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沒真愛隻是還不夠醜

沒真愛隻是還不夠醜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7 02:56:44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是視覺動物,喜歡一切美好的東西。

但最近一段時間,

“醜東西”逆勢而上,

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力。

甘肅博物館文創醜玩偶“馬踏飛燕”出圈,

沒真愛隻是還不夠醜(糟了對醜東西)1

“菜狗”、“綠頭魚”頭套、雞爪襪受追捧,

沒真愛隻是還不夠醜(糟了對醜東西)2

沒真愛隻是還不夠醜(糟了對醜東西)3

#這屆年輕人為何偏愛醜東西#話題登上熱搜。

沒真愛隻是還不夠醜(糟了對醜東西)4

豆瓣上有個“醜東西保護協會”的小組,

最近一段時間

互聯網對“醜”的接納度正在上升。

小組成員在社區分享偶遇的醜物件,

幽默且略帶自嘲地點評一番,

歧視?嘲笑?自卑?在這裡不存在。

包容開放氛圍,

吸引了23.7萬人加入。

“尋醜”:

發現生活之趣 感受生活之暖

亞裡士多德有句名言:

醜的事物本身看上去盡管引起痛感,

但惟妙惟肖的圖像看上去

卻能引起我們的快感。

這句話在“醜東西保護協會”小組身上,

體現得淋漓盡緻。

一位組員告訴記者:

一些醜萌醜萌的東西,

第一眼看了很奇怪,

然後越看越上頭,

莫名其妙覺得好笑,

心想怎麼會有這樣的物件,

會帶來快樂。

獨樂樂不如衆樂樂,

分享出來引起共鳴,

更有成就感。

之後再面對醜東西,

情緒不總是消極的,

心态會放松很多。

比如,有人曬出一雙奇奇怪怪的鞋 @浪浪

沒真愛隻是還不夠醜(糟了對醜東西)5

或者在街邊偶遇美人魚 豆瓣用戶 @魚塊

沒真愛隻是還不夠醜(糟了對醜東西)6

如果被吓到就趕緊吃塊蛋糕 豆瓣用戶 @請叫我紮志妮

沒真愛隻是還不夠醜(糟了對醜東西)7

或者買一件大衣放松一下,畢竟還可以打地鼠 豆瓣用戶@濁酒

沒真愛隻是還不夠醜(糟了對醜東西)8

驚到小貓都眉頭緊鎖 豆瓣用戶@️小麥山

沒真愛隻是還不夠醜(糟了對醜東西)9

“醜東西們聚集在一起,

快樂歡愉,不用在乎别人的目光。”

一位組員這樣說。

審美是非常個性化的評判,

美與醜并不絕對。

一些醜物件在這裡被曬出來後,

非但沒有被嫌棄,

還找到了伯樂。

沒真愛隻是還不夠醜(糟了對醜東西)10

豆瓣用戶@天南海北吃瓜号

發帖者覺得這件衣服的圖案是“精神污染”。

但在其他人眼裡就是

“有個性”、“夠特别”“很有藝術感”……

甚至有人求鍊接。

沒真愛隻是還不夠醜(糟了對醜東西)11

有組員因為自己肢體異樣,

感到困惑、甚至自卑。

在小組裡分享了自己的“不完美”後,

收到很多開導的跟帖,

還有“對症下藥”的指點。

沒真愛隻是還不夠醜(糟了對醜東西)12

豆瓣用戶@蜂蜜芥末懶羊羊

沒真愛隻是還不夠醜(糟了對醜東西)13

本是“曬醜”而來,

卻在這裡治愈了心病。

他們開始接納自己身體上的小缺陷,

與自己達成和解。

沒真愛隻是還不夠醜(糟了對醜東西)14

豆瓣用戶@生菜包包

有個組員和媽媽吵架後,

媽媽換上了“醜”床品,

她更生氣了。

但有條評論提醒說,

“這也許是媽媽覺得漂亮的床品

說不定是為了道歉。”

就這樣,組員的心情好了很多。

莫忽視代際審美差異、

盡可能理解他人的審美,

是這個小組提供快樂價值的同時,

給組員們提供的正面“情緒價值”。

“論醜”:

生活需要“轉念一想”

愛美本是人之天性,

醜的東西往往被人嫌棄、厭惡、壓抑,

按照常理,避之不及。

可一段時間以來,

在互聯網平台上,

充斥着濾鏡過度美化現象。

對美的标準,

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趨于統一。

久而久之,千篇一律的“美”,

讓人感到疲倦。

審美該有标準化、數據化的标尺嗎?

