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是一種伴随着我們文明誕生的信仰活動,源自于天地和諧共生以及對于大自然的敬畏而産生的理念。據現代人類學和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自然信仰和祖先信仰。
自然信仰和祖先信仰産生是由于人類初期對自然界以及自身的祖先的崇拜,古人認為隻要祭拜天地自然就以及自身的祖先就會得到庇佑,由此産生了各種祭祀相關的活動。春節、清明節、重陽節是由原始信仰形成祭祀天地神靈、祖先的節日。
自然祭祀其實是在心理思維的意義上感悟與自然溝通、上下交感的精神境界,我國在古代認為神是真實存在的,古代祭祀就是實現人神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現實體驗途徑。祭祀活動,進貢上香,叩拜行禮,莊重肅穆,祭祀的祭品也有一定的規範。古代準備的供品向神靈或祖先行禮,表示崇敬并求保佑;現代則是更多的遺留傳統以及對祖先的追思。
一些祭祀時間
端午節:五月初五,為驅蟲
中元節:七月十四/十五,民間稱七月半。佛教把這天叫作盂蘭盆會
寒衣節:起自孟姜女千裡尋夫送寒衣,所謂“十月一日送寒衣,哭倒長城千萬裡,抱骨回鄉。”
十一月十六:此日祭供有請求佛祖超度亡靈的意思。
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是送竈神、祭祀迎春之日。
我國古代祭祀的形式大緻有以下幾種:
一是較為普遍流傳的的方式,在祖先葬地舉行,也就是“上墳”。時間主要是忌日和清明。
第二種方式是家祭。不用去葬地上墳,也可以和上墳同時進行,把直系宗祖的牌位供在正堂或“家廟”,全家或是全族人一齊祭祀,在家祭地稱“請家堂”,場面非常肅穆。
第三種方式是清明節掃墓,也被稱為寒食展墓。其過程大緻是寒食節這一天,一家人一同來到先祖墳地,然後緻祭、添土、挂紙錢。因這為這些活動與千家萬戶的祭祀息息相關,所以在民間十分被重視,被叫作“野祭”,後來在古代王朝在編修五禮的時候,帝王敕令将寒食節展的這些活動編入五禮之中的第一項吉禮中,使其永為恒式,為其正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