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部《西遊記》。
書中人物,經曆了各自不同的人生百态,也書寫了全然迥異的宿命與結局。
雖是神話故事,卻又寫滿了人生哲理。
九九八十一難,成就了取經路上的師徒四人,而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何嘗不是在生活中一次次渡劫。
老子曾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吳承恩在幾百年前,用一部《西遊記》告訴我們:
懂得克制,才是一個成年人最可貴的品質。
01克制憤怒浮躁的情緒
《西遊記》開篇,便是孫悟空大鬧天宮。
“這如來十分呆!我老孫一筋鬥去十萬八千裡。他那手掌,方圓不滿一尺,如何跳不出去?”
獨戰十萬天兵天将,看似無敵天下,實則連佛祖的手掌心都逃不開,最終被壓在五行山下。
那個曾經叫喊着: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衆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的齊天大聖,終于知道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那個曾經誓言:“天要壓我,我劈開這天;地要擋我,我踏碎這地。”的美猴王,終于學會了向現實低頭。
《悟空傳》有一段話,寫的很精彩:
“也許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以為這天地是為他一個人而存在的,當他發現自己錯的時候,他便開始長大。”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什麼情緒就是什麼命,學會克制情緒,其實,就是一場修行。
在孫悟空成佛之後,《西遊記》中寫有這樣一句話:
“此時行者穩重,隻因道果完成,自然安靜。”
一個人管理情緒的能力,最能看出你的格局和修養。
不順心的時候,你可以咆哮,大哭、咒罵、懊惱……但最後,你依舊得學會克制與放下。
隻有學會克制,才能擁有人生的主動權。
不被情緒奴役,掌控自己的喜怒哀樂,不僅是成年人最高級的自律,更是成就大事的格局。
能克己,方能成己。
02克制貪婪自私的欲望
取經路上的豬八戒,貪婪、自私、懶惰、好色。
他想得到的很多,卻很少願意付出和失去。
有句話說得好:“人這一生,所求有度,過則成災。”
五莊觀裡偷吃人參果,自己的囫囵吞下,還想再要一個。
四聖試禅心,隻有他最心動,結果被吊在樹上,臉上還寫着:“從此靜心需改過,若生怠慢路途難。”
路遇黃袍怪,師傅遭難,孫悟空被逐回花果山,沙僧被抓走,就連白龍馬也因救人失敗身負重傷。
但此時的豬八戒第一個想到的卻是:散夥吧!
他對化作白馬的小白龍講道:“沙師兄已被他拿住,我是戰不過他,不趁此散夥,還等什麼?”
取經路上三番兩次打退堂鼓的,也就隻有他了。
取經對于他來說,隻是一個不得已要去完成的任務,遠不及紅塵萬丈惹人貪戀。
人生,本來是苦的,苦的根源就在于各種欲望。
終于,闖過九九八十一難,豬八戒也修成正果,成為了“淨壇使者”。
人們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是欲望毀了他’。
《勸誡全書》中也曾這樣寫道:“欲不除,如娥撲火,焚身乃止;貪無了,若猩嗜酒,鞭血方休。”
自制是一種秩序,一種對于快樂和欲望的控制。
懂得節制,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03克制鋒芒畢露的沖動
“玉皇大帝便加升,親口封為卷簾将。南天門裡我為尊,淩霄殿前吾稱上。”
碎了一枚琉璃盞,玉帝險些要了他的性命,在赤腳大仙的求情下,昔日威風凜凜的天将被貶到了下界。
從天庭之中風光無限的卷簾大将,到流沙河中孤獨堅守的沙僧,
即便每七日便要承受飛劍穿胸之痛,他依然在流沙河水中,沉默地等待。
取經路上,他挑起擔子走在最後。
沒有大師兄的通天本領,沒有二師兄的世故圓滑,沒有花果山可回,沒有高老莊能去。
路遇妖怪就打,被抓了就耐心等人來救,然後挑起擔子繼續走。一路上不喊苦不說累,從不抱怨。
自始至終跟随師父,木讷老實,任勞任怨。
蘇轼曾說:“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真正的智者,往往最能沉得住氣。