沒有達到标準化的美,就該自我否定嗎?

網友們用行動給出了答案。

他們甯願看到生活中“有瑕疵的真”,

也不願意看到“完美的假”。

醜不一定是美的對立面,

也可以是美的一部分。

“醜東西保護協會”的組長“銀色暖氣管道”

告訴央視網記者:

美的事物本身就很容易被大家喜愛。

醜東西也想要被人愛、被人欣賞。

比如長得醜一點的蔬菜,

其實口味很好吃,

長得醜的小動物,

說不定性格可愛。

很多醜東西可能隻是不夠耀眼,

但還是有許許多多的優點。

小組的成立的初衷,

是為了提醒大家,

不要忽略生活中黯淡的部分,

可以多一個視角來看待世界。

在吐槽的時候,

不要簡單化評判美與醜,

要有“轉念一想”的态度,

這樣會更包容。

沒真愛隻是還不夠醜(糟了對醜東西)15

受“顔值即正義”觀念的影響,

一些人被外貌焦慮裹挾。

“醜東西保護協會”用相反的理念,

嘗試着給他們松綁。

“銀色暖氣管道”表示,

生活中存在販賣“美”的焦慮,

這會讓大衆用狹隘的視角來看待“美”,

其實“美”應該是多元的。

希望讓大家包容看待“美”這個概念。

倡導保護“醜”東西,

也是倡導審美多元,

消解一些美的禁锢,

以及追求禁锢之美而帶來的個人偏狹的痛苦。

“追醜”:

美醜可以互換 切莫失去底線

“醜并不是惡,

審醜也不是審惡,

社會上流行的審醜現象,

我們用不着憂心忡忡,

更不用上綱上線,

平常心對待即可。

美好的社會應該是包容和尊重多樣性的。”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咨詢師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林春教授

告訴央視網記者。

他表示,

審美需要是人類特有的創造美和欣賞美的欲求。

一般來說,

和諧是美,畸形是醜;

對稱是美,不對稱是醜。

不過由于人類對新異刺激的興趣,

美的東西千篇一律且長時間作用于我們的感官,

易引起審美疲勞,

這時候一些平時被認為不美的東西,

反而能喚起人的良好體驗而産生美感。

而且由于文化、

觀察視角和個體經驗的影響,

人們對美的體驗本來就有多樣性和個體差異,

表現在對美醜的判斷上,

經常會缺乏統一的标準。

人們通過把有缺陷的事物賦予美的意義,

從而确立和保護自我價值。

這樣容易被特定群體接納,

滿足個體的歸屬需要。

一個醜物件的背後,

是對生活的細緻觀察,

也有一些人努力創新的嘗試。

盡管有些歸于失敗,

但一些“鬼點子”火花,

或許能在下一次,

幫他們“殺出一條血路”。

“醜”終究隻是生活中的點綴,

不會成為霸屏主流,

能夠留下什麼,

關鍵要看傳遞出什麼價值。

為了迎合市場突破底線,

博取廉價的流量,

狂歡式大批量制作、傳播醜陋物品,

為出醜而出醜,

這就毫無價值可言。

大衆也需要分辨清楚,

哪些是善意的表達,

哪些是惡意的滋擾。

生活需要挖掘更多美的東西。

在包容的公共話語空間中,

“不完美”也可以被溫情接納,

這才是美好生活的意義所在。

你喜歡過哪些“醜東西”,

評論區聊聊看!

來源: 央視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