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目前上海乘坐地鐵的流程

目前上海乘坐地鐵的流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6 02:15:29

上海正常生産生活秩序加快恢複

公共交通需求也持續增加

記者從上海地鐵、公交、

輪渡等方面了解到

6日乘客人數較1日同期均有大幅提升

目前上海乘坐地鐵的流程(上海這條地鐵線路老人沒離線碼也能乘坐)1

截至6月6日12時,上海軌道交通全網累計運送客流252.08萬人次,較6月1日同時段的102.7萬人次,增加了近150萬人次,增幅近145%。

其中,客流最多的9号線,乘客為27.31萬人次,較6月1日同時段的10.6萬人次,增長了近157%。

車站客流最大的世紀大道站,乘客為10.67萬人次,較6月1日同時段的4萬人次,增長了近166%。

目前上海乘坐地鐵的流程(上海這條地鐵線路老人沒離線碼也能乘坐)2

公交方面同樣有明顯增長。6月6日,巴士三公司所屬高峰線、夜宵線全面恢複運行,總體複能路線增至104條。中運量71路運能再次提升,配備全程車30輛、區間車19輛,高峰發車間隔縮短至5至6分鐘左右。截至13時30分,中運量71路車隊乘客為5800餘人次,較6月1日同時段的3500人次,增長約6成。

中運量71路車隊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應對可能增長的客流,公司在71路鎮甯路、華山路、凱旋路等多個中途站安排志願者值守。在維護候車秩序的同時,為乘客提供便民咨詢服務,并協助乘客掃描“場所碼”。巴士三公司還配備了20輛備車,營運監控指揮中心将對客流密集站點進行實時監測,如出現客流激增或突發情況,通過加密車距、縮短發車間隔等方式,滿足市民出行需求。

6月6日,上海輪渡17條航線恢複原來運營時間和運力安排。“具體的客流人次需要第二天才能知曉,但是測溫人次也能反映客流的增長情況。”輪渡公司相關人士表示,截至6月6日12時,上海輪渡測溫人數為17747人次,而6月1日全天的客流為23517人次,出現明顯增長。

上海3座地鐵站今天早高峰限流!

6月7日,上海3座地鐵站早高峰實施限流。

查詢發現,上海地鐵上一次發布早高峰限流信息,還在3月底。

目前上海乘坐地鐵的流程(上海這條地鐵線路老人沒離線碼也能乘坐)3

坐地鐵須持

72小時内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或24小時内核酸采樣證明

根據最新規定,自6月6日零時起,乘客乘坐軌道交通,須體溫正常(<37.3℃),随申碼為綠碼,持72小時内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或者24小時内核酸采樣證明,進站掃描“場所碼”。

也就是說,如果市民核酸采樣後,還沒有及時獲得檢測結果的話,隻要向工作人員出示24小時内采過樣的證明,也可進站乘車。

目前上海乘坐地鐵的流程(上海這條地鐵線路老人沒離線碼也能乘坐)4

另外,大家可以在“随申辦”APP的“核酸查詢”頁面中,看到自己的采樣時間。

目前上海乘坐地鐵的流程(上海這條地鐵線路老人沒離線碼也能乘坐)5

上海地鐵提供老幼核酸助查服務

老人沒離線碼也能坐地鐵

随着市民逐漸回歸到日常生活,出行需求增多。新規施行,恰逢端午假期後複工第一天,市民尤其是老人坐地鐵還順利嗎?

6日上午10點,記者來到了地鐵12号線南京西路站。現場有一位老人正巧帶着身份證在服務中心尋求幫助。

“目前隻要攜帶身份證,站務員和志願者都會通過随申辦上的‘老幼核酸助查’為乘客查詢核酸證明。”車站站長蔣芳燕介紹,需要注意的是,該服務僅支持查詢18周歲及以下,60周歲及以上的市民。

不過,站務員查詢後發現,這位王先生僅在5月31日做過核酸,這可令他犯了難。“老先生你可以現在去地鐵站周邊的核酸亭檢測,有了采樣記錄就可以坐地鐵了。”在站務員勸導下,王先生出站做核酸去了。

另一邊,乘客高女士也帶了身份證來服務中心找人幫忙。“可能手機用了好多年了,今天上午去銀行随申碼就沒有掃出來,不過幸好有身份證。”站務員依照流程查驗了她的核酸報告,确認結果後測量體溫并做了登記,對她予以放行。

蔣芳燕提醒大家,近來帶着身份證來坐地鐵的老人很多,但有不少人像王先生一樣,并沒有核酸陰性證明或采樣證明,如果馬上出站去做,那麼等待采樣證明在手機出現也需要時間,建議大家規劃好行程,早做打算再出門。

目前上海乘坐地鐵的流程(上海這條地鐵線路老人沒離線碼也能乘坐)6

蔣芳燕表示,随着市民逐漸回歸到日常生活,出行需求增多,尤其是老年乘客乘坐地鐵時,身份證或者離線碼一定要帶好。“我們還碰到一種情況就是老年乘客帶了手機卻沒有上網的流量,建議有問題就去服務中心,站務員會開啟熱點為乘客提供上網服務,方便大家的出行。”

綜合丨上觀新聞、新民晚報、上海地鐵

來源: 看看新聞Knews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