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與雪糕相關的話題持續走熱。先有“便利店裡不認識的雪糕不要拿,否則會變得不幸”,後有某品牌雪糕高溫下曬不化、打火機烤不化的視頻引發争議,順便讓“卡拉膠”得到了一次科普機會。事到如今,相信一提起“雪糕刺客”一詞,很多人都會會心一笑。
所謂“雪糕刺客”,是指那些在冰櫃中看着其貌不揚、可當消費者拿着去結賬時會被高價“刺傷”的雪糕。随着這一概念的走紅,相繼又有一些隐形“刺客”被網友公諸于衆。
比如,上海一位女子逛商場時先後遇到了6顆128元的“話梅刺客”和兩個92元的“桃子刺客”;近兩年來,一些餐飲品牌持續上漲的價格也讓進店的食客猝不及防就“遇刺”。
一般而言,對常見常用的商品,大衆心中都有一個較為穩定的價格區間,當某種商品的定價遠遠超過了該區間,平衡必然會被打破。比如,當記憶中頂多十多元能買一大袋的話梅單顆超過了20元,有多少人能淡定自若不倒吸一口冷氣?
市場經濟環境下,大部分商品賣多少錢是商家的自由,但如果利用消費者的習慣性思維反其道而行之,貴得偷偷摸摸,則着實讓人不爽。
以雪糕為例,銷售方未明碼标價或價格标簽不顯眼、不完整,是引起消費者誤買的重要因素。在“話梅刺客”事件中,商家一改人們通常習慣的以500g計單價的模式,用50g作為标價單位,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消費者。
(截圖自微博)
自7月1日起,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明碼标價和禁止價格欺詐規定》正式實施,其中規定,經營者應當以顯著方式進行明碼标價,明确标示價格所對應的商品或者服務。此舉也被視作可以有效捉拿各種錢包“刺客”的護衛。
可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如此,人們對“那麼普通卻那麼貴”的産品的關注依然沒有停止。前不久某餐飲品牌的一個饅頭漲到近20元,就引來網友“我不配”的調侃。
明碼标價的貴,為什麼還是被“圍毆”呢?
雪糕也好,餐飲也罷,受原材料漲價、人工、場地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最終産品價格上漲,這無可厚非。好的産品,售價除了包含其實用價值,還有隐形的社交價值乃至文化蘊含。這幾年,不少博物館、旅遊景區推出售價十多元的文創雪糕,總體反響都還不錯,這顯然與其售賣的場景和一根雪糕給予消費者的打卡、社交等體驗不無關系。
人們真正反感的,是以僞創新為由試圖收割消費者錢包的貴——講故事、搞測評是常規操作,以IP聯名之由行價格翻倍之實正流行,再不濟,換個新包裝打個新概念就可以算作産品升級,價格當然也一并升級。
(作者 趙春青 )
這樣的現象近年來在不少行業均有發生。初期是消費者不小心就會被刺,到後來則可能帶偏從業者理念,擠占差異化産品生存空間。更讓人擔心的是,近來一些高人氣産品質檢“翻車”的案例也說明,有的品牌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制造噱頭、吸引流量、成為網紅等面子工程上,忽視了對産品質量和安全的保障。
曾幾何時,不少人感歎,大到大型設備、小到牙膏牙刷,大部分“中國造”商品隻能擠在中低端市場,而國外同類商品價格高卻頗受歡迎。這中間的差異既緣于品牌效益、營銷策略,更重要的是産品在創意、質量方面的差别。
如今,不少國産品牌步入向高端發展的道路,絕大多數都是以高品質、新創意等赢得市場。消費者越來越明白,高端是綜合能力的體現。高價但不高質的“高端”能不能站穩市場,真替商家捏把汗。
消費升級不等于商家一味割韭菜式的漲價,一件商品貴不貴取決于它的性價比高不高、有沒有在合适價格基礎上給予消費者更好的體驗和更強的滿足感。市場千變萬化,這條原則卻不會改變。再狡猾的“價格刺客”,也逃不掉高性價比的捉拿。
來源: 工人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