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每年的清明總是在公曆的4月5日左右,而同屬傳統節日的端午和中秋,日期卻不固定呢?這就要從陰曆與陽曆、公曆與農曆的關系開始講起了。
我們常說的曆法,其實是基于天文觀測來制訂的,當然在曆法中還包含着大量人為約定的因素。目前我們官方使用的曆法是公曆,它是一種太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訂的曆法。出于方便的考慮,如今世界絕大部分地區通行的都是這部曆法,所以大家在出國旅行的時候完全不必為此擔憂。
借助天文觀測我們知道,一個回歸年的實際長度約為365.2422天。但公曆約定一年的長度是365天,這每年多出的不到0.25天,則會積累為四年後多出的一天,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閏年的2月29日。
有了陽曆自然還有陰曆,陰曆是以月亮周期為基礎制訂的曆法。從地球上看,月球運行一個周期是一個朔望月,即從這次滿月到下次滿月的時間,它的平均長度約為29.53059天。如果一年有十二個月,那麼用月亮周期算下來一年隻有354天。陰曆其實隻在阿拉伯等少數地區使用。
我們中國常說的農曆屬于什麼呢?其實農曆既不是陽曆也不是陰曆,而是陰陽合曆。在農曆中,既要考慮朔望月周期作為曆月的基礎,又要考慮到太陽回歸年的周期,因此在農曆中除了閏日之外還會經常出現閏月。
在人類上萬年的生産生活中,太陽對人類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們的祖先創造性地提出了二十四節氣的概念。簡單來說,二十四節氣就是以太陽周期為基礎,将一年的365.2422天平均分成24份,每隔15天左右就是一個節氣。它将太陽的運行規律與地上的萬物生長節律相聯系,體現出我們祖先非凡的生存智慧。
清明節,是一年之中唯一一個既是節日又是節氣的日子。因為清明屬于二十四節氣,因此在公曆中它的日子基本是固定的,總是在每年的4月5日(也偶爾出現在4日或者6日)。而其它的傳統節日,如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等,則都是以農曆為基礎的節日,它們的公曆日期自然就不固定啦。
小夥伴們,你猜對了嗎?結合上面的知識,你能想出為什麼清明節有時候不在4月5日,而是在4日或者6日嗎?(肖春芳、蔡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