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用典的“大勢篇”:順應國家和地方的發展大勢,切入宏觀場景,以典說“勢”,體現典故經世緻用的價值。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這樣五個維度。
03.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
【範文】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科技結合日益緊密,在綜合國力競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來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強弱的重要尺度。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體現着國家和民族的品格。(選自2012年6月7日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文化建設新的曆史起點》)
【典故出處】
語出《周易·贲卦·彖傳》:“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觀察天地運行的規律,用以察覺天時的變化;觀察人類文明的進展,就能用人文精神來教化天下。
【典故解讀】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這句典故,起源于“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句話,它是現代“文化”一詞的來源,“人文化成”也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标識。
這句典故強調了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
【場景應用】
在當代,這句典故又可以表述為“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表達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提供了精神動力,這種民族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範文賞析】
範文引用了“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這句典故,從曆史的縱深處表達了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撐和鑄造,特别是在經濟社會高度發達的當代,更需要文化來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強大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國防實力,更需要強大的文化實力來支撐。
04. 澆風易漸,淳化難歸
【範文】
拓寬覆蓋面,下活全域共建“一盤棋”。“澆風易漸,淳化難歸。”廉潔文化建設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綜合施策、協同推進。這就需要充分把廉潔文化建設融入當地文化建設的總體布局,作為重要組成部分,探索建立廉潔文化建設統籌協調機制,形成久久為功抓好落實的一盤棋格局,利用文化、宣傳、教育、旅遊等部門的資源優勢,将廉潔文化建設與行風整治、效能建設、政務公開等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有機結合起來。(選自2022年7月15日海報新聞廉政時評《讓廉潔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典故出處】
語出唐代王勃的《上劉右相書》,“是知源潔則流清,形端則影直,大道起而仁義息,神化周而市獄定。雖複體元立教,眚災耀知遠之書;順時宰物,宥罪發精微之典。而況澆風易漸,淳化難歸?”
句中典故的意思是,奢靡輕薄的風氣容易滋長,而淳樸敦厚的風俗難以恢複。
【典故解讀】
王勃為“初唐四傑”之首,在他14歲那年,右丞相劉祥道巡行關内,王勃上書自陳,這就是《上劉右相書》。在這篇文章中,王勃對清明政治、扶植農桑以及選用賢才等問題,表達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澆風易漸,淳化難歸”是王勃對于民俗民風的觀點,意在提醒世人,對于奢靡輕薄的風氣應該防微杜漸,在形成之時就将其刹住,使“澆風”沒有立足之地,讓“淳化”之風大行其道。
古人對于風俗文化十分重視,認為風俗關系到一個國家的興衰,通過移風易俗以求善治,成為古代一個重要的治國理念。
後人常用這句典故告誡世人,警惕和制止輕糜之風的蔓延,培養和教化良好的風俗文化。
【場景應用】
在當代,“澆風易漸,淳化難歸”這句典故常用于政治生态和廉政文化建設中,強調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樣,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特别是奢靡的風氣具有極大的慣性,隻會越演越烈,一旦再想恢複就要付出很大代價。因此,隻有從小處着眼,防微杜漸,辨風正俗,堅持不懈,久久為功,才能讓清風正氣在社會中生根發芽、化風成俗。
【範文賞析】
範文的題目是《讓廉潔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剖析的是廉潔文化,文中引用“澆風易漸,淳化難歸”這句典故,就從根本上表達了廉潔作為一種社會風貌、生活方式,本身不僅具備政治教育作用,更具有社會教化屬性。因此,廉潔文化建設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久久為功,持之以恒,才能發揮好廉潔文化的自律、教化、育人功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