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人生簡曆?由黃盈工作室出品的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1年度資助項目原創話劇《我這半輩子》,作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七十周年原創邀約單元劇目,将于8月6日至15日在北京人藝實驗劇場上演這是編劇、導演黃盈職業生涯中的第51部戲劇作品,也是身為深谙“京味戲劇”創作況味的他,第一次執筆并執導與作家老舍有關的故事,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老舍的人生簡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由黃盈工作室出品的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1年度資助項目原創話劇《我這半輩子》,作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七十周年原創邀約單元劇目,将于8月6日至15日在北京人藝實驗劇場上演。這是編劇、導演黃盈職業生涯中的第51部戲劇作品,也是身為深谙“京味戲劇”創作況味的他,第一次執筆并執導與作家老舍有關的故事。
原創話劇《我這半輩子》改編自老舍先生系列自傳性質文學作品,本劇講述了清末民初時期,北京的底層旗人常順紛亂跌宕又“平凡”“親切”的前半生故事。在長達六年的創作過程中,該劇幾經修改,在結構和内容上都經曆了數度推翻和重新鋪陳,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即是黃盈對老舍在倫敦工作、生活期間經曆的截取和選擇。在即将首演之前,新京報記者專訪原創話劇《我這半輩子》編劇、導演黃盈,揭秘創作背後的想法與構思。
原創話劇《我這半輩子》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七十周年原創邀約單元劇目。 劇組供圖
根據老舍系列自傳性文字改編
作為一部創作時限達到六年之久的舞台作品,如今的黃盈早已記不得《我這半輩子》文本經曆過多少次的修改。黃盈此前多年來對老舍的認識和感情,與大多數讀者和後生并無二緻,在他看來,老舍先生文字功底非常紮實,如果選擇任何一部他的著作進行改編,壓根用不了六年的時間。
六年間在創作其他作品的過程中,黃盈因為很喜歡老舍先生,經常翻看他的小說、散文,随後便萌生出想通過老舍先生系列自傳性質文學作品拼湊“寫小說人”人生的想法。黃盈表示,準确地說,這個“寫小說人”并不能說是老舍先生,因為《我這半輩子》是用包括《正紅旗下》《二馬》等一系列老舍先生自傳性的作品,甚至是一些不同時期、不同寫作目的的自我分析與介紹性文字放在一起,看似跟老舍先生的小說與他本人生平相關,但其實是重新虛構的故事。“這部戲對于我個人而言,有點私心。因為當信息拼湊到一起的時候,你會發現裡面的人物衆多、來源不一,最終在創作風格上如何達到統一,我還在尋找更多新的可能性。但最終這個戲被人評價成什麼樣,可能都不如我先将它創作出來更為重要。”
在劇場裡做一部“散文詩”
《我這半輩子》排練過程也是不斷學習的過程。 劇組供圖
多年來老舍先生的文字,一直都能給予黃盈很多力量與溫暖,因此黃盈特别想重塑創作出這些文字背後的人。黃盈認為,大多數人對于老舍先生的了解,主要集中在功成名就的後半生,老舍先生的前半生在自己的文字裡雖有提及,但真正把它們還原出來很不容易。對于黃盈來講,這次改編的難點在于他其實并不想在故事性上虛構得過多,在他的内心裡還是希望回到文本中去尋找根源,即使是虛構,也要找到文字的支撐。“往往當我找到這些文字作為支撐的時候,從某種意義來講,它們又使得我不能飛得太遠。”與其說《我這半輩子》像是一出戲,黃盈倒是覺得它最終的呈現,也許會像是一篇散文或随筆。“這一次我想在劇場裡做一部散文詩,因為喜歡老舍先生,所以值得去冒險,如果不是老舍先生的文字,或許我會選擇一種更為安全與保守的方式。”
《我這半輩子》以出生在小年夜的常順為主角,從他出生之日的奇妙跌宕,一直講述到而立之後的起伏所經,其間交錯着他在北平和倫敦之間的往返經曆,也把他筆下的原型摘取回現實生活中,最終落幕在其半生的節點之上。老舍的寫作生涯,嚴格來說就是在旅居倫敦期間開始的——長篇小說《二馬》是他在倫敦開始文學創作時,最重要最具獨特性的傑作。當中可見他對自己親身經曆和身邊朋友的觀察與描述。“坦白地講,如果從老舍留下的文字與研究文章中散點地找尋那一時期他經曆了什麼,其實非常困難,當我重讀《二馬》的時候,忽然發現這部作品裡面很多是他的真情實感與親身經曆,因此劇中常順在英國留學部分我是用《二馬》改編補充而成的。”在數次閱讀《二馬》的過程裡,黃盈尋覓到了老舍文學與人格的重要特質之一:“他寫出了倫敦和北平兩座城市在精神上的某種共通——非要總結的話,那是一種人性裡驕傲的體現。”兩座曆史上的古城,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城中人獨有的自尊與傲骨,對于這樣的品格,老舍細密地記錄下來,“不批駁,也不包庇。”
創作是向大師學習的過程
《我這半輩子》排練照。 劇組供圖
長久以來,在京味文學的脈絡裡,老舍先生不僅是一面旗幟,從某種意義講,也是京味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家。黃盈坦言雖然這些年做了一些京味兒的話劇作品,但在老舍先生面前,依然覺得自己很渺小,“看完他在不同時期創作的文學作品,雖然到後期寫得已是很老辣,但他的早期作品也有稚嫩的一面,如果将這些放在一起看,其實才是一個完整的人。這次創作《我這半輩子》,看上去是一次與老舍先生對話的機會,其實也是向大師學習的過程。”
在黃盈看來,通過《我這半輩子》的創作經曆,讓他得以有機會回顧老舍先生的人生。此次《我這半輩子》之所以偏重于散文化的表達,正是因為在當他真正貼近觀看老舍先生的經曆與文字時,發現大師的前半生成長經曆和起伏狀态跟普通人并無二緻,他正是靠不停地創作寫到了今天的文學地位。《我這半輩子》算是在老舍先生文學作品基礎上做的一次劇場創作,黃盈試圖用這種方式将自己多年研究老舍先生文學作品的心得,試着放在劇場裡面去呈現:“在大戲看北京衆多京味兒題材的舞台作品裡,《我這半輩子》是秉承老舍先生系列京味兒文學而精心構思的作品。如果大家看完之後能回去重讀老舍,我覺得這個意義可能遠比在劇場裡隻看一場戲重要得多,如果能這樣,我會更開心。”
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 田偲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