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說三字經之十四
前文說了五行,現在到五德“仁義禮智信”。這也是常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是“封建糟粕”,所謂的“學術界”常有這種觀點,認為這是古代統治者為了控制人民所用的工具。不過,這種觀點說不對也不對,說對也還可以對。
先不說别的,一項文化有沒有用呢?把自己放置在這裡面,做一下情境想象。自己可以很容易找到答案。假如要選擇一個人一起長期共同生活或共事,那是選擇:一,無仁義,沒禮智,不講信用的;二,仁義禮智信俱全的。答案是顯然的,沒人敢選一,除非他比那個一還要一的。
那什麼叫五德呢?這也是從五行——木火土金水的性質上,去定義的五種必備德行的概念。中國人對此并不陌生,略微簡述一下即可。
在《三字經》裡,“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把“五德”成為“五常”,常的意思就是一直存在不變,這裡意思是五德是不能少的。三字經用了“紊”字,它是亂的意思。古人更嚴謹,德行做得不夠都不行。
開頭學術界的觀點既對也不對,這裡可以解釋一下了。古代也有兩種情況,一是君王自己德行優越,再以德行治國;二是自己無德,卻要求下官百姓履行。對于第二種,那樣當然是沒意思而被鄙視的了。而古往今來,聖賢所說的教育,首先都是對自己的要求的。儒家孔子所說的也是這樣,例如《孝經》裡的天子之孝,有空讀讀孝經就知道了,篇幅不長也不難。
所以,無論多的、少的、大的、小的道德要求,都是要求自己的。佛教修行人裡面,不是常說的一句話,“但思己過,莫見人非”,也就是這個意思。無論何事,首先把自己做好。自己做好了,才能“言傳身教”,然後以自身感化、教化他人。
說回到我們現在最現實、最實際、最緊迫的事情了。如今,仁義禮智信的缺失,已經給我們的生存帶來威脅了,如果不改,越來越嚴重。雖然科學越來越發達,食品安全問題,環境安全問題,社會安全問題等等似乎都在變得更加嚴重,這些都與此相關。我們不排斥科學,但是如何用道德去約束科技的應用呢?還是得回到基礎的道德教育上。光憑法制是很難的,法也靠人來執行,最終還是得提高人的素質。
我還記得小時候讀書時,學校要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字在第一位,而今的落實情況呢,值得深思啊。仁義禮智信,并不難懂,關鍵還是願不願意去做。
曉一山人-國學原創文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