沙僧授封時,佛祖講道:“誠敬迦持,保護聖僧,登山牽馬有功,加升大職正果,為金身羅漢。”
整部《西遊記》,他是一個最平凡的存在,沒有跌宕情節的襯托,沒有濃墨重彩的描述。
但在取經路上那些重重磨難之下,他始終顯得從容不迫,平靜淡然。
那是将所有棱角不再輕易示人的城府,更是歲月洗禮後的世事洞明。
古人說:“喜怒不擇輕重,一事無成;笑罵不審是非,知交斷絕。”
懂得收斂鋒芒,不僅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氣度。
04克制急功近利的心态
他原本是西海龍宮的三太子,隻因燒毀了明珠被貶到凡塵,卻在鷹愁澗吃了唐僧的白馬,隻好化作唐僧的坐騎,一路西去。
觸犯天條的太子,馱着唐僧,一走就是十萬八千裡。
肉身凡胎的唐僧被豬八戒形容為:“重似泰山。”
就連孫悟空也講道:“遣泰山輕如芥子,攜凡夫難脫紅塵。”
于是,這副重擔落在了白龍馬身上。如同觀音當初所講:
“你想那東土來的凡馬,怎曆得這萬水千山?怎麼到得那靈山佛地?須得這個龍馬,方才去得。”
他沉默地做着别人不願做的事,從開始,一直默默做到最後。
往日的龍宮太子,被化作坐騎白馬,截然不同的身份卻從未令他沮喪抱怨,
甚至幾次師徒遇難,都是白龍馬挺身而出,堅定着所有人西去的腳步。
俗話說得好:“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格局。”
《菜根譚》中講道:“冷眼觀物,輕動剛腸。”
整部書中,這個若有似無的角色,卻将自己的眼光與追求,放的最遠。這是在沉默中韬光養晦的智慧。
作家三毛曾說:“世間的人和事,來和去都有它的時間,我們隻需要把自己修煉成最好的樣子,然後靜靜的去等待就好了。”
事前留有餘地,才可進退自如;事後看淡得失,方是智者氣象。
最終,在靈山他被封為八部天龍馬。
看到過這樣一句話:遇事往常遠處看,做人要往高處站。
克制急功近利的心态,擺脫目光短淺的束縛,人生的路,才會越走越寬。
05克制與過往糾纏的執念
整部《西遊記》,便是唐僧的一部苦難史。
幼年失怙,剃度出家,立志取經,曆經苦難,普度衆生。
也有人說:“唐僧之所以是唐僧,不在于他讀了多少經書,而是取決于他走過的那些路。”
剛剛踏上取經之路時,烏巢禅師曾傳授他一部心經,并告訴他:“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隻在汝心頭。”
肉眼凡胎,手無縛雞之力的唐僧自此踏上了西行之路,苦難重重,九死一生。
路人問道:“師傅從哪裡來?到何處去?”
唐僧雙手合十,答曰:“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拜佛求經。”
途徑女兒國,唐僧辭别轉身時,世間所有悲歡取舍便再與他無關。
他堅定着自己的信念,将經曆的所有悲傷和委屈,不甘與坎坷,都狠狠甩在身後,不讓自己回頭。
“趕路要緊。”這四個字,幾乎貫穿了取經路上的始終。
即便再多艱難,再多苦厄,也從不哀歎、不糾纏、不回頭、義無反顧,他的目标自始至終沒有變過。
他的身上,始終有一種平靜的力量。即便一路注定諸多磨難,依舊從容不迫,看淡波瀾。
将八十一難化作一絲淺笑,一句佛号,然後繼續前行。
作家蘭迪曾說:“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就能夠承受任何一種生活。”
活着,難免不經曆悲苦,學會與之和解,才能輕松上路,走得更遠。
不糾纏過往,便是人生最大的格局。
正如,善忘也是一種難得的智慧,因為佛家曾告訴世人:四大皆空。
我們在煙火生活中修煉一顆平和淡然的心,不在苦難中沉淪,不與過往糾纏。
學會釋懷,學會放下,這,便是人生最通透的修行。
06
清代張潮的《幽夢影》裡如此寫道:《西遊記》是一部“悟書”。
我們悟的是人,更是在悟人性。
在那些跌宕起伏的字裡行間,無一處不是學問,無一處不是智慧。
作者借書中的情節告訴我們:其實,這世間真正的自由,都有界限。而所謂修行,從不在山上,不在廟裡,而是在現實社會中。
我們每個人都在修行中生活,同時,也在生活中修行。
原來,人最大的對手,終其一生,其實就是我們自己。
一位作家說過:“我從來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這樣的話,人這一生,最難的就是認清自己,克制自己,然後通過自己,改變命運。”
隻有懂得自我克制,才是最強者的本能。
來源:樊登讀書
作者:麟郎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