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天下黃河第一曲黃河九曲十八彎,僅有河曲因“曲”而得名
高高的巴顔喀拉山孕育出綿亘萬裡的黃河。它出昆侖,彙洮湟,傍大漠,驅流沙,入河口,穿峽谷,七回八轉,浩浩蕩蕩,在偏關老牛灣撞開了山西的大門,繼而奔騰南流,在河曲奏響了華夏文明第一曲。
一曲《走西口》,傾倒多少黃河硬漢
嗚咽的黃河水,和着妹妹心酸的淚水與哥哥心痛的血水,流淌出震撼人心的《走西口》
壺口——華夏民族的最強音
在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在5000年悠久的曆史中,在12億中國人的心目中,最能體現出我們民族精神最強音的莫過于黃河壺口瀑布。
“湧來萬島排空勢,卷作千雷震地聲”,壺口瀑布,世界第一條黃色瀑布
“OK,到中國不到壺口,等于沒來中國”這就是聞名于世的世界第一條黃色瀑布——壺口瀑布!
與史書記載相比較,今天的壺口瀑布已向北移動了幾千米
天下第一鼓——威風鑼鼓,源于氣勢磅礴的壺口瀑布
20世紀30年代,誕生于驚濤駭浪之中的中華民族,又在壺口瀑布的驚濤駭浪中發出了抗擊日寇的怒吼
龍門——華夏文明第一門
“大禹神功何處有,壺口南去有龍門”。當黃河咆哮萬裡觸龍門的時候,它便進入了華夏文明第一門。龍門三激浪,平地一聲雷
4000多年前,當洪水襲來,人類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西方人選擇了諾亞方舟,而我們的祖先卻選擇了抗争……
每年暮春之際,江河湖海諸川的鯉魚争相赴龍門之下,跳躍行進,以期跨越龍門……
河東——黃河文明的源頭
沖出龍門之後的黃河,繞過巍巍中條山,調頭東去,處在拐彎處的河東大地被黃河攬在臂彎之中,環繞半壁江山,千百年來為人類留下了無與倫比的燦爛文化。
發生在河東大地的涿鹿大戰,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戰争,它标志着華夏民族的形成。
絲綢之路上交換的絲綢,都印由“西蔭”二字,據說是為了紀念嫘祖在這裡發明養蠶、缫絲,織綢
神農在河東嘗百草,一日七十毒
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據說是從後稷在稷王山播種五谷的那雙手開始的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河東至今流傳着我國最早的詩歌《擊壤歌》
孔子的弟子子夏在河津設教傳詩,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才得以流傳後世……
黃河鐵牛浮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唯我獨尊,縱觀人類曆史,從來沒有任何一座浮橋能為人類交通服務長達兩千年之久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四大名樓之一鹳雀樓何日重現人間
愛情聖地普救寺——當年張生待月西廂下,成為中國愛情故事的千古絕唱
風陵渡-----點燃天下第一支火把的地方
黃河在“雞鳴三省”的風陵渡與山西渭水相會。風陵渡地處山西最南端,自古便是晉、陝、豫三省的咽喉要沖,素有“雞鳴一聲聽三省”之稱。
它是黃河即将流出山西時對山西的再一次眷顧——
西侯度人把人類用人用火的曆史推到180萬年前,在我國絕無第二例,被稱為“人類烹調之祖”
60萬年前的河文化
黃河帶着它在山西所蘊積的文明精粹,經三門峽浩浩蕩蕩奔入中州大地,掀起狂濤巨瀾……
黃河水流過風陵渡後,在晉豫之間奔騰穿行,經三門峽,最終在垣曲縣區盤溝流入河南,流入中原。與此同時,黃河也帶着它在山西所蘊積的文明精粹,浩浩蕩蕩奔入中州大地,一瀉千裡,掀起狂濤巨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