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在《百家講壇:易中天評三國》的節目中知道易中天先生的,不是因為先生講的《三國》有多麼的真實,而是因為他富有幽默感的聲調和表情,能把曆史故事講得如此生動着實不容易,盡管他姓易。
正是《評三國》的影響,使聽者有意無意地在關心先生的“動向”。後來聽說他在撰寫宏篇巨著《易中天中華史》,又在網上看到他為此書做廣告式的演講,就忍不住下載了,據說還沒有完工,目前隻看見他寫到武則天。
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曆史著作的不多,曆史上的曆史著作家隻是标明自己是作者。這意味着這是他的純個人曆史觀指導下的作品,因此深深地打上“易中天”烙印。但由此也給人留下“僅一家之言”的印象,好像對曆史事件的個人解讀代替了曆史解讀,其客觀性受到質疑便在所難免。不過這也展現了易先生的勇氣。
作為早期讀者有幾點讀後感和易先生也和該書的讀者朋友交流。
第一,易先生對中國文明史3500年的認定基本上是基于西方學者的觀點。近些年,我國考古成果的不斷豐富,建議考慮引用作為依據。先生反複強調,文明被定義為有古代城市和國家,其證據是城市遺迹。但是,其它的證據如水利工程(如良渚水壩)、墓葬工程(如金字塔)等大規模工程也是可作為證據的。文字,有一個保存的問題,甲骨文之前未必沒有比較成熟的文字。國家機構是否存在,要從城市建設、大型工程、祭祀場所、文件文本來判斷,其内在邏輯是隻有國家機構才有與之相匹配的組織動員能力。而這些遺迹的考古是逐漸顯現的,目前已有證據表明3500年這個數據是可能提前的,故在說這個數據時最好用發展與開放的方式陳述。
第二,易先生肯定地說,中華民族沒有信仰。理由是中國人沒有真正的宗教信仰。佛教是外來的宗教,它和儒家和道家等學派思想融合得很好,故它在中國立住了腳。道教是在佛教影響下産生的。儒家有宗教化傾向,但終究沒有變成宗教,盡管有時表現得很像。加上中國人所謂“信”正如易先生所刻畫的,本質上是一種實用主義的“求”(求神賜福),不是嚴格的宗教皈依。故說中國人沒有真正的宗教信仰是可以的。問題在易先生似乎故意無視詞典上對信仰的解釋,故意窄化信仰的義項,把信仰等同于宗教信仰,不知易先生用意何在。這樣做,至少有兩點欠妥。其一,中國人自強不息的精神,不僅僅是寫在書本上,更落實在行動中,五千年以來與天奮鬥、與地奮鬥,沒有止息,成就了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古文明。這是不是中華民族的信仰呢?不承認這一點,中國人的民族自信何來根基?中國人不信上帝,不相信有一個造物主在主宰這個世界,所以才有盤古開天、誇父追日、女娲補天等不同于“宗教傳說”的傳說。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便是這自強不息的精神和由此延展開來的文化體系,無論是儒、道、法還是墨,都在力求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不是“聽天由命”。其二,在近代反帝反封建和在争取民族獨立的鬥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正是自強不息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在“革命文化”的語境裡,共産主義信仰是被一批共産主義者長期堅持着,形成了獨特的“革命文化”的重要内核。具體到共産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這不是信仰是什麼?所以十九大提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信心、國家有力量”中“人民有信仰”的含義一定不是宗教信仰更不是空洞的口号。
第三,易先生在行文風格上力求獨樹一幟,用詩歌化的語言、故事化的叙事增強作品的可讀性,這是好事。但是,過分追求接地氣,便有媚俗的嫌疑,比如為了追求诙諧幽默對曆史人物進行調侃正迎合了時下一些人的“曆史虛無主義”和“無底線娛樂化”傾向。曆史的嚴肅性和庸俗化中間隻隔着一張紙,是最考驗曆史學家的。我們往往批評曆史學家總是闆起面孔,殊不知人家有闆起面孔的本錢。做學問和普及曆史知識是兩回事,寫一本史書是學術成果,嚴肅、嚴謹是它的基本要求,這和寫一本曆史知識普及讀物是有區别的。不知道易中天先生是想寫一套學術著作還是普及讀物呢?即使是普及讀物,在涉及“三觀”的問題上也要慎之又慎。
第四,曆史的真實性是曆史學家立身之本,也是曆史作品的讀者的追求。但是,任何真正的曆史都是被塵埃覆蓋着的,我們無論多麼努力都不可能還原曆史。我們知道的曆史都是是人叙述的曆史,隻要是人在叙述就可能失真。哪怕是當時人和當事人叙述的事件也可能因觀察方式、角度、手段的限制和個人認識的限制使其失真,我們的史料也可能反映虛假信息。過分追求絕對真實,不僅不可能,而且會走向反面,變成“曆史懷疑主義”。追求真實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方法就是放大格局,曆史大事件一定要做到“事實的真實”。但事件中的具體到日、時、分和某個人言行,就隻能盡可能裡做到“邏輯地真實”。為了滿足某些人的“真實(其實是獵奇)”需求而真實,往往是對曆史的歪曲。曆史小說(包括其衍生品戲劇電影)不是曆史學術著作,可以有巨大的“情節的創作空間”。但隻要是曆史題材的文藝作品,大的曆史事件必須真實,正确的曆史觀不能兒戲。戲說曆史的文藝作品,一定要在作品前加上“純屬虛構,隻供娛樂”的說明,否則會誤導受衆的。
曆史唯物主義還是防止我們滑向曆史唯心主義的重要武器,曆史學家應該充分認識這一點。
注:本文作者為“秦安戰略智庫”核心成員牟林,為本平台原創作品,歡迎注明來源的轉載,轉載是凝聚網絡力量的重要方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