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書敬
單位:淄博職業學院 稷下研究院
俗話說“公事公辦”,這裡的“公事”指的是“公家的事”,可在魯中鄉村地區有一種私家事也叫“公事”,比如婚喪嫁娶等等,都叫做家裡有“公事”。私下以為之所以這麼說,大概因為茲事重大,非一人一家力所能及,需要鄰裡鄉親衆人幫忙才能辦結的緣故。慶生、祝壽、娶媳婦、嫁閨女之類的“公事”叫做“紅公事”,熱鬧喜慶,也有很多規矩和講究,比如“送粥米”(也有地方叫“望月子”)就不能亂說話。有個笑話,說有個“半截子”(弱智)去送粥米,牢記他娘的囑咐,酒席上一聲不吭,臨走時卻來了句“俺可啥也沒說,以後恩這孩子死了可别怨俺!”
“紅公事”裡面數娶親最為重要,也最為複雜,有很多習俗比較有趣,也蘊含着一些深刻的道理。以三四十年前的魯中鄉村為例,從媒人上門說媒開始到拜堂成親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朱子家訓》裡說“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這話說得未免過于絕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四十年前的魯中鄉村,要是沒有媒人給你說親,恐怕年過三十了仍然是光棍一條。即便個别自由戀愛的,談到一定程度,也要找個媒人上門提親,那些對婚事不太滿意的雙方或一方父母也會借坡下驢,恨恨地說由他們年輕人去,将來後悔了别願爹娘沒提醒你!因此媒婆在村裡很有人緣,也很有威信,小孩子不聽話,媒婆子一瞪眼:“長大了不給你說媳婦”就把小孩子吓住了,趕緊停止了哭鬧,盡管不知道找媳婦是怎麼回事。
窦大娘是十裡八鄉有名的媒婆,周圍幾個村子大多數年輕人的婚事都是她給說的。窦大娘說親成功率高,現在想來無非就是手頭掌握的信息資料多,加上能說會道,積極鼓動雙方見面的結果。所謂能說會道,絕不是隻講優點不講缺點,有時缺點甚至也成了優點。有個笑話說,媒婆子給女方介紹,說小夥子一眼就看上你了,還是個大個子,一米七、八呢!結果一見面卻發現男方一隻眼瞎,一條腿瘸。女方很生氣,質問媒婆,可媒婆說“是你沒好好聽,我說的是他用一隻眼就看上你了,身高嘛,走起路來可不就是一步一米七,一步一米八!”所以有人會說媒婆子的嘴裡,稻草能說成金條,當然金條也能說成稻草甚至馬糞。窦大娘可不這樣,基本上是實事求是,當然對雙方的家庭、人品略有拔高是必然的,誰也不願意找個處處不如自己的親家不是?所以窦大娘說親很靠譜,不僅說一對成一對,而且穩定還強,偶或有結婚後吵嘴拌架的,經大娘一說矛盾立刻沒有了。所以窦大娘在村裡還起到了調解員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大娘還當選為政協代表呢,每年春上都會到縣裡開會。隻是可惜好人無長壽,窦大娘七十出頭就去世了,葬禮上全村的男女老幼哭地稀裡嘩啦,人活到這個份上也算值了。
“甯拆十座廟,不破一樁婚”,這是窦大娘一生的真實寫照。但也有天生的壞種,行事正好與此相反,專門做這缺德的“破婚”之事,魯中地區叫做“打破頭楔”。“破頭楔”本是個木工術語,木器的明榫頂頭常插入上厚下薄的木片或竹片,以便堅實牢固,這種木片或竹片即謂“破頭楔”。木片“楔”進榫卯能使器物更加堅固,但要“楔”進剛剛經人介紹的男女雙方,這樁親事十有八九要吹。鄰村有個糟老頭子姓張,身材矮小,彎腰駝背,專門喜歡打“破頭楔”,更要命的是完事後還往往嫁禍别人。這不,王家老四都快三十幾好不容易說了門親事,這糟老頭子就上陣了,添油加醋、捕風捉影,将王老四一家說得一文不值,臨走還信誓旦旦地說,我就是王老四的鄰舍家,也姓王,按輩分是王老四他叔哩!得虧這媳婦精明,又另外托人打聽了一下,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但王老四的鄰居王老漢這下可倒了黴,原本跟王老四一家是挺好的爺們,怎麼現在見了面橫眉立目地,到底哪裡得罪了?直到老四媳婦嫁過來,才給澄清當初打“破頭楔”的根本不是王老漢!老四為這事還專門向王老漢正式賠了不是呢。
