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是由人組成的,人才是一切事務的核心。
隻要把人的問題解決了,其他一切問題都會順水推舟、水到渠成。
職場的本質邏輯是企業付出成本和資源換取員工努力工作,而員工努力為企業創造價值,以換取報酬或謀求更加長遠的發展,一切都圍繞着“利益”展開,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對于企業來說,一切行為的出發點都是為了使自己利益最大化。
導讀:為什麼每年大學畢業生那麼多,企業仍出現用工荒、招聘難等現象?
企業招聘難、求職者難找工作的問題一直存在,“還是找個廠子去上班吧。”
這句本是用于勸勉的話一度成為年輕人之間廣泛流傳的熱梗,在考研、公考失利或者求職遇挫,甚至唱歌跑調、輸掉一局遊戲時,都能聽到這句調侃。
準确來說,“用工荒”和“就業難”并不是同時存在的兩種分割現象,而是同一個現象的兩種表現,目前已經成為勞動力市場上的常态。
勞動者與崗位的銜接存在滞後
每年擴招的大學生數量、遞增的畢業生大軍、大公司降薪裁員和關門破産的新聞層出不窮,各種噱頭造勢充斥着網絡,在各種媒體輿論的渲染下,我們不得不相信就業市場确實不容樂觀。
一到畢業季就會有大量應屆畢業生湧向社會,教育部數據統計,2022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攀升至1100萬,然而我國就業市場卻出現了“用工荒”和“就業難”并存的尴尬現象。
按照常理來說,既然有“用工荒”,人們的就業應該不是問題,但實際情況卻是兩種情況同時存在。
那麼究竟是企業缺人還是人缺工作呢?目前的“用工荒”與“就業難”,總體上是一種錯位疊加現象,即勞動力市場既有需、也有求,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對接。
企業有用工需求,勞動者有就業願望,但其中存在着阻斷了供求雙方的障礙,使其匹配起來十分困難。
首先,勞動力市場雖然存在空缺,但求職者的技能與崗位需求不适應,勞動者需要經過培訓才能實現人崗匹配;
其次,由于信息傳遞不暢通和市場功能的局限,這些人無法實時得到企業招工用工的信息。
用工荒是因為崗位待遇差
我國目前的勞動力市場是買方市場,造成“用工荒”的根本原因是勞動者的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許多企業對工人的壓榨可以說是到了極緻,不再采取制度化、規範化和科學化的管理體系,而是絞盡腦汁地思考如何降低工人的成本,總是不遺餘力地去壓榨工人,因此變成了懸在工人頭上的一把剔骨刀。
一方面,企業想要招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員工,另一方面卻又不願意改善所設崗位的工作環境,同時不重視員工的基本需求,例如不改善住宿環境、不按時發工資和肆意罰款加班等等,結果是不僅招不到人,更可能會造成員工流失嚴重。
創業初期的公司通常會出現招不到人的問題,因為大學生一直受到“先就業再擇業,高起點好擇業”的觀念影響,對待大型上市公司往往趨之若鹜。
而對于創業初期的小公司則是避之不及,這樣的結果無非是知名企業用人供過于求,小型公司供不應求,最終激烈的競争壓力又落回了大學生自己身上。
在如今的社會大背景下,行業層出不窮,企業為年輕人提供的崗位越來越多,因而即便不進入公司上班,畢業生也能找到其他的出路,或創業或自營,無需擔心賺不到錢。
招聘難是因為畢業生眼高手低
在如今應屆大學生的群體中,排除那些想繼續深造、積極在家備戰考公考研等對自己有清晰人生規劃的。
對于剩下找不到工作的畢業生而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少對自己清晰的認識,從小到大看過太多類如比爾蓋茨、喬布斯之流的勵志故事,早已被所謂的成功學洗腦,為浮躁的社會風氣所累。
從舊有的傳統觀念來看,大學生非常“值錢”,而現實是經過數年來高校擴張以及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學文憑越來越普遍化。
在面臨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時,那些“自命不凡”的大學生會産生難以适應從基層幹起的巨大心理落差,在收入與欲望不相适配的現實壓力下,他們不想通過适應工作來認清自己,而是幻想畢業就能一步到位,在機會面前卻又沒有足夠勝任的能力,所以最後找不到工作。
現今多數大學生都是家中獨苗,在家庭中養成了驕縱懶惰的習慣,而這種習慣則會在他們适應社會的過程中顯露出來,比如做事拖沓和不願吃苦……
誰不想擁有一份薪酬可觀的穩定工作呢?但這恰恰需要努力和閱曆,妄想一蹴而就便是眼高手低,隻有痛楚才能打破他們象牙塔裡的美夢。
不可否認,如今的社會是一片逐利的海洋,人人都想賺大錢,然而部分年輕人不懂得社會規則,隻顧追随浮躁的社會風氣導緻眼睛和雙手無法有效協調,最後事半功倍,得到來自社會血淋淋的教訓。
文/老夏分析師
有時候,雖然素未謀面。卻已相識很久,很微妙也很知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