人進入體制内當公務員,認為這些工作比較安穩,其實并不見得。在上世紀90年代,公務員有過下海潮,也有過機關的裁撤潮。大家要有時刻準備再就業的心,要時刻保持學習的狀态。
對于正在讀大學或者高考生來說,了解這些就業也非常有必要。就業市場很現實,用人單位需要有用的人,所以,我們的學生也要務實,除了學曆之外,更要關注自己的能力培養。
在選擇專業時,我們要選擇有技術的專業,而且最好是可以靠個人能力謀生的專業,有些專業必須要依靠平台,離開平台,自己什麼都不是,這樣的專業要小心。在學習中,我們要努力學習一些技能,各個專業都有一些基本技能,比如計算機的編程能力等。這些是我們找工作的依仗。技不壓身。
總之,越在困難的時候,越要提高自身水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