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者:王簡
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一個說得很泛溢的詞,雞湯學、成功學、神學、玄學、西哲五花八門,眼花缭亂,無所适從。
本篇文章中,我們探讨一下老子心目中的“人生境界”,是一種怎樣的存在,一種怎樣的标準。
老子在《道德經》對“人生境界”的命題,其實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一是“道”的層面,二是“德”的層面,三是“善”的層面。《道德經》帛書本和王弼本是有差異的,我會注解一下,讓大家了解。
“道”的層面。“道常無為而無不為”(37章,王弼本。此句帛本無。48章,“無為而無不為”,王弼本,帛書甲、乙本均殘缺,高明認為帛本是“無為而無以為”,見《帛書老子校注》,高明撰)
“德”的層面。“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38章,王弼本。帛本無“下德為之而有以為”此句)。
“善”的層面。“上善若水”。十善:處善下、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濁善清、攻善勝。(前八善第8章,濁善清,15、45章,攻善勝,78章。王弼本按“上善若水”,帛本甲按“上善治〈似〉水”,帛本乙按“上善如水”)。
有上、下自然會有中。有上善也應該有中善、下善。因此,首先得出“道、德、善”三者對應關系,“大中小道”對應“上中下德”對應“上中下善”。這裡就不搞這麼複雜了,我們隻探讨和構建老子的“道”和“德”的人生境界三個層次。大家隻要清楚不同層次的“道”和“德”,具備同等層次的“善”就可以了。這裡的“善”意為“擅長、善于”,不是“善良”的意思。
老子心目中的“人生境界”王弼本雖做增改,但并不太影響老子原意,而且已曆代沿用至今,我說“上善如水”還要被糾正錯别字,因此我們取王弼本。《道德經》彙總後得到這幾句話: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沿用這幾句話的文字排列、邏輯和原文用詞,王簡構建和重現了老子心目中的“道”與“德”的三個不同層次,說是“人生境界”的三個層次也挺恰當,錄入《道理經》:
“上德不德,無為而無以為。大道無道,無為而無不為。
中德有德,無為而有以為。中道有道,無為而有不為。
下德不失德,有為而有以為。小道不失道,有為而有不為。”
【王簡譯】
上德,不認為世上有德,順其自然就做了,并不認為自己在做有德之事;
大道,不認為世上有道,順其自然就做了,沒有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沒有想做而做不成的事。
中德,認為世上有德,順其自然就做了,認為自己在做有德之事;
中道,認為世上有道,順其自然就做了,沒有想做而不能做的事,隻有想做而做不成的事。
下德,時刻提醒自己不失德,按照德的要求行事,認為自己在做有德之事;
小道,時刻提醒自己不失道,有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有想做而做不成的事。
這就是我認為老子心目中的“道”、“德”的三重境界,或者說是“人生的三重境界”。
對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怎麼理解。理論上,概念和邏輯上的“德”也有不同程度的“德”,上德之上還有上上德,下德之下還有下下德,但既然都命名為“德”,上德和下德就同屬于“德”的範疇。或許老子心目中的德是有分數的,比如上德80-100分,中德60-80分,下德自然就是60分以下了,不及格。“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下德雖然還是德,但是不及格,所以老子稱之無德。我們就這樣理解吧。
看到這裡,如果您還看得懂的話,特别是對人生三重境界的不同差異能明白和理解,那麼您應該對《道德經》非常熟悉,已得其十之六七,因為您起碼能分清楚,“無為,無以為,無不為;有為,有以為,有不為”的區别。如果您實際上已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按三重境界在修煉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那麼您已經是“悟道”中人了。
注意,我不會說某人“覺醒了”,“悟道了”,隻會說某人“覺醒中”,“悟道中”。“悟道”是一個過程,沒有終點,也不存在這個終點,是一個永不休止的過程。某人說他“覺醒了”,“悟道了”,隻可以說相對另外一個人,另外一類人相比較而言,或許也不存在這個比較的标準。千人千面,萬人萬解。大道無形,大道無道。萬人萬道,萬道萬解。沒有标準的“修身”、“悟道”公式,隻有自己去“悟”去“修”。
關于“覺醒”和“悟道”的話題,寫過一篇文章《你“覺醒”了嗎?下次見到這個問題,你要想起一道菜,和蜜蜂蝴蝶》,有興趣的可以去翻翻。
上德、大道境界。已是天人合一。天之無為,人之有為。世人的道與德,對于他來說,并不存在。他自身就是道,自身就是德。(或許連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他很清楚自己的能量和能力,不會去做不能做的事,不會去想做不成的事。所以他凡事順其自然就做了,沒有去想,不能做的事;沒有去做,做不成的事。他可能也是一個普通人,一名勤奮努力的老職員,一名終日奔波勞碌的外賣老哥,一名一貧如洗,埋頭學問的學者,一名任勞任怨,養育兒女的母親,一名無怨無悔,駐守邊疆的戰士,他們很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在做什麼,怎樣去做,充滿希望和快樂,并将這份愛鋪滿大地。上德大道之人與财富無關,與權勢無關,與地位無關,與自己對自己以及天地萬物的理解有關。
中德、中道境界。與上德大道的區别就是一個心中無道無德,一個心中有道有德;一個随心所禦,一個随心所欲。一個無所不為,一個有所不為。
下德、小道境界。不離道、德,随心所遇,有選擇權,沒有決定權。
不入德,不入道。不明道、德。随遇所心,随波逐流,見人人話,見鬼鬼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在做什麼,如何去做。直到老死,也不知道為什麼來這世上,或許壓根沒想過這個問題。
道與德不高深的,想清楚了就很簡單的,老子自己說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它就在我們的身邊。為了更好理解,我們舉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一下不同境界的人,對同一件事情的處理有什麼差異。
日常案例彭宇事件,影響極大,媒體稱之為受之影響中國道德水平倒退五十年,大家可能大多聽過,大緻的經過: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門廣場一公交站台等83路車。人來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鑒定後構成8級傷殘,醫藥費花了不少。老太指認撞人者是剛下車的小夥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賠13萬多元。彭宇表示無辜。他說,當天早晨3輛公交車同時靠站,老太要去趕第3輛車,而自己從第2輛車的後門下來。“一下車,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趕忙去扶她了,不一會兒,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動過來扶老太。老太不停地說謝謝,後來大家一起将她送到醫院。”接下來,事情就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老太及其家屬一口就咬定彭宇就是“肇事者”。(事後多年,媒體宣稱彭宇承認自己不小心碰到了老太太。)
引起軒然大波的是南京鼓樓區法院某法官的判決依據和邏輯:
不是你撞的為什麼要扶?
