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疼痛:肛腸疾病術後最常見并發症之一。
原因:
1.手術創面暴露,局部神經受到外界刺激,如排便、換藥等;
2.術後創面水腫或局部感染;
3.肛管内填塞較多止血及引流敷料,内括約肌痙攣性疼痛;
4.術後創面瘢痕壓迫神經産生陣發性疼痛;
5.精神緊張、焦慮、恐懼,對疼痛敏感者。
預防及處理:
1.術中精準操作,減少組織副損失;
2.手術結束時,傷口局部使用長效類止痛措施,如亞甲藍皮下注射、局部應用利多卡因乳膏等;
3.術後早期常規給予緩瀉劑,保持大便通暢,減少幹燥大便對傷口的刺激;
4.換藥時,動作輕柔,減少對局部傷口的刺激;
5.術後給予口服止痛類藥物,必要時肌注或靜滴止痛藥物;
6.術後給予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類藥物局部熏洗坐浴;
7.傷口局部理療,如紅外線照射等。
二、出血:肛腸疾病常見并發症之一,有原發性出血(術後24小時内)和繼發性出血(術後24小時後至圍術期結束)
原因:
1.大便幹燥或用力排便時,傷口裂開,局部微小靜脈滲血;
2.結紮線脫落,結紮的痔核下動脈裸露;
3.吻合口釘過早脫落,吻合口下動脈裸露;
4.既往服用抗凝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停藥距手術時間過短;
5.年輕女性患者,月經前期;
6.凝血功能障礙或肝功能減退者。
預防及處理:
1.術前詳細詢問病史,完善術前檢查,口服阿司匹林者停藥1周以上,口服氯吡格雷者停藥2周以上;排除近期來月經者;排除凝血功能障礙者;
2.術中充分止血,電刀止血不可靠者,予以縫紮或結紮止血;
3.術後因大便幹燥或用力排便緻出血者,量少時不予特殊處理;
4.術後出血較多,超過200ml者(可能性較小),予以補液、靜滴止血藥物、局部壓迫止血、止血藥物灌腸等處理,如效果欠佳,不能明确出血部位者,需二次手術;
5.肛門局部傷口較大,創面活動性出血者,可在局麻下縫紮止血。
三、水腫:肛周疾病術後常見并發症之一
原因:
1.麻醉效果不滿意,括約肌松弛程度差,或麻藥過淺或過多或不均勻擴散,影響血液及淋巴回流;
2.混合痔外剝内紮時,未将曲張靜脈團徹底紮牢;
3.術後排便不暢、排便時間長或便次頻繁,影響局部血液及淋巴回流;
4.外剝痔核時,兩個傷口之間所留皮橋,靜脈血液回流不暢;
5.術後傷口感染,炎性水腫。
預防及處理:
1.正确選用麻醉方式,提高麻醉效果;
2.術中謹慎操作,減少副損失,外剝内紮時,将曲張外痔部分結紮完全;
3.術後排便困難者,适當服用緩瀉劑,保證大便通暢,必要時予以灌腸;
4.對于已發生水腫者,給予消腫止痛類中藥,熏蒸治療;局部濕敷、紅外線理療等;
5.聯合口服減輕水腫或增加靜脈淋巴回流類藥物,如七葉皂苷鈉、邁之靈等。
四、發熱:少見,可分為正常發熱即手術刺激、局部吸收熱,和感染性發熱即傷口局部感染。
原因:
1.組織創傷刺激、局部應用藥物(亞甲藍注射液等)、細菌毒素、壞死組織被吸收,均可引起發熱,一般不超過38.5°C。
2.術後5天由不發熱或低熱突然出現體溫升高,一般超過38.5°C;原因有患者易感、年老體弱、低蛋白血症、手術部位引流不暢,局部積液感染等;
3.并發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肺結核等。
預防及處理:
1.對于年老體弱、基礎疾病較多者,術前糾正低蛋白血症、控制血糖等,增加抗感染能力,可術前1天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2.術中加強無菌觀念,嚴格無菌操作;術後及時換藥,更換敷料,早期發現傷口感染,并積極對症處理;
3.術後體溫低于38.5°C,無其他不适者,首選物理降溫,囑其多飲水;體溫超過38.5°C,物理降溫無效者,予以口服布洛芬混懸液,并急查血常規,必要時進行血培養,合理應用抗生素;
4.若手術部位繼發膿腔形成者,務必切開,通暢引流。
五、尿潴留:多見于老年男性。
原因:
1.前列腺增生、肥大,或者患有泌尿系疾病;
2.麻醉原因,椎管内麻醉引起的排尿反射障礙;
3.術中損傷尿道括約肌;
4.術中肛門填塞敷料過多,壓迫前方尿道;
5.術後肛管直腸疼痛,控制便意;
6.術後液體輸入量過速、過多;
7.精神緊張、焦慮。
預防及處理:
1.術前宣教,緩解患者緊張焦慮情緒;
2.手術之前排空膀胱;
3.術中謹慎操作,減少副損失;
4.術後熱敷會陰及下腹部,緩解尿道括約肌痙攣;
5.術後肛管填塞敷料不宜過緊,2小時後可适當放松;
6.男性前列腺增生所緻者,可口服坦索羅辛等藥物;
7.上述措施無效時,留置導尿,3日後拔除。
#健康明星計劃##健康202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