經過媒人的撮合,男女雙方都打聽過對方的情況,願意見面,于是就選個合适的日子,媒人帶着女方到男方家裡去,謂之“相”。當然地區不同,叫法不一,程序各異,什麼“小相”“大相”“小見面”“大見面”不一而足。男方要擺一桌像樣的酒席款待女方及媒人一行。女方一般是由姑娘的叔伯、兄長陪着坐席,為表矜持,姑娘很少動筷子吃菜,整個過程大半低着頭,一副不好意思的樣子。男方的父母一般坐在姑娘對面,以便細細端詳。這端盤子的必定是準姑爺了,姑娘要借小夥子上菜的機會,偷偷地仔細看看男方的身材、相貌,臉上有沒有麻子,身上有沒有殘壞(讀Cai Huai),将來要跟這人過一輩子呢,可馬虎不得。這頓飯吃得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說得都是“過年的話”,願不願意都不在酒席上說。如果女方滿意,事後會托媒人傳話,說姑娘說了“一切都由老的做主”,這就是答應了。如果媒人傳過話來,說年齡還小,等等再說,這就是沒成,酒席就白擺了。當然也有男方對女方不滿意,沒“相”中的,這種情況極少。
“相”過之後,雙方都滿意,這門親事基本算是定下來了。接下來在媒婆的聯絡下,雙方約定正式“訂親”,舊時又叫“送柬”“換帖”,雙方以此初步落實婚姻意圖。也有一些地方叫做“就了”,頗有古漢語的味道。男方請人用紅紙将求親之意寫成小帖,封面寫上“敬求金諾”“恭候金諾”之類求親的字樣,由媒人連同準備的衣料、首飾、化妝品、聘金等“彩禮”用一對大紅包袱包裹,送到女家。女方收到柬帖後要回帖,如“謹遵台命”“仰尊玉言”等表示同意親事,并回贈鞋帽、文房四寶等作為回禮。淄川地區回禮多用香、艾(諧音相愛)、鹽(意為有緣)、麥麸(意為有福)。臨淄則以糕若幹(按新娘年齡每歲1對)、高粱莛10雙、筷子9雙作為回禮,取意“十停九穩”。後來這些規矩漸漸地沒有了,簡化為男女雙方家人連同媒人一起吃頓飯,将彩禮送給女方,正式将親事定下來。這訂親的酒席規格要比相親高得多,一般是用博山的“四四席”,專門雇來廚師掌勺,食材的選用也很講究,點心不能上麻花(避諱“麻煩”),水果不能上梨(避諱“離”),菜盡量不上蝦(諧音“瞎”),即便席上有蝦,那也得叫做“鍋腰”。吃餃子要蘸醋,這醋要叫做“忌諱”。總之,一切都撿好聽的說,一切都往最好處做。訂親之後極少有反悔的,若是反悔了,彩禮是要退給男方的,有些不退的經常為這事上門吵鬧,弄得雙方都很沒面子。
訂親之後,男女雙方互稱“對象”,就可以大大方方地交往了。男方在農忙的時候要主動地到女方家裡去幫忙,以便好好地表現自己。女方也可以到男方家裡小住幾日,幫忙做飯,幹些家務,晚上則跟未來的婆婆住在一盤炕上,說話拉呱,以便培養感情。小夥子會經常給對象買些禮物獻殷勤,姑娘則熬夜給将來的丈夫做單鞋、棉鞋,表示對男人的關愛,同時也為了向男方展示自己的針線活路。那些針線活拿不出手的姑娘可就抓瞎了,男方還等着穿呢,這邊鞋卻做得又慢又難看,最後嬸子大娘都來幫忙,這才應付過去。總之,這段時間雙方的家庭都沉浸在歡快幸福的氛圍中,原本清苦的生活似乎也充滿了亮色。
一切似乎水到渠成,接下來男方托媒人到女家“要媳婦”,女方則将嫁女的生辰八字用大紅紙包好,交媒人帶回男家,男方據此請人選定“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向,這叫“查日子”。同時還要算出迎親、送親之人在屬相上的禁忌,一式兩份,叫做“年命帖”,一份挂在正堂,另一份給女方送去,叫“送日子”,一同送去的還有雞鴨魚肉面菜棗栗子等。之後男女雙方便是準備婚嫁物品了,男方“棉被子”多在四角放少許棉籽,取“輩輩有子”之意,女方的被子四角放方紅棗、栗子、花生之類,寓意“早生貴子”。改革開放後,人們對這些禁忌大多不再講究,隻要兩個人情投意合,父母願意,就到民政上把結婚證領了。不過在一些傳統的家庭裡,“查日子”“送年命帖”的習俗依舊沿襲下來。
