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九旬老太剃光頭

九旬老太剃光頭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7 05:18:47

“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初春時節,北京寒意漸去。早上8點,玉淵潭公園對面,六七個剃頭匠正準備“大幹一場”。

一個戴紅色帽子的老太太如約而至。小三輪停穩,老太太搬出一張木凳,揮起一把竹掃帚,把鏡子擺在花圃上,再背上黑色的斜挎包,裡面裝着她的“寶貝”:電推子、剪刀、剃刀、噴壺、塑料梳……

她姓曲,今年已經82歲,在這露天擺攤剃頭30年,從“曲姨”變成了“曲奶奶”。

“理發不?”看到有人經過,她就會笑着詢問,也會跟路過的清潔工打招呼:“你真夠早,吃了沒?我車裡有倆油餅。”待有人坐上那木凳,她便開始忙活。

這裡的客源并不穩定,多數都是附近居民。但今天是一年最忙碌的時候,通常會有二三十個顧客。

直到下午四五點,曲奶奶才準備收工,把東西整整齊齊地收近小三輪裡,再用竹掃帚将地上的頭發掃幹淨,裝進垃圾袋裡。

騎上小三輪,快的話,她5分鐘就能到家。

曲奶奶就住在附近,是老北京人,曾在工廠裡理發近十年。如今兒子們都已成家,她覺得悶,幹脆重新拾起剃頭的手藝,“擱哪不是玩,在家也是閑着,出來就是為了開心。”

九旬老太剃光頭(北京82歲老太太露天剃頭三十年)1

曲奶奶在幫人剃頭。新京報記者 王嘉甯 攝

“我幹這行30年了”

早上8點半,曲奶奶迎來了今天的第一位顧客。

這是她的老顧客馮叔,是附近居民,50多歲,頭發已經稀疏,筆直地坐在木凳上。曲奶奶先将紅色方格短圍巾圍在他的脖子上,再把黑色長圍布一甩一圍,馮叔就被包住了。

“少去一些,别多去,這頭發也不多了”,馮叔念叨着。

曲奶奶一邊輕聲應和,一邊從黑色的斜挎包中掏出工具。她左手拿着黑色的塑料梳上下梳,右手拿電推子緩慢推動,左右手有節奏地擺動時,剃掉的頭發已飄到地上。剪得差不多了,她換上剃刀,慢慢修理鬓角,最後再拿海綿将馮叔臉上和脖子的碎發掃去。

圍裙解去,她遞上一面深紅色鏡子,上面纏着好幾層膠布,還粘着幾絲頭發。

“您剪得可真細緻,謝謝啊!”馮叔左照右照,滿意地放下鏡子,起身遞上10元。

“那可不,我幹這30年了。”曲奶奶笑着說。

九旬老太剃光頭(北京82歲老太太露天剃頭三十年)2

在照鏡子的顧客。新京報記者 吳采倩 攝

年輕時,曲奶奶本在北京東郊的化工廠上班,還操作過廠裡大機器。

雖然文化不高,她仍清晰地記得聚乙烯、氯苯醇等化學名詞,也懂得酸堿中和的原理。生了孩子後,她才轉到稍微輕松的服務,學了理發這門手藝。那時候機關單位都配有理發店,曲奶奶在廠裡幫人理發近十年。

曲奶奶記得,那時候日子苦,但她仍每日盡心照顧家人飲食起居。有一年冬天,她去拿冰箱的凍肉,把手凍壞了,左手的拇指蓋現在還是黑的。

所幸,她的三個兒子都挺争氣,老大考上了清華,畢業後出國定居,孫子也留在了美國。老二和老三都在北京,她跟老伴住在玉淵潭公園附近的老房子裡。

“我還想要個閨女呢,都什麼年代了,還重男輕女呢?!”她覺得有點遺憾的是,沒有女兒,便更加疼愛小兒子的女兒。退休後,她天天帶着孫女玩,逛公園、買玩具、去書店看書等等。

直到孫女5歲,她才閑了下來,“我沒啥文化,孩子長大就該上學了,讓年輕人帶着更好。”

成日與老伴待在家裡,她覺得悶,幹脆重新拾起剃頭的手藝,來到玉淵潭公園附近擺攤。她不去計較每天賺多少錢。“擱哪不是玩,在家也是閑着,出來就是為了開心。”

九旬老太剃光頭(北京82歲老太太露天剃頭三十年)3

82歲的曲奶奶。新京報記者王嘉甯 攝

“要有耐心,給人整好了,别耽誤事兒”

1990年,露頭剪頭還是2毛錢,接着是5毛、一塊五、兩塊、三塊……如今,已經漲到10塊錢了。

曲奶奶一年四季都會出攤,夏天就坐在公園門口的樹蔭下,冬天就挪到暖洋洋的太陽底下。去年因為疫情,曲奶奶有很長時間沒有出來,“甭給防疫工作添麻煩”。

這裡的顧客并不穩定,但二月二這天,大夥兒都紮堆“剃龍頭”,是一年裡生意最忙的時候,通常會有二三十個顧客。一些老友路過,會跟曲奶奶說聲:“二月二,生意好!”

