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占林子四川話

占林子四川話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00:18:52

占林子四川話(堂客看田缺的主勞)1

占林子四川話(堂客看田缺的主勞)2

01 四川方言中的民俗

方言是一個地方風土人情和民風民俗的載體,四川方言裡關于家人親戚的稱謂中就有許多有趣的四川民俗貫穿其中。

打個比方,“丈夫”和“妻子”是普通話裡偏正式的說法,如果是四川話口語裡頭的喊法就相當多。每個喊法都包含了當地的風俗文化和男女之間社會分工的差異。

普通一些的說法便是“老公”、“老婆”之類的,親密一些的喊法會說“我的男人”,“我家女人”,如果是哪方的家庭地位高,還會叫做“當家的”、“屋頭的”。除了這些叫法以外,有些地方還把“丈夫”叫做“主勞”、“門前人”,“妻子”喊做“婆娘”、“堂客”、“屋面人”。

這裡面“堂客”的喊法非常有意思。“堂客”的叫法并不是四川方言裡獨享的,湖南湖北重慶等地都有這個說法,由此也有學者推斷“堂客”的說法是由清代湖廣填四川的時候帶入川的。“堂客”這個說法在清代的許多文學作品裡頭都能看到,比如清代吳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第二七回中便寫道,“到明日,拿四樣首飾來,仍舊叫我家堂客送與他,擇個日子就招人便了。”

占林子四川話(堂客看田缺的主勞)3

為啥子四川方言裡面“堂客”是老婆的意思呢?

這就要扯到中國的傳統家庭建築格局了。在以前正式一點的家庭建築格局裡面正中是“堂”,堂的後面是“室”,而兩邊稱為“房”。這個家裡住在哪個位置,就決定了家庭地位。高堂、令堂、妻室、正室、偏房……這些稱謂一眼就能看出其家庭地位。

堂屋是供奉家族祖先牌位的地方,也是一個家裡最重要的地方,能進到堂屋來食香火的人自然是家裡重要的人。但是老婆畢竟是外姓,所以加上一個“客”的稱呼,合稱“堂客”。

除了夫妻之間的稱謂,父母對兒女的喊法也可以直接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分工和各自的地方。比如有些地方會把“兒子”喊作“看田缺水的”、“看田缺的”、“放牛的”,“女兒”則喊成是“鍋邊轉的”、“燒鍋的”、“繡花的”“看米鍋水的”等等。有些家庭也會把兒子稱為“讀書的”,對外人說起來都是一臉驕傲的表情,“我們家裡那個讀書的怎麼樣怎麼樣,舊時家裡出個讀書人自然是值得驕傲的事情。男孩子讀書的機會多一些,女孩子的命運就那麼好,以前會把“女兒”稱為“菜格兜”。

占林子四川話(堂客看田缺的主勞)4

說完了家裡人,我們再來說一下親戚之間的稱呼。相較家人之間的稱呼,親戚之間的稱呼地方特色就更加強烈了。

四川方言中裡,姐妹的丈夫之間互稱“挑擔”,也有的地方叫“挑擔子”、“老挑”、“挑挑”的。為啥子會叫這個呢?這都和大家都是女婿有關。

以前每到農忙或者收獲季節,女婿都會到老丈人家幫忙。四川多山路,很多時候搬東西都是用的籮筐“挑”和“擔”,所以同命相連的女婿之間互稱為“挑擔”。現在這種情況少了些,不過“老挑”、“挑挑”的稱呼卻保留下來了。

占林子四川話(堂客看田缺的主勞)5

02 四川方言裡一些消失的稱謂

随着現在普通話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很多四川方言自然而然地就消失了。四川方言裡的稱呼也是這種情況,以前還有聽到“這是我的堂客”的說法,現在人聽到“堂客”的喊法估計就一頭霧水了。

随着以前的計劃生育政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都是以小家庭的形式存在,以前那種大家族的生活方式逐漸變少,親戚之間的關系也越來簡單。比如以前親戚之間還會用”堂”和”表”來區分親疏關系,“堂哥、堂弟、表弟”的喊法盛行,現在很多人圖簡單就直接“哥、姐、弟、妹”的統一稱呼了。

這種簡單明了的喊法現在直接在整個家族中的蔓延開來。打個比方,以前還有種稱謂叫做“叔伯兄弟”、“叔伯姊妹”等等,堂兄弟、堂姐妹的配偶,也不會如以前一樣稱呼為“叔伯嫂嫂”、“叔伯兄弟媳婦”、“叔伯姐夫哥”、“叔伯妹夫”等複雜的關系,恐怕現在人已經沒有精力和興趣去細究每個人直接的關系,直接便以“嫂嫂”、“兄弟媳婦”、“姐夫”等籠統的稱呼代替了。

占林子四川話(堂客看田缺的主勞)6

除了“堂”和“表”的區分,四川方言裡曾經還有“内外之分”。以前四川方言裡将妻子兄弟的子女稱“内侄兒”“内侄女”,丈夫姐妹的子女稱“外侄兒”“外侄女”,而自己的兄弟的子女稱“侄兒”“侄女”,自己姐妹的子女稱“外侄”“外侄女”。現在這些稱謂也是越來越簡化了。

就筆者自己個人的經驗而言,身邊有些年輕人甚至連“堂”、“表”關系也懶得區分,也沒有什麼輩分和排行的概念,兄弟姐妹間甚至可以如朋友一樣直接叫名字,或者叫“xx哥”、“xx姐”。

輩分和排行的概念逐漸消失,一些特有的稱呼更是無影無蹤。

前面說到,姐妹的丈夫之間互稱“老挑”,那麼姐妹稱自己姐妹的丈夫是啥子呢?“姐夫”、“妹夫”是普通話裡的說法,方言裡裡稱為“姐丈”、“妹丈”,不過這種喊法現在已經很少見了。自己父親兄弟的子女,現在多喊“侄兒”、“侄子”,以前還有一種“侄男”的喊法,重點強調一個“男”字,現在這種喊法也少見了。

占林子四川話(堂客看田缺的主勞)7

以前四川方言裡面還有一種用血親稱謂表示姻親關系的說法。舉個直白點的例子,以前在達州一帶會把妻子的父母稱為“幹爹”、“幹娘”,宜賓一帶會将丈夫的父母稱為“幺叔”、“嬸嬸”等喊法。不過這種喊法現在已經很少見了,隻在一些資料中可以見到。

時間再往前推移,“老表”的說法可能大家還不算陌生,這個說法是專指母親兄弟的兒子,現在也常用在表兄弟身上。再看宜賓樂山等地,會将“祖父”稱為“姥爺”,也有“姨爺”的說法。

現在很多說法和方言都随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消失,輩分和排行的概念也逐漸消失,你們說這些到底該不該保留下來呢?


【 方言十八扯 030】

【歡迎關注“成都十八扯”同名公衆号】

【往期專題精選】

從恭祝長壽到罵人雜種,四川方言“龜兒子”的變化

在四川話裡頭啥子可以說,啥子不能說 | 四川話裡的避諱與禁忌

四川人嘴裡的“瓜娃子”| 四川方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