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詩人陸遊?作者:趙青新陸遊是迄今詩作保留數量最多的中國詩人,達9300餘首,而四分之三以上是其六十六歲之後閑居農村時所作陸遊初學詩歌時受到江西詩派影響,該流派崇尚黃庭堅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說,以吟詠書齋生活為主,重視文字的推敲技巧後來,陸遊入蜀從戎,深入民間,不再滿意封閉的書齋寫作,84歲時他作詩《示子遹》回顧了自己詩風的轉變,末尾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可見其詩歌創作和生活的緊密聯系曆史學教授包偉民意識到,圍繞陸遊詩歌展開論述,可能是兩宋鄉村社會史研究不錯的入口,于是就有了這本《陸遊的鄉村世界》,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鄉村詩人陸遊?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作者:趙青新
陸遊是迄今詩作保留數量最多的中國詩人,達9300餘首,而四分之三以上是其六十六歲之後閑居農村時所作。陸遊初學詩歌時受到江西詩派影響,該流派崇尚黃庭堅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說,以吟詠書齋生活為主,重視文字的推敲技巧。後來,陸遊入蜀從戎,深入民間,不再滿意封閉的書齋寫作,84歲時他作詩《示子遹》回顧了自己詩風的轉變,末尾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可見其詩歌創作和生活的緊密聯系。曆史學教授包偉民意識到,圍繞陸遊詩歌展開論述,可能是兩宋鄉村社會史研究不錯的入口,于是就有了這本《陸遊的鄉村世界》。
這是一部探讨南宋文人鄉居生活的論著。包偉民認為,通過對個人生活史具體個案的研究,能夠觀察分析兩宋時期縣級政權之下的基層鄉村社會,有助于消除宋代社會生活史研究中比較籠統的認識。他放棄了關注各種社會科學式問題的傳統研究思路,緻力于利用宋代文人留下的海量田園詩來複原兩宋時期的鄉村圖景和社會結構。借助陸遊“鄉村世界”的個案,包偉民希望能夠比較集中地提供三個方面的信息:浙東鄉村一個中上水平鄉居寓公的生活範本;關于士人在鄉村的社會角色的某些側面;由陸遊所感知與描述的當時農村基層社會的其他生活場景。
“年來詩料别,滿眼是桑麻”,展現出農耕勞作的場面和田園風光。這類清新樸素的詩句散落在書中各處,與曆史講述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呈現出作者治史能力與文學鑒賞力的有機融合。“茅檐細雨濕炊煙,江路清寒欲雪天。不愛相公金絡馬,羨他亭長白篷船。”借用陸詩對南宋鄉村職役人員的描述,包偉民梳理出一部“中國古代保長簡史”。“世通婚姻對門扉,禍福饑飽常相依”,讓包偉民感知到彼時農民的婚姻圈子較為窄小,并由婚姻圈子談及宗族組織的信息。陸詩經常談及租佃買賣,“市橋壓擔蓴絲滑,村店堆盤豆莢肥”等句可作為細節補充佐證,讓人一窺兩宋商品交換的繁盛情景。
陸遊鄉村世界的基礎是以“稻”作為核心的農耕經濟。兩宋正是中國稻作耕種的鼎盛時期,山會平原的自然條件非常适合水稻種植,《喜雨》《村飲》《農家歌》等詩作宛如圖畫,場景分明。“蠶麥俱收”等書寫,涉及植桑技術母枝壓條之法;“缫絲織帛釀酒種花”等日常描繪,則可與南宋時人筆記或經濟譜錄對照,作為微觀史證。至于三餐米面、肉食菜羹,就更是直觀的飲食文化史料了,足可仿制一桌琳琅宋宴。
這些詩歌及其引出的曆史話題,勾畫出生動鮮明的兩宋鄉村社會特征。不過,詩歌記事往往并不是完全寫實的,更多的是為了抒發詩人的情感,所以詩歌包含的曆史信息的真實性應當存疑。不過作為一項嘗試,本書倒是提供了一種别樣的視角。(趙青新)
來源: 河南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