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七夕,很多人第一印象是“中國的情人節”,其實,我們都錯了,或者說不全面。
七夕:七月七,人稱“七姐誕”。
因拜祭活動在七月初七晩上,故稱為“七夕”。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後來,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因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内涵,使其成為了象征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非常具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産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七夕節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宋代。
在古代,七夕節是女人們的專屬節日。
在七夕的衆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七夕節發源于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
乞巧節:得名于“七姐誕”地“乞巧”習俗。七月七是七姐的誕辰,“乞巧”是“七姐誕”的重要習俗之一,故又稱“乞巧節”。民間相傳,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靓女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文獻中最早出現“牽牛”、“織女”記載的,是創作于西周的《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有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此時的牛郎織女還隻是天上二顆被人格化了的星辰,可見牛郎織女傳說最初來源于人們對星辰的敬畏和崇拜。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漢初《淮南子》中有“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的記載,兩漢時還産生了最早的關于牛郎織女形象的繪畫和雕刻。比如班固的《西都賦》和張衡的《西京賦》,都記載了長安西郊昆明池邊設有牛郎、織女石像的事情。而東漢《古詩十九首》已經将牛郎織女相愛而不能團聚的傳說初步做了一個交代:“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兩宋時可以說是七夕節的鼎盛時期,全宋詞中以七夕為題的作品超過百首,鵲橋仙更是成為佳作頻出的詞牌名。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在網上,有一份現代乞巧指南,這裡分享給大家:
一願得智慧,甲方要的我都會;
二願元氣足,青春作伴好讀書;
三願體康健,平闆支撐兩分半;
四願格局開,戀不戀愛都可愛。
我們每一個祈願,都是為了讓自己更好!
你說不是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