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從青蔥到白發嘉絹人

從青蔥到白發嘉絹人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13 04:06:48

來源:【嘉興日報-嘉興在線】

近日,一部名叫《家·城》的微電影邀請了15名嘉興絹紡廠的退休員工,在南湖天地嘉絹記憶展館客串演出。雖然大家都沒有演出經驗和表演技巧,但當記憶之門被徐徐打開,個個全情投入積極獻演。

說起嘉興絹紡廠,“老嘉興”無人不知,因為它承載着很多人的美好回憶,更是那個時代産業工人群像的縮影。“嘉絹人”年輕時一起揮灑青春和汗水,退休後再續深厚的情緣。

從青蔥到白發嘉絹人(從青蔥到白發嘉絹人)1

一生姐妹一世情

1970年,16歲的範莉華和18歲的曹愛珍同時被分配到嘉興絹紡廠精紡車間,從此開始了她們一輩子的姐妹情。

從青蔥到白發嘉絹人(從青蔥到白發嘉絹人)2

“第一天就上深夜班,到現在還是印象非常深刻。那個時候還小嘛,什麼都不懂。”範莉華的思緒一下子被拉回到半個多世紀前。

嘉興絹紡廠成立于1921年,與南湖煙雨樓隔湖相望,它是嘉興最早的一個現代化絲綢廠,也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絹絲紡織廠。從前,嘉興城裡很多家庭與這個廠有關系,很多人家七大姑八大姨都在這家廠裡上班,有的人家甚至幾代人都在那裡工作。

“上深夜班的話,就要在半夜11點多出門,那個時候根本不覺得苦,反而很自豪。走出去要說自己是絹紡廠的,就有那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範莉華說。

當年,嘉興的五大廠(嘉絹、毛紡、冶金、民豐、永紅絲廠),還有其他國營企業,是這座城市的經濟支柱,撐起了民生大計。

曹愛珍與範莉華從進廠起就是同一個車間、同一個小組的同事,她們還是住同一個宿舍的好姐妹。“一間宿舍4個人,我們一直住在一起,直到嫁人。”範莉華告訴記者,她的丈夫還是曹愛珍介紹的。

情同姐妹的兩個人,結下了一輩子的閨蜜情。“我們兩個都愛美,一起趕時髦的呀,老早就穿那種緊身踏腳褲了,還跑去上海一人買了一塊英納格手表。現在,我們也會一起逛街買衣服,一起追求時尚。”曹愛珍說,雖然有時候,他們也會因為對某件事的看法不同而發生争論,但這不會影響她們深厚的感情。

從絹紡廠退休後的範莉華,還到其他單位上了十幾年的班。“我這個人就是閑不住,找點事情做做很開心的。”範莉華說,她是一個極愛小孩的人,曹愛珍先當上了外婆,她就常去好姐妹家裡陪小孩子玩。

“我自己家裡面都是兄弟,就我一個女的,有什麼心事就找愛珍談。”範莉華說,她們的感情早已超過一般友情,用“情同手足”來形容也不為過。

奉獻青春無怨無悔

鄭華興和顧甯生是當年在絹紡廠基建處(後改名技改辦)工作時的老搭檔,現在成了一輩子最鐵的兄弟。

嘉興絹紡廠舊址是嘉興目前保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近現代工業建築群,包含廠房、大辦公室、托兒所三棟标志性建築。老廠房是一座三層高的大空間,外牆砌青磚,内牆是磚木。“我們當時的工作就是負責廠裡的基礎建設,像絹紡廠蜚聲全國的體育館,還有幼兒園、食堂、煤氣站、職工宿舍等,都凝結了工程師們一生的心血。”顧甯生今年72歲,在職時當過基建處的主要負責人,見證了嘉興絹紡廠許許多多勞模和先進工作者的動人事迹。

從青蔥到白發嘉絹人(從青蔥到白發嘉絹人)3

上世紀,嘉興絹紡廠的一個項目——位于嘉興機場附近的廠液化氣灌裝站水塔開工建設。“晚上11點多,老顧打電話給廠宿舍門衛,說施工現場缺一個零件,我得知後二話不說就從床上跳起來,趕到倉庫取了零件,綁在自行車後座就出發了。”鄭華興一刻不耽誤地騎車從絹紡廠趕往當時的嘉興9号橋,“等我趕到那邊,他們已經在路邊候着了。”鄭華興回憶說,那時的工作氛圍極好,大家隻談奉獻,不講金錢。

嘉興絹紡廠原團委書記、化紡車間主任張志強說,從絹紡廠出來的機修工,即使扳個螺帽也是有鼻子有眼,不松不緊,按規矩來使勁的,老師傅個個都是比武出來的能工巧匠,他們一把遊标卡尺拿在手裡,做到了絲毫不差,遊刃有餘。所謂工匠精神,說的就是那樣的人。

