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秦國的商鞅組織變法時,為了樹立威信,就許諾說誰能把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但是沒有人信,大家都覺得這恐怕是個騙局。
于是商鞅把賞金提為50金,終于有一個人抱着試一試的心态去搬運木頭。商鞅也信守承諾,從此在百姓中建立了很高的威信。
這就是“立木為信”的來源。
而與之相反的是在400年前的一個曆史事件。
想必大家學過曆史的都知道,周朝覆滅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一個典故“烽火戲諸侯”,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不惜數次燃燒烽火,戲弄諸侯,耗盡了他們的信任,最終,“狼來了”喊多了,于是就将整個國家都葬送掉了。
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遊戲。
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後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
由此可見,“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立木取信”再到“烽火戲諸侯”,其實我們都能明白,“信用”這個詞對于人來講是多麼的重要。
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該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告訴孩子,做人就應該要有誠信。
周幽王與諸侯之間的關系,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是不是有一點共同之處?諸侯依附于周王就像孩子未長大之前依附于父母一樣,而如果父母總是不注意兌現自己給孩子許下的承諾,就好似周幽王拿烽火一次又一次欺騙諸侯一樣,最終結果是孩子會成為一個不懂得誠信的人。
曾子殺彘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的父母其實扮演的都是曾子妻子的角色,而很少有父母能做到曾子那個程度。
可能在父母眼中看來,孩子還小,已經對他做出承諾的事情如果沒有兌現其實并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因為小孩子的忘性大,也許昨天還在為了沒有買答應給他買的玩具或者他愛吃的零食而生悶氣,第二天就又笑嘻嘻的和父母關系親近起來,并不會出現什麼嚴重的後果,所以才會忽視。
其實父母這樣做的後果當然是非常不好的。因為會讓孩子習慣“承諾這個東西我可以給,但我不一定給你實現”的行為方式。
人說“一諾重千金”,但是在孩子的眼中看來,承諾這東西不過是暫時的緩兵之計罷了,一諾可能會變得一文不值。
這樣咱們漸漸就會發現,孩子會很輕易的許下承諾,但是他不會百分百執行。
如今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人,答應的好好的,卻能臨時說有事,然後反悔。一次兩次還不在意,次數多了就會明白,原來隻有自己把那件事情當了真,漸漸的耗費掉自己的信任。
那麼,父母如何讓孩子成為“立木為信”中的老百姓而不是“烽火戲諸侯”中的諸侯?
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是父母,一個是孩子:
1、一諾千金,用自己的言行告訴孩子誠信是立身之本
或許對有些人來說,承諾是一個能輕易許出的東西,但是于我自己來說,如果是不能百分百做到的事情,我就不會給對方肯定的答複,并不是不自信,隻是因為我不喜歡看到别人從喜悅到失望的樣子,不希望成為别人眼中滿口跑火車的人。
那些經常給孩子承諾卻又習慣性忘記的父母,不能說你們不愛孩子,隻是你們沒有真正把他們的話放進心裡去,說來說去還是身為長輩的心态在作祟。
所以,在我們給孩子承諾以前,最好先思量一下,看是不是能夠确保能實現自己許下的承諾。
然而我也知道,生活中總有一些變數,這些變數有時候讓父母們不得不失信于孩子。
比如昨天晚上看到我一位老師的朋友圈,是這樣的:
老師她并沒有說因為孩子總希望自己能夠早點回家,就對孩子承諾“媽媽明天一定能早點回家”這樣可能并不能做到的事情,而是希望通過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真正做到早回家,滿足兒子的期望。
做不到就不要給孩子承諾,臨時有事沒能履行承諾也一定要和孩子解釋清楚原因并道歉。
咱們把孩子的話真正放在心上了,才會盡量不違背對孩子的承諾。
2、糾正孩子的不允諾行為
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因為玩心較重,對自己的要求也不會那麼高,所以有的時候可能轉眼就忘記自己前段時間對别人的承諾。
比如有一個公益廣告裡面,老人因為子女說要回來吃飯,忙着準備了一桌的飯菜。
但是,兒子、小孫子、女兒都接連打來電話說自己因為有事,不回家吃飯了,老太太挂完電話隻能歎息:忙,都忙,忙點好啊!
這則公益廣告看的人十分揪心。
因為老人的子女明明應該回家陪老人吃飯的,但是又取消了,讓老人先是期待與高興,然後變成了孤單與落寞。
這家的大人首先就沒有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所以孩子也有樣學樣。
所以,要讓孩子知道誠信是立身之本,做一個言出必行的人,首先父母要做好表率,然後糾正孩子不允諾的行為。
比如上面的案例,完全可以告訴孩子,答應去看奶奶就一定要去,不然奶奶一個人多孤單啊!
周幽王因為烽火戲諸侯誤了國,但商鞅卻因為立木為信而在百姓間樹立了威信,使國家變得更加強大。
以大襯小,讓孩子明白誠信的重要性并嚴格遵守,這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