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民健身熱潮的興起,
運動損傷不再是運動員的“專利”,
成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然而有許多運動損傷患者,
沒有得到專業治療與康複意見,
甚至進行盲目鍛煉或者錯誤治療,
加重了原來的運動損傷。
▲圖片來源網絡
10年前,林先生扭傷了腳部踝關節,經過四處求醫,反複治療,仍未見好轉,被多家醫院診斷為“滑膜炎”。後來,他通過微信公衆号了解到相關案例,聯系了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省二醫”)關節骨科運動醫學組組長何河北醫生進行線上溝通,何河北醫生認為,林先生的症狀可能是踝關節慢性不穩,便建議其來醫院就診。
以最小的創傷,
實現最大的運動損傷修複
林先生來到省二醫後,何河北醫生為其進行了詳細查體,檢查後确診為踝關節不穩 滑膜軟骨瘤。
何河北制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為患者開展踝關節鏡下滑膜軟骨瘤取出術 距腓前韌帶重建術。他從患者踝關節中取出32顆“珍珠”(關節遊離體),然後進行踝關節外側韌帶重建。
▲術前可見踝關節前方有大量“珍珠”。
▲術中取出31顆滑膜軟骨瘤。
▲術後CT顯示滑膜軟骨瘤完全取出,韌帶重建良好。
據何河北醫生介紹,對于踝關節損傷,現在最前沿的方法是踝關節鏡下修複或者重建距腓前韌帶。該技術為全鏡下微創,手術時間短,手術創傷小,術後疼痛感較輕,效果良好。
目前,林先生已經完全康複,重返運動場,對省二醫關節骨科運動醫學團隊表達了感謝。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運動醫學團隊實力雄厚,秉持先進的治療理念,掌握肩關節、膝關節、髋關節、踝關節、肘關節等運動損傷關節鏡治療技術,為運動損傷患者帶來福音。
踝關節扭傷很常見,
正确治療是關鍵
急性踝關節扭傷(俗稱崴腳)是骨科運動醫學方面的常見病,大多數人都曾經曆過。
崴腳後,如果早期處理不當,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輕則遺留慢性疼痛,重則導緻慢性踝關節不穩、創傷性踝關節炎等後遺症,嚴重影響工作生活。
▲圖片來源網絡
外側韌帶損傷在踝關節扭傷中占比高達85%,而距腓前韌帶損傷在踝外側韌帶損傷中發病率最高。距腓前韌帶提供了踝關節外側60%的穩定性,如果距腓前韌帶損傷,踝關節穩定性将明顯下降。
韌帶損傷程度分級
按照損傷的程度,踝關節扭傷可以分為:
I級損傷(輕):受傷當時有輕度疼痛、腫脹,無瘀血,踝關節活動度無受限或輕度受限,負重或行走沒有困難,一般數小時或數天後症狀可消失。
II級損傷(中):非常疼痛,伴有腫脹、僵硬和行走困難,部分可見足踝部瘀斑,功能部分受限,負重或走路時通常疼痛明顯,會有明顯關節不穩的感覺。一般可石膏/支具外固定4-6周。
III級損傷(重):重度疼痛、腫脹,足踝部出現明顯瘀斑,踝關節不穩定且不能負重,關節運動功能喪失,一般需要6-8周及以上才可逐步恢複。
▲圖片來源網絡
扭傷後,如何第一時間處理?
保護受傷的部位,使之不受二次損傷,以免因為外界因素導緻未撕裂的韌帶或者未骨折的骨頭發生骨折。具體操作可參照“POLICE原則”:
保護(Protect)
适當負重(Optimal loading)
冰敷(Ice)
加壓包紮(Compression)
擡高患肢(Elevation)
治療原則
1、保守治療:對于I級損傷(輕)、II級損傷(中),常用采用POLICE原則進行早期處理,然後通過踝關節韌帶訓練,增加踝關節肌群力量,加強本體感覺訓練,可以有效減少踝關節再次扭傷,減少踝關節不穩的發生。
對于III級損傷(重)的患者,可以考慮石膏固定、功能康複及手術治療。
2、手術治療:踝關節扭傷中發現周圍組織結構損傷以及保守治療無效,逐漸發展為慢性踝關節不穩時,需要及時手術治療,目的是修複松弛或斷裂、撕裂的韌帶,重建踝關節的機械穩定性。如解剖修複、非解剖重建、自體或異體移植物重建,或者幾種手術綜合應用。
來源: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