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全球資源配置公平

全球資源配置公平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1 21:05:35

全球資源配置公平?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二級研究員 沈開豔,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全球資源配置公平?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全球資源配置公平(強化全球資源配置要有平台思維)1

全球資源配置公平

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二級研究員 沈開豔

2019年11月,在上海考察時提出了強化“四大功能”的要求,即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強化高端産業引領功能、強化開放樞紐門戶功能。

其中,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放在“四大功能”之首,充分體現了上海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代表國家參與全球化和國際經濟競争的核心功能。

所謂全球資源配置功能,簡單來說是指在全球範圍内集聚和配置資金、信息、技術、人才、貨物等要素資源的能力。這是不是意味着要把所有的戰略資源、生産要素都吸納、凝聚、配置和激活呢?顯然,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事實上,在全球化進程面臨一系列新挑戰的大背景下,全球資源配置呈現出新趨勢、新特征。以美國、德國、日本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正在趁全球産業鍊、價值鍊、供應鍊、創新鍊深化發展的契機,将本國經濟資源和要素融入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之中,加強在高端産業和高端要素資源領域的先發優勢,以期再一次引領全球經濟和産業發展。

與此同時,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意識到全球經濟融合發展與競争格局演化變革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正在努力推進高端産業特别是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應該主要針對的是高端資源,包括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等特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次演講主要想從德國的經驗和做法談起,看看對我們有什麼啟發。

讓企業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研發、工匠人才培育的主體

德國是全球第四大、歐洲第一大經濟體。近年來,在全球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德國經濟發展總體上保持穩定。其中的關鍵在于,德國堅持發展實體經濟和不斷創新,堅持走專業化、技術化、精細化、标準化道路,牢牢把握全球産業鍊、價值鍊高端,在資源配置和産業引領方面保持較強的競争力。

在德國的衆多做法中,有一條可謂主線,那就是始終把企業作為重中之重,讓企業成為市場資源配置的主體,讓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研發的主體,讓企業成為工匠人才培育的主體。

有人也許會問,德國不是曆來重視政府規劃的作用嗎?的确,與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德國政府更加重視工業發展中的科技創新和科技體制的戰略制定。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的競争力并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領先機,德國率先提出“工業4.0”概念。

但在經濟發展的具體過程中,德國的企業發揮着市場主體作用,政府主要起到支持和引導作用。特别是,在企業研發、創新和市場化拓展中,完全按照市場方式進行,政府基本不加以幹預。

德國企業深知,持續的競争力需要依靠源源不斷的新産品、新創意。因此,德國企業的研發投入占到全年總研發投入的2/3。這對德國産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整體經濟實力的穩定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

舉例來看,汽車制造業被譽為德國“工業中的工業”,集中了全德28%的研發人員,汽車工業中1/9的員工供職于研發部門。基于強大的研發實力,德國汽車工業平均每天約有10項專利産生,進一步夯實了汽車工業在德國經濟中的核心地位。

創新離不開人才。“即使做一顆螺絲釘也要做到最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工匠精神。德國的工匠精神包括專注精神、标準主義、精确主義、完美主義、秩序主義、厚實精神等六大内涵。而工匠人才的湧現,得益于其強大的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被一些人稱為“世界上最好的培養技術人才的教育模式”。所謂雙元制,指的是以私人辦的企業作為“一元”、國家辦的學校作為另“一元”,即職業教育由企業與非全日制職業學校合作進行的一種模式。

資料顯示,約65%的德國年輕人會選擇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在2至3年的學習期間,企業學習時間占60%—70%,學校學習時間占30%—40%,更為突出技能培訓。

這一制度安排為德國企業輸送了大量理論知識豐富、實踐技術過硬且富有一定創造力的熟練工人,為“德國制造”積累了豐富的人力資源。

中小企業無須“四處出擊”,而要努力成為“高精尖專”

談到德國經濟,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大衆、西門子、寶馬、奔馳等大型跨國企業。實際上,德國的經濟命脈更大程度上依賴于上百萬家中小企業。無論是在制造業産業鍊上遊、中遊,還是下遊,德國都擁有一批具有競争力的中小型企業,可稱之為“隐形冠軍”。

受總量規模的限制,這些中小企業不太會“四處出擊”、從事多元化經營。它們深知,要想在行業生産中占有競争優勢,必須掌握專有的生産技術和研發能力,成為行業裡的“高精尖專”。這一理念造就了德國家族式企業的百年傳承。

目前,全球3000家“隐形冠軍”企業中,1/3以上在德國(1307家),遠遠超過第二名的美國(366家)與第三名的日本(220家)。其特點是,規模小(年收入小于50億歐元),卻曆史悠久(家族企業居多);在某一細分領域享有國際聲譽,市場份額占據全球前列;企業更關注長期利益,人員和經營戰略比較穩定,管理理念具有可持續性。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創新不是各自為政,而是一個鍊條。在德國,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中介機構協同研發創新,對科技創新和轉化發揮了關鍵作用。

比如,德國作為世界上主要的化工産品出口國,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研究機構和專業人士。特别是,58所大學的化工系、24所大學的應用科學系、68所非大學化工研究機構,為德國化工制藥業多年來保持研發優勢奠定了堅實基礎。

