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了一個話題——#爸爸熬夜為厭學女兒做成長視頻#,一個爸爸因為二胎忽略了大女兒的感受,在大女兒青春叛逆期,為她制作了成長視頻以作反思。視頻中記錄了大女兒從小到大的點點滴滴,直言在做視頻時自己都被感動得哭了。然而對于這樣的感動,網友卻不買賬,直呼停止這種自我感動式的反思,青春期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陪伴,而不僅僅隻是反思。
青春期的叛逆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網絡上也經常報道了一些青春期,因為父母和孩子間矛盾爆發引起的各種問題,甚至是慘劇。
大多數父母容易犯的錯誤有以下兩點:
空乏的安慰:沒有實際的共情意義,嘴巴上的道理是得不到孩子的認同,隻會讓孩子厭煩,根本不想聽你說。
說教式的溝通方式:這是孩子最難以接受、最反感的方式,隻會擴大問題,激化矛盾。
那我們怎麼做才能有效避免因青春期帶來的各種問題呢?我們需要了解清楚在青春期這個特别時期,孩子最需要什麼?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青春期一個很重要的心理特征:矛盾性。
這個階段,孩子是介于兒童和成人之間,他們漸漸有成人的意識,想要自己做一些成人的事情,卻因為沒有成人的思考和行為能力,導緻他們無從下手,屢遭失敗,精神上和心理上都會産生強大的焦慮感。
青春期的孩子,由于漸具成人的意識,不在像兒童時期,遇事先找爸媽。他們急切地想長大,不想再聽父母哄小孩式的安慰之語,更厭煩父母說教式的溝通,這樣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父母口中的“叛逆”。
我們再來看看這個爸爸發布的視頻,在下方的評論區内,除了對自我感動不買賬的評論,也有很多網友也是為這位爸爸提供了各種方法,理解和陪伴是提及最多的詞語。
青春期的叛逆,其實是孩子向父母求救的信号。他們不需要父母告訴他們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他們有自己的判斷,隻是需要父母認可和支持他們所做的事情,并且能提供幫助,讓他可以繼續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學會包容和陪伴讓孩子青春期不迷茫鄧超在參加一檔節目時,談起他“叛逆到令人發指”的青春期。最開始,父親的打罵和規勸引發了他更強烈的叛逆心理,甚至曾離家出走。後來,父親改變了教育方式,試着以“朋友”的方式和他溝通,并且不再逼着他做不喜歡的事,隻是适當地去引導他、鼓勵他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現在已為人父的鄧超再次回頭看自己的青春期,非常感謝父親當年的包容和陪伴帶着他走出青春的迷途。
鄧爸爸在發現鄧超的抵制和反抗時,及時地調整了自己的态度,包容鄧超的情緒,一路陪伴并幫助鄧超找到夢想,最後平穩度過青春期。正是有了鄧爸爸這樣的包容和陪伴才成就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明星鄧超。而他這樣的做法也間接地影響了鄧超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想法。在青春期任何多餘的管教都不如對孩子的包容和陪伴。
學會适當的示弱,讓孩子産生被需要感。電視劇《少年派》中,趙今麥飾演的林妙妙正值青春期,由于媽媽(闫妮飾演)的強勢管教,與媽媽爆發了強烈的争吵,并表示考上大學後,離家越遠越好。張嘉譯飾演爸爸給她算了一道關于人生時間的題,讓林妙妙明白,父母能陪伴的時間不多了。然後,語氣略帶沉重地感歎到:“高三了,與其說是我們陪你,不如說是,讓你多陪陪我們。”林妙妙瞬間感到了父母脆弱的一面,并表示自己會大氣一點,不會再和媽媽計較了。
在青春期迷茫的時候,孩子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他們急切地想做點什麼,可是卻無從下手,所以産生了焦慮、甚至暴躁。而家長适當的示弱,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能找到一個實現自己我價值的一件事情,從而慢慢平複因焦急而産生的躁動感。
青春期是一個很特殊的階段,孩子們正處于成長的迷茫與焦慮中,他們需要有人能理解并幫助他們走出迷茫。作為父母需要及時地體察到孩子的情緒變化與情感需求,掌握恰當的溝通技巧,陪伴孩子共同度過青春期。
關注作者令七七,期待你帶來不一樣的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