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句通俗易懂、略顯霸氣的語句,生動闡述了長城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影響力。國内外遊客無不慕名而來,外國政要訪華也必登長城,歎服其壯美。長城,在一定意義上已經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征。
長城,是中國人的圖騰。它的修築經曆了古代好幾個不同的時期。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為了互相防禦,便在自己的管轄境内築起城牆。其中,秦、趙、燕三國都和中國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毗鄰。為了抵禦匈奴的人侵,保衛人民的安全和生産,各自在北方修築了長城,派軍隊駐守。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 -中國。 為了防備匈奴,派大将蒙恬修築長城,把從前秦、趙、燕的長城連接起來,并加擴建,建成了一條西起隴西郡的臨洮,東至遼東的雄偉長城,史稱“萬裡長城”
秦朝以後,漢、北魏、北齊、北周、隋、遼、金、明等多個王朝和諸侯國,又先後修築或增築長城,其中以漢朝和明朝規模最大。
漢朝初年,匈奴不斷南下侵擾漢朝的北方。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派兵把匈奴趕到漠北,同時,進一-步加強北方防衛,把秦時沿黃河的長城加以修繕,并向西延長了2000多裡,一直延伸到酒泉、 敦煌以西,遠達鹽澤(今新疆羅布泊)。這段長城被稱為河西長城。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軍徐達督促修築從古北口到山海關一段的長城。 此後-一百多年,大規模地修築長城達18次,方才完工。明長城東起遼甯丹東鴨綠江邊的虎山,西到甘肅嘉峪關,全長6350千米。明長城具備三個特點:築構完備,管理完善,布局嚴密。今天人們熟知的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都屬明長城。
八達嶺是峰巒疊嶂的軍都山脈的一個隘口。八達嶺長城為居庸關的重要前哨,古稱“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這裡自古以來就是通往山西、内蒙古、張家口的交通要道。1998年, 八達嶺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交通十分便利。而且,八達嶺的年平均氣溫比北京低3C以上,成為“夏都”延慶的旅遊龍頭。
八達嶺的關城為東窄西寬的梯形,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嘉靖、萬曆年間曾修葺。關城有東西二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 ;西門額題“北門鎖鑰”,刻于萬曆十年(1582) 。兩門均為磚石結構,券洞上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連接關城城牆,台上四周砌垛口。京張公路從城廣門中通過,成為通往北京的咽喉。
慕田峪位于北京市東北的懷柔區,自古以來就是拱衛北京的軍事要沖,此段長城西接居庸關,東連古北口,是明代重要關口之一,被稱為“危嶺雄關”。慕田峪景區群山環抱,滿山青翠,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與八達嶺相比,雄偉稍遜,秀麗過之。2011年作為八達嶺長城擴展景區部分晉升為國家5A級景區。
在慕田峪長城東側,長城本來是順山勢伸向東北。可是到一敵樓處突 然分出約100多米的地段,另辟蹊徑擺向東南方向,山勢盡處,突然終止,在盡頭處修了一個其是堅固雄偉的敵樓。這段幹餘來的長城被人們稱之為“秃尾巴邊”。這樣長城在此處就形成了三道長城彙于一樓,“三面極目觀巨龍”的景觀。
蔡田峪長城的遊人相對較少,外國遊客更願意到這裡來。這裡多了份清幽之美。對于驢友來說,慕田峪長城和尚未開發的箭扣長城更具誘感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