來這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喜歡用現金付款,但也常有年輕的顧客忘了帶現金。

後來,兒子幫曲奶奶做了一個微信收款二維碼,她給挂在三輪車上了。每次理發完,顧客說要微信付款,她就指着兩三米外的三輪車,“二維碼在那呢,去掃吧。”

有人打趣地問她:“你不怕人家沒轉錢給你嗎?”她擺了擺手,露出不在乎的神情:“嗐,掃不掃,不就10塊錢嘛,我相信你們。”

九旬老太剃光頭(北京82歲老太太露天剃頭三十年)4

曲奶奶在吃午飯。新京報記者 王嘉甯 攝

她一直忙到中午12點,才停下來吃了口面包,拿着小塑料瓶喝了些水。有時候等她的顧客太多,她也會介紹給旁邊的其他剃頭匠,并告訴人家把椅子擺哪容易招攬顧客。

一個四十歲的保安“考察”了一圈,還是覺得曲奶奶剃得細緻,便在一旁等候。輪到他時,不停叮囑:“姨,給我理好看點啊,我要去相親的。”

平時,男顧客一般沒太多要求,平頭、光頭、修鬓角、刮胡子,通常十來分鐘就能搞定。

曲奶奶這次剪得格外認真,左手拿海綿壓着頭皮,右手拿剪刀慢慢地修剪。最後,拿噴壺把頭發打濕,還不停地用梳子斜着梳順。

男保安很滿意,付了錢,走了幾步,突然回頭沖曲奶奶喊道:“下次還找你啊!”她揮手應答:“哎,好,别忘了啊!”顧客走後,她說:“伺候人要有耐心,得給人整好了,别耽誤事兒。”

九旬老太剃光頭(北京82歲老太太露天剃頭三十年)5

曲奶奶包裡的剃頭工具。新京報記者 王嘉甯 攝

“出來就是為了開心”

曲奶奶愛“臭美”,喜歡紅色,天氣熱就戴頂紅色的鴨舌帽,天氣冷就換成玫紅色的針織帽。

旁人看她氣色不錯,眼不花,耳不聾,手不抖,猜她隻有五十多歲。她哈哈哈大笑,“五十?您猜少了三十!”

在這公園一隅待了30年,曲奶奶眼瞅着一些小朋友長大,也看着同齡人的逐漸衰老。

“有些男同志原來頭發很茂密的,剪着剪着,頭就秃了”;對着一席秀發的女孩子,她也是不吝贊美:“好家夥,這頭發真厚,厚是寶!”;遇見熟客,她還會嚷着“不要錢,不要錢。”

碰到挑刺的顧客,怎麼都說剪不好,曲奶奶知道這是賴賬的主兒,也不在意:“你還要怎麼好?得得得,你走吧。”碰到某些來意不善的人,她就變成“曲不理”,傲氣地扔下一句:“我不理,你愛找誰找誰去,我不缺你那10塊錢。”

九旬老太剃光頭(北京82歲老太太露天剃頭三十年)6

曲奶奶在玩滾鐵圈。新京報記者 吳采倩 攝

平日裡,曲奶奶都是早上九點出來,下午四五點再回家,每天得站六七個小時。

她的腿患有風濕,走路時有些許搖晃,家人擔心她站太久受不了,曾勸她不要再出來剃頭了。但她從未覺得辛苦,覺得隻要喜歡,就不覺得累。

附近有個老剃頭匠,剃到90歲就幹不動了。曲奶奶比較“佛系”,“不一定幹到啥時候,想幹就幹”。但老主顧還是希望她一直剃下去,有時候還會到家裡找她,公園裡有六七個剃頭匠,也非要等她不可。

曲奶奶享受這種自在的生活,不再為兒孫瑣事操心,每天在外頭待着就很開心。

有時候生意寡淡,她就跟公園裡的老人唠嗑,或者翻看《老年之友》雜志,讀到喜歡的文章,她會折一頁小角做标記。天氣好的時候,她還捏着一根鐵棍滾鐵圈玩,玩得比年輕人還好。

下午四五點,曲奶奶準備收工了。

九旬老太剃光頭(北京82歲老太太露天剃頭三十年)7

曲奶奶在清掃頭發。新京報記者 王嘉甯 攝

她拍掉身上粘着頭發,把東西整整齊齊地收近小三輪裡,再用竹掃帚将地上的頭發掃幹淨,裝進垃圾袋裡。若裝滿了,她會扔進一旁的垃圾桶,若沒滿,她會偷偷藏進花圃裡,“明兒還能裝呢”。

夕陽西下,曲奶奶哼着小曲,騎着自己的小三輪朝着夕陽的方向回家,車背貼着她手寫的“備忘錄”:口罩、手袋、推子、醫用手袋。騎得快的話,她5分鐘就能到家,慢的話,得花10分鐘。

她想着九十多歲走不動了,再在家待着。現在能出來剃頭多好,能跟大夥兒一起玩。

“看看,說說,笑笑,開心最重要!”她說。

新京報記者 吳采倩 實習生 畢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