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如何解釋霧霾

如何解釋霧霾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5 12:51:16

文/李華強

如何解釋霧霾(字說霧霾)1

一到冬天,極易産生霧霾天氣,給人們的生産生活造成不良影響。今天人們常常将“霧”和“霾”組合在一起,用“霧霾”表示污染天氣,但從《說文解字》的角度看,“霧”和“霾”形音義皆不同,表示的是兩種不同的天氣現象。

如何解釋霧霾(字說霧霾)2

“霧”的繁體作“霚”。《說文解字•雨部》:“霚,地氣發,天不應。從雨,敄(wù)聲。”“霚(霧)”是形聲字,“雨”作形旁,表示其意義跟雨雪有關;“敄(務)”作聲旁,表示讀音。“霧”本義指地氣蒸發、天不應和而産生的天氣現象。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在其下注:“地氣發而天應之則雨矣。”意思是說,地氣蒸發,天若應和,就會化作雨。這是古人從天地陰陽的觀念出發,對“霧”籠統的看法。按照現代辭書的解釋,霧是地面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大量微小水滴漂浮在空氣中而形成視程障礙的自然現象,從根本上講這與古人的認識是一緻的。

如何解釋霧霾(字說霧霾)3

對于“霾”,《說文解字•雨部》解釋說:“霾,風雨土也。從雨,狸聲。《詩》曰:‘終風且霾。’”“霾”也是形聲字,“雨”作形旁,“狸”作聲旁。“霾”本義指刮着風像下雨一樣落塵土。《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描述的就是這種天氣。“霾”從本質上看是一種惡劣天氣,但由于古時污染物較少,空中飛蕩的大多是塵土。而今天“地氣”中飛揚的多是工業揚塵、化學煙霧、餐飲油煙、汽車尾氣等污染物,它們中的細顆粒物(PM2.5)持續積聚,超過大氣循環能力,再遇靜穩氣候條件,就容易造成“霧”“霾”難辨的天氣,成為人類健康的隐形殺手,我們把這種天氣稱作“霧霾天”。在霧霾天,最好的防護就是減少戶外活動。西晉張華《博物志•雜說》中記載了三人在濃霧中行路,結果一人無恙、一人患病、一人死亡的故事。問其原因,無恙者說,“我飲酒,病者食粥,死者空腹”。說明古人已經注意到調節飲食,增強自身抵抗力的重要性。

《說文解字》裡還記載了一種産生原因與“霧”相反但比“霧”更嚴重的天氣現象,就是“霿(méng)”。《說文解字•雨部》:“霿,天氣下,地不應,曰霿。霿,晦也。從雨,瞀(mào)聲。”“霿”是天氣下降、地不應和而産生的連日月都看不見的天氣現象,這是我們不願看到的。但由于人類的高密度活動和工業經濟的迅猛發展,在20世紀中葉,英國倫敦等地出現了霧霾籠罩、白天猶如黑夜、造成很多人死亡的“霿”天氣,給人類敲響了警鐘。

《說文解字》對“霧”“霾”及“霿”的解釋,是中華先民在生産力不發達的條件下,對天地自然變化的觀察和思考,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古人早已認識到了人類活動與天氣現象的密切關系。《禮記•月令》:“孟冬行春令,則凍閉不密,地氣發洩……行夏令,則國多暴風,方冬不寒”“仲冬行夏令,則其國乃旱,氛霧冥冥,雷乃發聲。”若在冬天,實行春、夏季不合時宜的政令,進行違背天時的活動,就會出現地氣外洩、暴風發作、霧氣蒙蒙等現象。古人這種“因天時”“制人事”的“天人合一”生态觀,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啟示和借鑒。在生态環保壓力劇增的今天,我們更要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像古人那樣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把綠色發展貫穿于經濟社會和生态文明建設的實踐中,踐行綠色低碳工作生活方式,努力保持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動态平衡。隻有這樣,“霧霾”才會越來越少,“藍天”才會越來越多,我們的家園才能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

(作者系漯河市政協調研室副主任、河南省文字學會許慎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