摘自網絡
引發後果:
此案判決後,經媒體報道,引起系列連鎖反應。全國各地出現多起類似事件中的老太太,老頭兒沒人扶,有個路人跌倒在馬路上沒人救治,慘遭多車碾壓,甚至連熙熙攘攘的人行道邊跌倒的老人家被直接隐形,任由人流從身邊經過。國人陷入沉默與糾結。網民“任我赢”在網上發布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老人臉朝下倒在人行過道上,一根拐杖被甩在一邊,邊上站着的好幾個圍觀者似乎想要上前幫忙,卻又因為顧慮而裹足不前。帖子中還提到,有不少經過的人提醒那些試圖上前幫忙的市民:不要扶,小心扶了以後被賴上,遭殃、破财。在對該帖多達2萬多條回複中,支持明哲保身和譴責路人冷漠的聲音,基本上各占一半;但不論持何觀點,讨論者都達成的一點共識是:路人的小心,是有道理的。彭宇案後,有公衆認為“判決結果讓國人的道德觀倒退了50年。”彭宇案,留給國人一個被普及的道理:“不是自己的事少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是不想扶,是扶不起。”
摘自網絡
點評:
1、這位法官沒讀過《道德經》。
2、不知道什麼是“道”,什麼是“德”,什麼是“道德”。
3、不是業務不精的問題,是不懂!我國現行司法原則是“無罪推定”,僅憑假設和推測怎能斷案。
4、國家法規、政策,公權部門執法、執政水平,對全民道德觀念,道德水平有巨大影響。
回歸主題,我們重點探讨,三種境界和不入境界的人,如果遇到類似情況,會有怎樣的差異?
上德、大道:情況不緊急,有旁人的話會請求協助或自行取證(如實記錄現場真實情況,沒毛病),情況緊急會馬上采取最優合理方案,報警或自行救助,不會考慮可能出現的索賠,人命關天,救人再說。就算事後被訛了也不會後悔。事後悄然離去,不聲張,不會主動要求榮譽。并不認為做了什麼大事,認為是份内應該做的平常事情,心境平和。甚至大多數緊急情況下本能的第一反應就是救人,哪怕存在高度的危險性,甚至喪命。
中德、中道:大體同上。心情較激動,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大好事,發朋友圈,享受衆人稱頌,不介意媒體關注(有的話)。
下德、小道:心裡巳經決定要救助。心理活動劇烈。首先自行視頻取證,請求路上取證和協助。不會占主導地位,甯願擔當從屬協助角色。如果沒有人證或沒帶手機無法取證,會更加猶豫和糾結,但不會離開,或許會保持一定距離觀察,或者會選擇等侯一下,看有無路人經過。救助完成心情極激動,充滿自豪感,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大事。發遍朋友圈、微博、頭條、抖音,極享受衆人稱頌,主動尋求媒體關注。事後多天、多月、多年偶爾會“不經意”提起。
不入德、不入道:加快腳步,有多遠躲多遠,裝作看不見。或者做吃瓜群衆,“好心”提醒躍躍欲試救人者,提醒其注意法律風險。發遍社交媒體引流,甚至開直播。事後發遍朋友圈,虛構、誇大自己作用和功勞,埋怨為了救人飯都沒吃,好餓。
大緻就是上述表現吧。不同境界的人處事方式、風格、邏輯、格局完全不同。不僅僅體現在扶人救人這件事情,這隻是一個縮影,而會體現在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體現在工作、生活的每一個小小的細節中,也同時決定了自己未來天花闆的高度。
最後,換另一種方式,從另一個角度對“人生境界”進行總結:
“人之境界,何和與合。
獸人,人獸合一,為生惡行。
小人,人邪合一,為生邪達。
凡人,人本合一,為生而生。
能人,人德合一,為樂而生,随遇所心。
君子,人己合一,我生他生,我樂他樂,随心所遇,造福衆人。
賢人,地人合一,衆生衆樂,随心所欲,造福國人。
聖人,天人合一,天下人生,天下人樂,随心所馭,造福天下。
人皆可聖,人己合一,内聖也。
弱者,受助。凡者,自助。能者,助人。賢者,助衆。聖者,助天下。
能人,随遇所心。君子,随心所遇。賢人,随心所欲。聖人,随心所馭。”
(《道理經》)
原創/作者:王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