娶親是重頭大戲,分“大娶”“小娶”,講究可就多了,各地也不一樣。舊社會士紳家庭一般是“大娶”,一般在白天進行,要備官轎、花轎,迎親送親的隊伍浩浩蕩蕩,場面宏大。一般百姓多是“小娶”,多在夜間進行,據說此風俗是跟博山一個惡霸翟三虎搶親有關。黑燈瞎火地,所以要點起燈籠火把,本來正大光明的喜慶事,卻弄得跟做賊似的。迎親的到了女方家,女家卻大門緊閉,需要叫門,要不斷地從門縫裡塞錢才能給開。進了大門還有二門,進了房門還有閨房門,總之得叫新郞費盡周折,掏盡了身上的紅包,才能見到新娘,畢竟人家的閨女養了二十多年,那麼容易娶走豈不便宜了你!這些習俗一直沿襲下來,現在年輕人結婚也都這麼做。也有急性子的受不了,頭腦一熱把大門給卸了,女家也不會真生氣,畢竟這是一輩子一次的大事,不能弄得不歡氣。
接下來各地風俗大同小異,新娘要披“蒙頭紅子”,到了婆家腳不能沾地,要“邁火盆”“頓性子”“坐時辰”,要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對拜。要吃面條,面條還不能煮熟了,此時有人會問“生不生?”新娘隻能說“生”,取生養孩子之意,因為能生養家族才能人丁興旺。婚禮結束後,男方要設宴款待送親的隊伍,這桌席叫“大席”,意指隆重、高貴。博山淄川一帶則叫“油客”席,大概是說送親的人見多識廣、油滑世故不好應付,因此要選一些酒量大且能說會道的陪客。這大席從天蒙蒙亮開始,一直喝到日上三竿甚至延續到中午才散,直到客人喝足了喝恣了為止。四四席第一道菜往往是海參,是這桌席的招牌菜,也是男家的門面。送親的長輩品嘗完後,要給廚子派發賞錢。有時女家“拿喬”(故意找茬),硬說海參做得不好,有股子抹布味,不給賞錢。這下可把廚子得罪了,下面的菜遲遲不上,于是男家的陪客趕緊敬酒打圓場,廚子最後領了賞錢才作罷。最怕的就是迎親的和送親的較上了勁,喝酒互不服氣,最後往往是兩敗俱傷,都喝“擰擰”了。
送親的隊伍吃飽喝足回去了,中午和晚上是宴請本村前來恭喜的親朋好友。喜公公喜婆婆先敬酒,然後是一對新人敬酒。新人敬酒時要鬧一鬧,有時表演吃蘋果,也有的拿一塊生姜問新娘子,這是啥?生的還是熟的?新娘子當然要說“姜”(“姜”與“将”諧音,農村裡把動物生養叫做“将”),說“生”,于是大家哄堂大笑,新娘子的臉紅到了耳朵根。
傍晚,鬧房的時間到了。俗話說,“結婚三日無大小”,而且魯中風俗認為,結婚不鬧一鬧,以後過得不旺相。鬧房的多是小叔子或年齡比較大的侄子們,可勁兒起哄架秧子,但大都文明有序,頂多就是讓新郎新娘講一講戀愛經過,誰先親的誰之類的話,現場表演一下等,不像現在那些鬧房的,做出一些低俗出格的事情來。小孩子對這些不感興趣,也聽不懂看不懂,卻一直念叨着什麼時候撒煙、撒糖。時候不早了,男家主事的用簸箕裝滿了喜煙喜糖往院子人群裡撒去,于是衆人紛紛去搶,搶到了就算是有福。最怕的是平時“為”的不好,到了撒糖的時候院子裡冷冷清清沒幾個人,那就顯得很沒面子。
最後人都散去了,新郎新娘也要入洞房休息了。家裡有小叔子的要給哥嫂送尿盆兒,這叫“小叔子送盆兒,早日抱侄兒”。送盆兒會有賞錢,所以小叔子很願意做這事。當然也有很“孬”的小叔子,或許是受了人撺掇,偷偷地在尿盆底下鑽個洞,讓哥嫂出醜,這也算是鬧房的一部分吧。還有就是很不文明的“聽房”了,甚至有人為了聽房竟然藏在櫃子裡、床下面,弄得小兩口很尴尬。不過現在這些“劣俗”幾乎絕迹了。
新婚第二天,新郎新娘要上墳祭祖,叫做“上喜墳”。三日之後,新娘子要回娘家,叫做“回門”,一般當天返回,也有的地方在娘家住6到8天的,叫做“住日子”。回婆家時女家還要備禮,要一早返回,意在吉利。至此,大禮才算告成。
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的,婚嫁習俗也在不斷變化改進,合理的、正能量的被繼承沿襲下來,愚昧落後甚至戕害人性的自然被淘汰。比如魯中地區曾經有過的“童養媳”“娃娃親”“換親”等就不複存在,年輕人甚至都未曾聽說過。當然也不見得新的習俗就都是好的,現在的“鬧伴娘”就很不文明,甚至涉嫌猥亵了。還有一些把新郎綁在樹上的,身上塗滿油彩的,讓喜公公親兒媳婦的,簡直低俗透頂,是萬萬不能任其發展的。所以還是要聽從黨和國家的号召,喜事新辦,不鋪張攀比,不大吃大喝,辦一個既節儉又隆重的“紅公事”。畢竟日子不是演給别人看的,是需要自己過的。婚後互敬互愛,踏踏實實經營好自己的小家庭,做一對安分守己、尊族孝親的好夫妻,這應該是源遠流長、亘古不變的永恒價值觀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