如今,當這些頭發花白的老人再聚首,回憶起那段風華正茂的日子,心中依舊充滿激情與感慨。

從青蔥到白發嘉絹人(從青蔥到白發嘉絹人)4

一起做件有意義的事

“嘉絹人”能一直聚在一起,王雲祥功不可沒。許平說,王師傅年輕時經常在操作比武中拔得頭籌,什麼都能來上一手,人稱“三腳貓”。他是工會放映隊的跑片員、男後衛、女籃教練、民兵連的機槍手,反正業餘文體活動處處都有他的身影。他還是廠裡未命名的“不管部部長”,出差難買的機票、車票他都會主動地想辦法聯系購買;有人得了疑難雜症,隻要告訴他,他都會熱心地找專家朋友幫助會診……王雲祥是個既搭時間又搭人情的熱心人。

王雲祥牽頭組織的每周一次“嘉絹人”茶話會,至今已有十多年了。很多時候大家不在茶館踫頭,那他便會在家裡燒上幾壺開水,帶上家裡上好的茶葉,找好場所通知大家前來喝茶聊天。有人生病住院,他就組織大家赴醫院慰問;有人去世,他又會組織大家趕去送上一程。

“聚會人最多的時候有三十幾個,少的時候也有十幾個,年齡最大的有90多歲,我們還有春夏秋冬四季統一的聚會衣服。”王雲祥告訴記者,他們還常組織去美麗鄉村燒野米飯、去塘彙實驗學校打籃球、植樹節種樹等活動,大家的參與熱情都很高。

前幾天的一個午後,在嘉絹記憶展館邊的休閑吧裡,這些老人又穿着統一的服裝坐在一起,接受記者的采訪,說起過去,個個都很激動和興奮,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年輕時代。

采訪間,恰遇一對從杭州冒着高溫趕來的老夫妻,他們想通過參觀嘉絹記憶展館,尋訪一段久遠的記憶。

“我的媽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絹紡廠的廠醫,我的叔叔也曾在絹紡廠工作。我小時候的家就在絹紡廠旁邊,可以說絹紡廠是伴着我長大的。”看到展館裡的老物件,阿姨的情緒開始激動起來,當看到自己母親和藹可親的臉龐出現在一張老照片上時,不禁潸然淚下,“這張珍貴的照片我也沒有,能否請你們把它發給我?”

嘉興絹紡廠承載着幾代人的傳奇和生活,也留下了幾代人不可磨滅的記憶。而現在的嘉絹記憶展館,傾注了王雲祥、鄭華興、顧甯生、許平等“嘉絹人”的許多精力和心血。

“從2017年1月我們第一次與嘉城集團、華潤集團接觸,建一個嘉絹記憶展館就成了我們這些‘嘉絹人’最大的心願,對我們來說,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比這個還重要。恢複這段曆史是我們的義務,我們有責任這樣做。”王雲祥動情地說。

時代在進步,昨日的嘉興絹紡廠已淡出很多人的記憶,但它仍可以用一種特别的方式,繼續滋潤着這片土地。

挑燈翻閱《嘉絹志》,一趟趟跑檔案館和圖書館,一次次走訪老前輩,王雲祥等人開始了艱苦的籌備工作。“我輾轉聯系上好幾位老廠的領導和職工,上門拜訪後,他們都二話沒說,提供了珍貴的一手資料。其實,每個‘嘉絹人’心裡都有這份情懷,這一點是最讓我感動的。”王雲祥說。

收集資料、搬運老設備、培訓講解員、不斷修正,一群退休後的“嘉絹人”一條心,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

據了解,王雲祥、張志強、鄭華興、許平等人還義務承擔起了培訓展館年輕講解員的工作,當他們介紹嘉興絹紡廠古老的界碑等老物件、珍貴的工業曆史文物時,穿插講了許多嘉絹往事,生動的故事比展闆上的介紹詞有趣多了。在展館裡,還有一面老照片征集牆,如果你家裡也有關于百年嘉絹的珍貴照片,願意拿出來與人分享,也可以送到展館工作人員處。

從青蔥到白發嘉絹人(從青蔥到白發嘉絹人)5

這個見證了百年民族工業變遷的地方,已經被注入了全新的活力,百年絹紡廠華麗蛻變、重獲新生。如今,無論是禾城市民,還是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能夠在這裡回顧熟悉而又親切的曆史鏡頭,讓百年嘉絹所積累的人文精神作為回顧曆史、弘揚紅船精神的一個載體而得到傳承。(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本文來自【嘉興日報-嘉興在線】,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