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中庸》裡有這麼一句話:“好學近乎知。”換言之,真知灼見始于好學。這也許對我們而言是衆所周知的,誰都知道“好學”,“求知”的重要性,可是對于很多人來說難就難在好學不起來,比起讀書人們更樂于遊戲和娛樂。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之者就是知道自己行業領域裡所運用到關于這方面知識的人,但他們是不得已而學,懂得某項技術,以此來謀生。好之者就是好學的人,為追求精進而學,為目标而學,但在好學的人當中,有些人是太看重學習得來的結果,希望自己能考到更高的分數,最後導緻給自己造成更多的壓力,在學習的過程中并沒有感受到快樂。而樂之者是學習最高的境界,因為一個樂之者學習不是為了達到某個目标,而僅僅是因為他熱愛學習,享受學習的過程,所以很多時候,樂之者會有種不學習就會難受的感覺。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知已然不易”,“好知就更難了”。要讓自己不僅努力學習,而且還要愛好學習,以學習為樂就顯得更加不近人情。比起驕奢淫逸,貪财好色,好酒貪杯,遊手好閑這些随性而然的“喜好”,好學之“好”何其無趣,何其強人所難。常言道:“學海無涯苦作舟。”除非出于無可奈何或功利性的目的,否則很少人會主動奔向學海之苦,難道不是嗎?
但是不可否認,世界上還是存在很多好學者,而且這些好學人就如孔子所說那樣成為智者,樂之者。無論古今中外,幾乎一切的偉人都是好學之人,那麼他們的好學秘訣是什麼呢?我認為讓人變得好學的神秘推動力量何嘗不是“人類神聖的好奇心。”能夠把未知變已知,将知識轉化為有用的最初原始驅動力,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人類的好奇心,是它激發人的覺悟能力。
所以什麼是好奇心?好奇心是一個讓人引起極大探索欲,對很多問題抱着一種打破沙盤問到底的心态。它激活了我們的精神,使得我們試圖從生活的細節中挖掘線索,我們被這樣的問題驅趕的尋尋覓覓,到處尋找答案和靈感,從相關的書籍中;從與他人的探讨中;從獨處的沉思中;從夢境的縫隙中;在這過程中會使得我們心癢癢,或許很漫長,但會很有趣,這就是求知的過程。
這個過程不隻是橫向的,而且還是縱向的,當我們不僅僅在橫向的過程中尋找到答案時,我們還會在縱向好知好學的過程中,發現以前我們前所未聞的新東西,于是,未知的新知識向我們招手,喚醒靈魂對真理的回憶。
求知欲把我們引向探索之路,從這一個未知引領到下一個已知,激發了更多了的未知,周而複始,反複循環。
蘇格拉底曾說過:“我所知便是我無知。”——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比如我們畫一個圈圈,圓圈内代表我們知道的知識,圓圈外代表我們不知道的知識,那麼當我們知道越多,這個圓圈就越大,而圓圈畫的越大,它就與外界的接觸面也就越大。也就是說我們知道的東西越多,就會發現我們不知道的東西越多。簡言之,知道越多,未知越多。
随着人類的知識的高度不斷地向着更高處攀升,人類的文明也随之迅速發展,包括醫學,科學,人文….所以,人文的進步源于好學,好學源于好奇,好奇源于發現問題。比如科學之源,是一個問題——世界是由什麼組成?宇宙最基本的物質是什麼?圍繞這個問題,出現了古希臘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他觀察生活中的一切,發現世間萬物都離不開水的滋養,于是便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水,水是萬物的基礎,是世界最初始的元素。而古希臘自然哲學家亞理斯多德對于世界的本原理解是他的“四因說”,萬物有四個因素——質料、形式、目的、動力。對于“世界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激發了人類對世界的探索,也一不小心開啟了邁向科學發展的裡程。
再比如哲學,宗教,佛教,似乎都是源于一個問題——人難逃生老病死,每時每刻都邁向死亡,那麼我們活着有什麼意義,為什麼而活呢?蘇格拉底說過:“哲學就是習死之學。”意思是哲學是練習如何看待死亡的學問。哲學家帕拉圖也說過類似的話:“哲學就是在精神上不斷地練習死亡。”也就是說用哲學思考使自己在邁向死亡過程中,不斷地提升精神境界,從而超越死亡。而這樣的超越不是讓我們長生不死,而是讓我們可以坦然且平靜看待死亡這事。
好奇世間萬物為什麼會死亡,也催生了如何看待死亡這個問題,考驗着我們人類的智慧和心靈的力量。心理學也源于類似這樣的問題——潛入我們自己深層的意識領域,探索内在心靈的秘密,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
好奇心必然會激發人類的好學,如果一個問題讓你感到好奇,卻并沒有激起你進一步的求知欲,那麼這個問題并沒有真正點燃你的好奇心,它也許隻是暫時驅散你的乏味,但你的好奇心沒有真正被點燃,被點燃的好奇心才是真正強烈的好奇心——它催人求知,卻欲罷不能。
“好學近乎知”,在任何情況下都别丢失我們的好奇心,當我們不在對任何事情感到好奇了,那麼我們的精神也就真的衰老了。人類的生理發展依賴于身體細胞的新陳代謝,但是人的生命不僅僅是隻有生理,還包括了心理;不僅僅隻是身體,也有精神的。“野火吹不盡,春風吹又生”,要讓我們的求知欲像野草般堅韌頑強,唯獨要讓我們這個顆好奇心幼苗不受夭折,好奇心的夭折,也就是精神的夭折。當我們丢失了活潑的好奇心,也就喪失了精神生命自我更新的活力。
小時候看金庸武俠小說,看到這樣的情節:修煉上乘武功,必須全身貫注,身心合一,否則會身心分裂,容易走火入魔。可見人的身體與精神本是一體,應當同步發展,如果我們的身體随着細胞的新陳代謝日新月異,而我們的精神卻日漸陳舊,拖沓不前,那麼我們也必定會像練武之人一樣,走火入魔——不但不可能對生活充滿熱愛,純真和快樂,而且還會對自己産生自厭,對生活疲倦疲憊。所以我們的精神更新應當與身體代謝更新基本持平,倘若身心能保證這樣的齊頭并進,才能真正達到身心和諧,才能真正實現身心的動态平衡。
所以歸根結底,當我們的精神不能與身體細胞一樣代謝更新,精神便會衰退。人類的精神唯有在好奇心的驅動下才會好學求知,才能抵禦精神的堕落。這樣,當我們用心去看這個世界便總會是一片新天地,而我們每一天也将是一次精神的重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