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趁東風放紙鸢的紙鸢是什麼意思?作者:馬 洪春天是适宜放風筝的季節清代詩人高鼎《村居》雲:“草長莺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叙事,意境甚美,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忙趁東風放紙鸢的紙鸢是什麼意思?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作者:馬 洪
春天是适宜放風筝的季節。清代詩人高鼎《村居》雲:“草長莺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叙事,意境甚美。
風筝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曆史,關于風筝的起源,有墨翟發明說、魯班發明說、韓信發明說、張良發明說等。相傳魯班會做木鸢,削竹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一傳說雖然具有誇張的成分,但“木鵲”能借風而飛,或許不虛,因為在稍晚的戰國瓦當上,已經發現風筝的圖像。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其所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指出,西方的風筝是明朝時期從中國傳去的,大約落後于中國20個世紀。
早期的風筝多用于軍事活動,為通信和偵探工具,至南北朝時期,風筝逐漸轉化為一種娛樂工具。這一時期,由于造紙業日益發達,民間開始用紙張裱糊風筝,放風筝成為人們非常喜愛的戶外活動,且流行範圍很廣。
唐代以後的詩文中,多見放風筝的描述,唐代詩人高骈有詩雲:“夜靜弦聲響碧空,官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别調中。”
宋代陸遊詩雲:“雨餘溪水掠堤平,閑看村童謝晚晴。竹馬踉蹡沖淖去,紙鸢跋扈挾風鳴。”
元代馬臻《西湖春日壯遊即事》詩雲:“豪家遊賞占頭船,趁得風輕放紙鸢。手拍絲輪争上下,一時回首看青天。”
明代徐渭有《風鸢圖詩》兩首,其一雲:“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鸢。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将兒輩上青天。”
清代鄭闆橋詩雲:“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将蝴蝶鬥春歸。”
清代陳長生詩雲:“軟紅無數落成泥,庭前催春綠漸齊。窗外忽傳鹦鹉語,風筝吹落屋檐西。”
從考古資料看,風筝也被表現在各類生活器具上。1985年,我省的考古工作者在懷德菜園子一處金代遺址中,發掘出土了一面以放風筝為題材的銅鏡。該鏡鏡面直徑19厘米,鏡背裝飾8人放風筝圖像,人物頭結發髻,身着長袍,束腰帶,踏高靴,雙手執線,形象生動。風筝的式樣有兩種,一雁一蝶,造型優美别緻,在空中悠悠飄動。
以風筝題材裝飾的銅鏡,目前僅此一面,著錄于吉林省博物館編《吉林出土古代銅鏡》一書中。當年發現此鏡時,曾有學者考證斷言,這面金代風筝紋銅鏡,是我國最早的一件關于古代風筝形象的實物資料。現在看來,該鏡雖然未必稱得上“最早”,但也是稀有文物之一,對于研究我國的風筝文化史和金代女真人的生活習俗,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馬 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