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是中醫特有的概念,西醫學裡找不到相關的理論。不過,由于千百年來傳統養生觀念的影響,以及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親身體悟,即使是普通老百姓,對濕氣也都有些基本認識,比如皮膚的濕疹、關節的風濕,等等。
其實,在中醫理論裡,濕氣是涉及面很廣、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它有外濕、内濕之分。外濕,是來自外部環境的濕氣,相對較輕,多集中于皮膚、四肢,實證居多;内濕,則多是脾虛濕停,因虛緻實,虛在前、實在後,所以虛症居多。内濕與外濕的區分是相對而言的,比如,如果食物中的“寒濕”成分很多,因為脾胃“開竅于口”,那麼這種外來的濕氣就可以長驅直入,直接傷害脾胃,因此這種情況屬于内濕。
在體表,濕氣會表現為我們熟知的濕疹。因為濕疹的本質是濕氣,所以雖然和其他皮膚病一樣,都是以瘙癢難耐為主要症狀,但它一定會有其特色性的表現,那就是——出水兒、有膿。在關節,濕氣就比在肌表更深入了一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關節炎。
有人也許會問:“怎麼知道我的關節裡有沒有濕氣呢?”其實很簡單,大家記住這3點。
1、走路像“灌了鉛”一樣
有濕氣意味着水分含量大,因為水的比重大,所以含水量高的東西都會沉甸甸的。如果提着一個裝滿水的塑料袋,就會感覺它很沉,一直向下墜,所以,對于有濕氣的關節炎患者,會感覺肢體、關節格外沉重,有時候上個樓梯,腿都跟“灌了鉛”似的。
2、天氣變化關節有不适
再有,因為有濕氣,疼痛、腫脹等症狀在陰雨天會加重,甚至陰天下雨之前,有些有老關節炎的人就已經知道要下雨了,因為關節提前就開始發皺不舒服了。這樣的人也因此常被周圍的人戲稱為“天氣預報”,甚至今天要不要帶傘,都要先問他,因為會比氣象台的預報還準确。
3、拔罐的時候皮膚上有小水泡
還有,如果在關節局部拔罐,時間稍長一點兒,玻璃罐裡的皮膚上可能就會出現一個個晶瑩的小水泡,刺破之後就會有真正的水流出來,就證明的确有濕氣在裡面。而脾主濕,身體濕氣大,說明脾是很虛的。
不難看出,這個濕氣并不是中醫自己臆想出來的理論學說,或者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真有其物。
以上講的是外濕,至于内濕,它是指“内生之濕”,因此與脾的關系就更為密切了,故有“脾虛生濕”及“濕困脾運”的說法。但因為是關乎内髒的病變,所以也更為複雜和重要,就不在這裡讨論了。
如果你有以上3個症狀,我建議你可以吃一點祛濕的食物,比如最好的這幾樣:薏苡仁、白扁豆、紅豆、綠豆等等。
專家介紹:李乾構,國家級名老中醫、北京中醫醫院脾胃病專家、BTV《養生堂》重要嘉賓。本文出自李老代表著作《大國醫——脾要輕補,胃要嬌養》,一書說透脾胃養生的秘訣!
HAPPY營養與健康
壹号專家(微信ID:yihaojiankang)旗下大衆營養與健康頻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