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寡人與朕,這三個稱謂是讀古書包括舊小說中經常遇到的詞。
先說“孤”,孤是古代諸侯的謙稱,意思是說自己是個少德之人。東周以前的王都以此自稱。丘遲在《與陳伯之書)文中說,“立功立事,開國稱孤。"春秋時的諸侯都自稱“孤”。後來泛指王、侯之類大官和皇帝的兒子,他們都以孤自謂。《說嶽全傳)中的康王與兀術都自謂“孤家”。
再說“寡人”,這也是古代王侯的自謙之詞,但也适用于士大夫,如《左傳》中有“寡人雖死亦無悔焉"之句。春秋時,寡人的稱謂也可指諸侯夫人,如《詩經·邺風)中的衛莊公夫人莊姜也自稱寡人。據趙翼《陔餘叢考)考證,唐以後,唯有皇帝才有資格稱寡人了。
“朕”,原來是第一人稱代詞,屈原在《離騷)中說:“聯皇考日伯庸。”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這個專橫的天子禁止天下人用聯,使“朕"成了封建君主的特有用詞。這也是封建特權的明顯标志之一。
由此可見.這三個稱謂是有區别的。至于臣民稱皇帝,有“陛下"“皇上”“聖上"等稱呼,這同樣表現了兩者的貴賤之分。蔡邕說:“陛,階也,所由升堂也。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總之,弄懂這些稱呼,不僅使你讀古史時得心應手,而且也可以從中了解到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關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