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謠美院确診教授出軌的女子被警方抓獲#
當犯罪發生時,懲罰犯罪行為措施的強制力最強,從而決定了刑法的性質是最為厲害的法律;刑法應當是疫情防控等政策的重要維護手段,但适用刑法仍需堅持罪刑法定原則。适用刑法需要解釋、推理案件事實,其中,法律人采用解釋方法的順序,以及推理形式具有重要意義,有時可能決定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從而有違罪刑法定原則。
語言具有歧義性,解釋法律事實首先需要文義解釋。“據說”“隔離”到“确診”仍有較遠的距離。“據說确診”,事實上沒有确診,人們通常對沒有把握的事實稱為“據說”。“隔離确診”實際上是兩個事實:“隔離”是措施,如從高風險地區到低風險地區可能要隔離;“确診”是結果,而且是醫學檢測上的檢測結論。
北京警方查明,葛某飛拼湊編造了“據說美院老師和老婆閨蜜去三亞,現在閨蜜老婆也被隔離”的不實信息。文義解釋葛某飛拼湊編造的内容如下:其一,美院老師與老婆閨蜜一起去了三亞;其二,他們均因去三亞被隔離。其中,“據說”的含義是該信息不能證實,但造謠美院教授是否出軌與疫情防控并沒有實質上的聯系。
網傳信息可能成立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葛某飛所編造的“據說美院老師和老婆閨蜜去三亞,現在閨蜜老婆也被隔離”信息的内容,與網傳信息“某高校教授攜妻子閨蜜去三亞旅遊确診新冠肺炎”的内容明顯不同。其中,網傳信息有“确診新冠肺炎”的描述,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故意傳播“疫情”信息,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構成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
可以肯定認為,現有科學技術,偵查機關查清“某高校教授攜妻子閨蜜去三亞旅遊确診新冠肺炎”信息編造,或者來源可能并不困難。問題是,葛某飛與該信息的來源有沒有因果關系?生活中的遊戲實際上給了我們答案,通過若幹人傳遞一句話,最後一個聽到的那句話往往不是原話。生活中的遊戲在法學理論上被稱為引起關系,而引起關系并不是法律後果的因果關系。
葛某飛拼湊編造美院教授出軌是否成立尋釁滋事罪,可能是公衆比較關注的話題。造謠他人出軌明顯是侵犯名譽、隐私犯罪的内容,其中,确有其事為侮辱;無中生有為诽謗。他人名譽與隐私一般不可觸碰,但與公共利益有關的可能除外。需要注意的是,利用信息網絡侮辱诽謗他人引發公共秩序混亂的,則屬于公訴案件,公共秩序中的公共場所起哄鬧事是否包括網絡空間,則又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
網絡空間是一個大平台,誰上傳信息誰就對信息内容負責,但我們不能認為,網絡空間中不同意見或者見解的争論就是公共秩序混亂。從網絡空間的效益看,流量的增多可能就是反複争論的結果,而流量的增多正是網絡空間的效益,由此得出結論,網絡空間不屬于公衆場所,而是公共空間。葛某飛在網絡上拼湊編造美院教授出軌的信息,也不宜評價為尋釁滋事罪。
造謠美院确診教授出軌的女子案件事實比較簡單,但法律人不作實質分析卻非常複雜。事實上,該女子用“據說”可能就有防範意識,但“據說美院老師和老婆閨蜜去三亞,現在閨蜜老婆也被隔離”的信息,經網傳成為“某高校教授攜妻子閨蜜去三亞旅遊确診新冠肺炎”後,其性質“立馬”改變。偵查機關應當查明後一信息的始作俑者,不能讓其逃避法律責任;也不因女子诋毀的是教授,而區别對待。
網絡空間是公共場所嗎?
@法律新視點随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