位于法蘭克福的史太白技術轉移中心是德國創新驅動的源泉,每年完成5000多個技術轉移項目,業務遍及研發、咨詢、培訓、轉移、投資、資産管理等全産業鍊,著名的孵化成果包括奔馳、博世等世界500強企業。

阿德勒斯霍夫高科技産業園區是德國最成功的高科技産業園區之一。它以大學、非大學的科研機構、企業、園區專業管理公司等為主體,通過學生實習、課題研究等形式,推動研究機構、大學、企業進行良好合作,在産學研緊密結合、協同創新上走出了一條成功道路。

各類商會、協會也是德國制造業長盛不衰的重要一環。這些機構除了促進上下遊企業之間的對接、合作,還提供法律、财務等個性化解決方案等服務。同時,還有專門的機構運用系統化思路對企業或産品進行孵化、包裝、設計。

提升城市能級與核心競争力,應當做到“兩業都要硬”

上述做法強健了德國的“經濟肌體”,使之在資源配置和産業引領方面保持較強的競争力。以此為借鑒,上海有必要進一步打造有利于高端要素資源集聚和配置的平台,更好發揮政府推進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和發展的作用。

要着力打造高端産業集群,提升城市能級與核心競争力。近幾年,“城市能級”成為一個熱詞,也是學界研究的一個重點。從産業發展的角度來說,提升城市能級的關鍵是打造高端産業集群。

在這個方面,不能沿襲傳統路徑,即在産業分立的框架下,通過轉移或消滅制造業來促進服務經濟。相反,有必要做到“兩業都要硬”。

一方面,大力發展制造業,但不是“撒胡椒面”。對上海來說,要勇于打破制造業門類齊全、全面發展的格局,選擇具有比較優勢的重點行業,集中發展适合城市特點的先進制造業,打造高端産業集群。

目前,全球制造業更多呈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的特點。其中,智能制造已成為全球制造業創新發展的一大亮點。上海應當積極擺脫低附加值的路徑依賴,堅定走向擁有自主品牌、核心技術與核心部件生産能力的價值鍊高端,并主動運用信息化、智能化技術來改造傳統制造業。

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服務業,重點在提升突破。服務業是上海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也是城市産業升級、創新發展和功能提升的重要引擎。沒有服務業大的提升突破,就不可能有城市核心功能大的提升突破。随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孕育興起,服務業生産效率的革命性提升、制造業服務化的融合性态勢、城市功能升級的戰略性機遇,為上海服務業發展開啟了更廣闊的戰略空間。

要着力規範市場秩序,推進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發展。城市競争力的提升離不開本地企業創新能力的增強。德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在企業特别是中小科技型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政府有必要提供扶持和幫助,進一步規範市場秩序。

當前,上海應當聚焦完善專業化技術平台和技術基礎設施,并采取綜合措施來降低中小企業的技術投資和研發風險。為此,有必要盡快打破行政主導的技術創新資源配置模式,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切實加強知識産權保護,進一步賦予人才和創新主體自主權,進一步健全協同創新、轉移轉化的創新收益分配制度。

打造全球網絡節點城市,為高質量發展彙聚要素資源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上世紀80年代以來,德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主要的商品出口國,一個原因是擁有分散在各個細分市場、默默耕耘并成為行業領袖的中小企業。

為了促進我國的制造業邁向中高端,工信部于2016年開始培養中國制造業的單項冠軍企業。這可視為國家有意培養本土化的“隐形冠軍”。

上海擁有産業高地和科技優勢兩個基礎條件,在先進制造業領域具有較強的國際競争力。下一步,有必要在支持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引導企業走自主創新研發之路以及培育“隐形冠軍”方面有更大作為。這也是提升産業國際競争力、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動力所在。

培養以中小企業為主的“隐形冠軍”,一個着力點是營造适合中小企業從事技術創新和長遠發展的政策環境、産業環境。要鼓勵中小企業在細分市場領域更專業化、精細化、标準化經營,鼓勵企業以創新和創意來發掘行業潛力和市場空間。

根據戰略目标定位,上海要成為具有全球協調功能的節點城市,還必須形成能夠承載全球網絡經濟流動性的功能載體。然後,各種高端要素資源在這一載體上大規模流動,并通過更高效率的重新組合與配置擴散至全球。這意味着上海的開放不能是單向度的,而必須是内外協同開放。

在對内開放方面,要進一步融入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之中。通過長三角城市區域的廣泛全球聯系,發揮上海區域核心城市的作用,着力打造全球網絡平台、推動流量擴展。

一方面,應以經濟聯系為基礎,擴展聯合周邊經濟實力較為雄厚的大中城市,更好發揮全球城市網絡的重要節點功能;另一方面,更好發揮地區經濟發展的中心功能,協調、整合區域資源。在發展方針上,有必要明确城市功能及産業的錯位發展。

在對外開放方面,要進一步推動有條件的企業融入全球化進程。中國市場很大,但全球市場更大。要進一步落實共商、共建、共享的發展理念,凝心聚力打造好“國際客廳”;要用平台思維做發展乘法,為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彙聚高端要素資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